對於此次展覽的展品設置,有藝術界人士表示,這樣的展覽亮點確實不少,用文物或書畫釋讀「唐宋八大家」,很不容易,難度很大,從呈現的作品看,策劃用心,名跡較多,「不過感覺有部分展品用以釋讀這一主題還是有些牽強。」
展出現場 遼寧日報圖
展廳場景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
如何用文物展示這些文學家的成就與古文運動的成果?中國古代文學大家本身有不少便是書畫兼擅,如蘇軾等。而此次展覽策劃者想到的辦法是從圖像入手。通過書法、繪畫、古籍、碑刻拓片等各類文物,結合豐富的連結引申,充分運用數字影像技術,採用多元敘事的手法,結合時代和文化背景,分別述說「唐宋八大家」豐富的人生歷程,讓觀者近距離了解他們的文學、書法、繪畫造詣,體會他們的豐富人生和思想人格魅力。
此次展覽共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其中遼寧省博物館藏品84件(組)。另有31件(組)展品來自12家單位,分別為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9件、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等。此外,還有部分當代畫作。
12月2日展出現場 遼寧日報 圖
對於此次展覽的展品設置,有藝術界人士表示,這樣展覽亮點確實不少,名跡多,「當然也有一些作品比較牽強,大概因為題目太大,展品太難徵集。」此外,也有業界人士對在這樣的展覽名錄中出現部分當代作品表示不解,「因為展覽的名稱裡就明確標註了是文物展」。
這一展覽的背景也在於遼寧博物館是收藏唐宋書畫的重要博物館,如在傳世的多幅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中,遼博本是唯一畫卷中書寫有《洛神賦》賦文的,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與現藏在英國的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形制相同。宋代由於蘇軾等文人的推崇,文人畫開始興盛,趙佶作為皇帝不但自己痴迷於書畫藝術而且引領宋代繪畫藝術走向高峰,展覽中的蘇軾書法與宋徽宗趙佶的《瑞鶴圖》均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序廳呈現的是「唐宋八大家」的畫像,這是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畫像是集自三套清代人物畫冊頁,也是首次集中展出。
清 唐宋八大家像 (從左到右依次而下為:韓退之像、柳宗元像、歐陽修像、蘇洵像、蘇軾像、蘇轍像、曾鞏像、王安石像) 國家博物館藏
以下為此次展出的20件重點文物:宋刻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宋刻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唐)韓愈撰 (宋)朱熹考異 (宋)王伯大音釋 宋紹定六年(1233)臨江軍學刻本 存五十卷
框高21.3釐米 寬14.5釐米
遼寧省圖書館藏
此集是韓愈詩文集,為韓愈門人李漢所編,全書散文三十卷,詩賦十卷,又宋人輯《外集》十卷。朱熹校理本韓集是韓愈文集中最重要、最權威的版本,此臨江軍學本是宋代軍學本之上品,可勘明清傳本之訛誤。本集為清宮舊藏,經《天祿琳琅》著錄。
南宋高宗趙構章草書洛神賦南宋高宗趙構章草書洛神賦,絹本 章草書 手卷,縱27.3釐米 橫277.8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為趙構退位隱居德壽殿時章草書曹植《洛神賦》全文,格調古樸,運筆沉穩圓厚,草法謹嚴又富於韻致。字間不互相連接各自成形,但筆意貫通,仍有渾然一氣之感。曾經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張醜《清河書畫舫》、汪珂玉《珊瑚網》,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及《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宋拓(舊題)蘇軾楷書歐陽修醉翁亭記宋拓(舊題)蘇軾楷書歐陽修醉翁亭記 紙本 墨拓 楷書 遼寧省博物館藏
