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婦孺皆知,響噹噹的大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兩條腿的歷史名人,怎麼同四腳蛇放一塊兒了,雖說不上「大不敬」,也有點瞎搞笑吧!其實,取的就是壁虎的智慧——斷尾求生。人無論倒黴或走運、高貴或貧賤和動物一個樣兒,本能都是求生第一。當然,蘇軾是有骨氣的漢子,不是一個驚嚇就「斷尾」了,身處逆境危險之中,還是知心朋友苦心點撥,方才學壁虎逃過一劫。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中,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進士及第。官場沉浮,倒黴的時間比春風得意時多,但文學藝術生涯順風順水、碩果纍纍。蘇軾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文學方面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四家」之一,文人畫特別擅長墨竹、怪石、枯木等。
倒黴不走運的事,在蘇軾身上,如惡鬼附身,影子一樣跟隨,他一生屢遭貶謫。1057年,他考中進士,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1060年,正式步入官場,任命校書郎。第一次被貶,1079年,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罪,他被從湖州知州任上押解進京,後僥倖被釋,謫貶黃州。第二次被貶,1089年,在京因政見不同與舊黨發生分歧,無奈的他只好夾著尾巴,出京到地方杭州任職,兩年後召回,又被人鬥敗,外任潁州等地。第三次被貶,1094年,已經59歲的蘇軾再次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海南儋縣。直到1100年,宋徽宗即立,他才遇赦北歸。1101年,蘇軾66歲病逝於常州。
蘇軾為人剛烈,不附權貴,豪放文人性格,出言無忌。恰逢同樣也是文人出生的王安石任宰相,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的開展。由於政見不同,蘇軾屬於反對新法之人。政見不同理應是朝堂上的事情,蘇軾上書表示反對,這是工作和職責分內之事。後因政見不同,被貶至湖州地方。但這位文人遠離朝廷,即將政壇之事帶入詩文中間,一半譏諷,一半擔憂,國事家事人事,實在讓人難以釐清。
支持變法的新貴們中,少不了小人的存在,豈能容忍蘇軾的言行和舉動。他們沒有費多大力氣,便從蘇軾的詩文中,羅列出來一大堆的隻言片語,上綱上線,說他誹謗朝廷,圖謀不軌。蘇軾立馬陷入了政治和人生的絕境之中,被從湖州知州任上押解京城候審。
漢子做事漢子擔,蘇軾也不含糊,文豪脾氣上來了,揮毫寫下絕命詩,昂首挺胸,坐等他們辦事。老子就這麼著,隨你們怎麼辦!朋友和家人都來勸說他不可如此,要他暫時忍下屈辱,以待時間來驗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蘇軾淡然一笑,說:「問心無愧,死有何懼?要我向小人低頭,我寧願去坐牢殺頭!」
鴨子死了嘴硬,是在無腦基礎上。按照當時的情形,也是古代政壇的貫利,非白即黑,要麼生要麼死,官場的黑暗和殘酷就在這兒。如果蘇軾不肯低頭,不識趣,必死無疑,實乃小事一樁。這時,他的朋友挺身而出,特地從外地跑來,一見面就說:「聽說你在自尋死路,就是因為一幫小人的原因,你還自以為高大值得!我都在為你感到臉紅,所以大老遠的跑來,見最後一面,並和你絕交。」
蘇軾聽了,大為驚訝,情同手足,知心好友,多年的感情,就這麼沒了。於是說:「你我交往多年,怎麼也和那些小人一個模樣,翻臉這麼快?」朋友冷冷一笑,說:「你以為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君子?古人言:君子求生,不念己欲,乃為天下;小人求死,難忍屈辱,以求解脫。當下你遇上一個小挫折,便如此自暴自棄,不是更讓小人上下其手,遂其所願。你如此行為,真是枉叫天下人抬舉你了,你又怎能配做我的朋友呢?」
知心朋友對人生的意義就是在這兒,一席話如雷轟頂,蘇軾登時清醒。他向朋友深深作揖,表示衷心感謝。二人促膝長談,分析情形,研究對策,最後採取的措施,就是向壁虎學習——斷尾自救。憑藉蘇軾的名望和人格,所有的陷害都可以認下,唯一的「謀反」罪名堅決不能認。性命問題是有保障的,人頭落地的可能性不大。
待到審訊他的時候,蘇軾不光文才好,口才也絕對一流,不待人家開口,他便主動交待了一切「罪行」。為了說得形象可言,還動用不少文學手法,說到動情處居然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反倒讓那幫審訊的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傢伙怎麼如此不堪一擊,那個傲骨如仙的人兒呢!
蘇軾「斷尾」,圓滿成功。新貴們見他如此「軟蛋」一個,不足為患。於是,從輕發怒,免死,把他再次外放,貶到黃州,交地方官監督使用。蘇軾,終於逃過人生一大劫,知心朋友之功也,壁虎之智慧爾也!(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