《醉翁亭記》初刻碑石字小刻淺,蘇軾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以大字楷法重書,刻石立碑於醉翁亭。蘇書亭記風骨峻朗,氣韻淳厚,是其楷書代表作品。崇寧黨禁,《醉翁亭記》原石被鏟毀,明宣德年間重刻,但氣格遜於原石。蘇書亭記原石拓本皆為宋拓,傳世極少。此拓本為羅振玉舊藏,缺字34個,以雙鉤法補全。羅氏將此認定為宋拓,有學者認為也可能是明拓。
南宋孝宗趙昚章草書後赤壁賦南宋孝宗趙昚章草書後赤壁賦,絹本 章草書 手卷 縱26.1釐米 橫101.1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南宋孝宗趙昚章草書後赤壁賦
此卷章草書蘇軾《後赤壁賦》全文,筆畫秀勁勻整,行筆圓轉流暢,具有沉著遒勁的韻致。草法純熟、嚴謹,與趙構的草書同出一轍,字體與運筆的特點也極為相近。此卷元代經莫氏壽樸堂收藏,清初歸梁清標收藏,後入清內府。
趙昚(1127—1194),南宋孝宗皇帝。工書法,自雲一生別無他好,唯讀書寫字為娛。他的書法直接受趙構影響。
明仇英赤壁圖明仇英赤壁圖,絹本 設色 手卷 縱26.5釐米 橫90.5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以石青、石綠為主色調,畫蘇軾攜友泛舟夜遊赤壁。本幅布局爽朗、明媚,用筆工細綿密,敷色淡雅清麗,技法純熟穩健,具有筆致墨韻,為仇英佳作。
仇英(約1497—1552)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擅繪畫,尤工仕女,偶作花鳥,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北宋蘇軾行書陽羨帖紙本 行書 手卷 縱27.5釐米 橫22.6釐米 旅順博物館藏
此帖行書68字,記載蘇軾與友人通信商量買田之事,字形結構雖鋒芒畢露,但又不失敦厚樸實,尚有《蘭亭》的筆意,又超越於刻意鍛鍊。略顯剛柔相濟之態,筆意婉轉,格調淡然,恰好能體現作者意欲歸退卻懷揣不安的心境。此帖經元郭畀、陸友,明沈周、崔深、項元汴等收藏,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元鮮于樞行書王安石詩元鮮于樞行書王安石詩 紙本 行書 手卷 縱50.25釐米 橫1024.7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行書王安石《題侍郎山水》《招約之職方並示正甫書記》《示元度》《奉酬約之見招》4首古詩,是鮮于樞為方君錫所作,時年46歲。此卷字體結構嚴謹,筆力飽滿,筆法清爽勁利,行筆瀟灑自然,氣勢雄偉跌宕。原藏方君錫家中,後落入吳澄手,明初入藏興化府儒學等處,入清後進入內府,經《石渠寶笈》著錄。
鮮于樞(1246—1302),字伯機,號困學民,漁陽人,寓居揚州。官至太常寺典簿。能詩賦,精鑑賞,擅書法,行、草皆工,與趙孟頫齊名。
南宋佚名摹孝經圖 絹本 楷書 設色 手卷 縱19.7釐米 橫529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南宋佚名摹孝經圖 局部
本畫根據儒家經典《孝經》所繪,計十八章,內容主要論述封建道德,宣揚宗法思想。此卷經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初編》等著錄。孫承澤及《石渠寶笈》皆以為褚遂良書、閻立本畫,鑑定組定為南宋人作。從避諱字來看,「敬」「讓」二字均未缺筆,而第十六章「慎」字缺筆,避南宋孝宗趙昚諱,第十七章「匡」字亦缺筆,可見此卷最早應為南宋孝宗時所作。
南宋高宗趙構書、馬和之畫《周頌清廟之什圖》南宋高宗趙構書馬和之畫周頌清廟之什圖 絹本 設色 手卷 縱27.4釐米 橫742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幅作品是傳世的《毛詩圖》各卷中較好的一卷,其人物的畫法和形象特徵與《唐風圖》基本一致。每段高宗正書在前,馬和之補圖其後。由於卷中多以祭祀活動和場面為主,所以作者有意突出其莊嚴肅穆的氣氛。宋元時收藏不詳,元明之際曾入洪武內府,又先後歸朱棡和項子京收藏。入清經安歧和梁清標所收藏,後入清內府。曾著錄於明顧復《平生壯觀》、清吳升《大觀錄》、《石渠寶笈續編》。
清代王原祁西湖十景圖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圖 絹本 設色 手卷 縱62釐米 橫656.5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繪「西湖十景」,畫面層巒疊嶂,蜿蜒盤結;山上林木繁密,翠嶺橫披;山下花團似錦,奼紫嫣紅;群山之中,穿插泉、池、溪澗,點綴亭榭樓閣、寶塔石窟;堤上翠柳低垂,倒映湖面;湖面如鏡,輕舟蕩漾。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王時敏之孫,江蘇太倉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供奉內廷。此卷為其奉敕之作,曾經《石渠寶笈》著錄。
南宋高宗趙構書馬和之畫毛詩唐風圖南宋高宗趙構書馬和之畫毛詩唐風圖 絹本 設色 手卷 縱28.6釐米 橫827.1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本卷以《毛詩•唐風》十二首詩為題材,趙構書詩,馬和之繪畫,各幅相間。書法端謹有致,筆法老勁。繪畫構圖洗鍊,線條簡潔。此卷南宋時為曾覿收藏,入明經嚴分宜、韓世能、項子京等遞藏。清代先後歸耿昭忠等收藏,後入內府,經《石渠寶笈》著錄。
趙構(1107—1187),即南宋高宗皇帝,字德基,在位三十六年,留心書畫,書法用功尤勤,對南宋君臣書法影響尤大。馬和之,錢塘人,南宋畫院畫家,擅畫人物、山水,有「小吳生」之譽。
北宋佚名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北宋佚名摹顧愷之洛神賦圖 絹本 設色 手卷 縱26.3釐米 橫646.1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北宋佚名摹顧愷之洛神賦圖 局部
圖繪人物、山水、龍魚、車馬、神物,小楷書賦文於畫面空白處,本卷是目前所知六卷《洛神賦圖》中唯一在畫面中書寫有賦文的宋摹本。人物細緻生動,衣紋秀逸,山石以勾染為主,樹木多夾葉,稍加點染,很大程度保留了顧愷之繪畫的藝術特點。南宋初藏於內府,明代經葉鈳、項元汴等遞藏,清初經王鐸、梁清標遞藏,後入內府,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顧愷之(約345—409),字長康,小字虎頭,無錫人,博學多才,擅繪畫,人物畫尤具點睛之妙。
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絹本 水墨 手卷 縱45.5釐米 橫143.2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繪夏日山林景色,峰巒疊翠,葉茂林森,奇峰崛起,山林清曠。繪畫技法以勾、擦、染為主,還未顯現出典型的皴法。據南宋向水在跋文中敘述,此卷曾為宋英宗時樞密副使呂公弼所藏,後歷賈似道、鮮于樞、吳用誠、項元汴、梁清標收藏,後入清內府,《石渠寶笈》著錄。
李成(919—967),字鹹熙,唐宗室後裔,其家五代之際輾轉遷至營丘(今山東臨淄),遂號「營丘」。世代業儒,磊落有大志而懷才不遇,於是放意詩酒,寄興於畫。
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絹本 設色 手卷 縱51釐米 橫138.2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 局部
此卷為趙佶三十歲時所作,右圖左書,圖繪北宋汴梁的皇城端門之上雲氣浮動,群鶴盤旋飛鳴,姿態各異。還有兩隻白鶴分別站立於屋脊兩端的鴟尾之上,意態優雅閒適。建築以界畫方式繪出,法度謹嚴。畫後有趙佶瘦金書題記、詩文,並款署鈐印。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工書擅畫,並創「瘦金書」,促進了宋代畫院的建設和院體畫的發展,是歷史上藝術造詣超群的皇帝。
東晉佚名曹娥誄辭東晉佚名曹娥誄辭 絹本 楷書 手卷 縱32.3釐米 橫54.3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曹娥誄辭卷》是東漢時上虞令度尚為孝女曹娥所立碑文,其事見於南朝宋範曄撰《後漢書·列女傳》,原碑已佚。因書寫於東晉昇平二年,故又名《昇平帖》,是現存署年最早的小楷書墨跡。此卷書心有韓愈行楷書題名一行,是存世的韓愈唯一墨跡。
北宋蘇軾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北宋蘇軾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紙本 行書 手卷 縱28釐米 橫306.3釐米 吉林省博物院藏
《洞庭春色》與《中山松醪》二賦,作於北宋紹聖元年(1094),是蘇軾晚年書法精品。前後總計680餘字,為其存世墨跡中字數最多的一件。正文單字大小約如古錢,結體略扁,呈左低右高之勢,下筆從容,行筆流暢中見穩重,通篇精氣內蘊,隱現汪洋浩蕩之象。卷後有元張孔孫,明黃養正、李東陽、王穉登、王世懋、王世貞,明末清初張孝思等諸人跋,《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北宋蘇軾瀟湘竹石圖(傳)北宋蘇軾瀟湘竹石圖(傳) 絹本 水墨 手卷 縱28釐米 橫105.6釐米 中國美術館藏
圖畫以極富層次感的筆墨表現了近景拳石疏竹的雅逸清雋,遠景山水的煙靄朦朧,讓人在咫尺畫幅內如閱千裡江山,是以竹石山水寄託文人精神情懷的典範之作。圖左下位置有元代楊元祥題跋,拖尾有葉湜、錢復等元明題跋凡26家,題跋文字三千餘言。1961年,鄧拓以《燕山夜話》所得稿費,加上變賣了手中24幅古畫所得的款項,從白堅夫手中購得,並寫《蘇東坡〈瀟湘竹石圖卷〉題跋》一文, 1964年,鄧拓將之捐獻給中國美術館。與此前拍賣場出現的蘇軾《木石圖》(傳)一樣,此圖也一直存在真贗爭論。
南宋朱熹行草書尺牘並大學或問手稿南宋朱熹行草書尺牘並大學或問手稿,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由《復允夫糾掾書》手札和《大學或問誠意章》文稿組成,運筆迅疾,前後呼應,轉折自如,行筆中稍斂筆鋒,摻以隸意。卷前有佚名繪肖像,卷後有元朱公遷、明文徵明等11人題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人,寓居建陽。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官至煥章閣待制,為南宋理學的奠基人和發揚者。書法早年學鍾繇,善行草,尤善小字,書風沉著典雅。
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 紙本 行書 手卷 縱30.5釐米 橫66.2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 局部
此卷行書《歐陽氏譜圖序》草稿後部和《夜宿中書東閣》。《譜圖序》稿是歐陽修所作族譜序文,敘述修譜因由和原則,約作於至和二年(1055)至嘉祐四年(1059)之間。《夜宿中書東閣》是作於嘉祐八年(1063)的一首七言律詩,對仗工整,格律清晰。此卷書法通篇隨意輕鬆,流暢自由,雖多有塗改、增刪,卻毫無故作之意。
南宋時為周必大所藏,元代為歐陽修六世孫歐陽耐軒、八世孫歐陽彥珍遞藏,清嘉慶年間進入內府收藏,經《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南宋馬麟荷鄉清夏圖南宋馬麟荷鄉清夏圖 絹本 設色 手卷 縱41.7釐米 橫323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是馬麟的傳世名作之一,以傳神之筆再現了南宋時杭州西湖的夏日盛景。圖繪柳岸、橫橋、遊船,湖中荷花吐香,沁人心脾。橋上士人信步,碧波之上舟船穿梭,水鳥或飛翔或遊弋,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此圖對景西湖寫生,景物遠近和諧,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卷後有清高士奇跋,曾經《石渠寶笈》著錄。
馬麟(生卒年未詳),錢塘(今杭州)人,「南宋四家」中馬遠之子,畫承家學,用筆勁挺,畫風秀潤處過於乃父。
遼寧省博物館展廳場景
附:《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展品目錄及《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展品數量115件(遼博84件組、□外借29件組、複製品2件)《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
(本文資料部分據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博物館及澎湃新聞此前報導整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