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國,凡是正直的知識分子一般都有一段坎坷的人生經歷,在仕途上都是舉步維艱。才華橫溢、秉性剛直的蘇軾也沒能逃出歷史的這一怪圈,一入官場不久就遭貶謫。但蘇軾並沒有像其他謫宦一般苦吟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是以一種曠達超脫的胸襟直面人生。蘇軾是宋代的大文豪,主張「詞品即人品」的創作理念,他的詞如同他本身一樣,是宋詞中傲然挺立的一棵青松。
蘇軾的詞取材廣泛,或名勝古蹟,或飲酒賞月,或一花一木,或一時感悟,或生活小事都可入詞,可見,蘇軾的詞藝造詣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通過寫一件生活小事而見深邃意境的優秀詞章。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定風波》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蘇軾是詞的重要變革者之一,他不拘泥於詞的舊的形式,而是根據表達的需要大膽創新。比如這首《定風波》,在前面加序就是一大創舉,正是加了這段小序,讀者才知此詞為作者醉歸遇雨的抒懷之作,這首詞讀起來才令人感覺輕鬆易懂、清新有趣。
前面兩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意思是: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這「莫聽」與「何妨」表明了對待困難與幹擾的態度。這與古阿拉伯地區流傳著的一句諺語:「儘管狗在狂吠,駱駝隊依然前行」有異曲同工之妙。「穿林打葉」與「徐行」表明了雨雖狂但我從容,詞人無所畏懼的形象躍然紙上。
接下來詞人繼續寫雨中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對比序中「同行皆狼狽」更加體現出了詞人的豪邁、輕鬆與從容。一個「輕」字,既寫出了身體的輕鬆,又傳達了心情的輕鬆,一點也沒有被淋的苦惱,反生出一股搏擊風雨的快意。於是便有了後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意境一下子就生發開來,由無畏眼前之風雨,進一層而無懼人生之風雨,有一種江湖任馳騁,淡然看浮沉的豁達與豪情。
雨再大,終有要停的時候,同樣的,運再不濟,終有時來運轉的時候。蘇軾永遠是積極樂觀的,風吹雨淋是「微冷」,宦海風雨也只是「微冷」而已。在別人看來,是「皆狼狽」的事,對於豁達如蘇軾來說真是不足掛齒的事。且看,「山頭斜照卻相迎」。一個「迎」字真是神來之筆,把詞人樂觀積極的心態顯現無遺。
最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望先前急雨打葉的地方,一切都已歸於寧靜;回首過往之艱險,內心亦無波瀾。此時超然於物外的蘇軾,發出了「歸去」的呼聲,他要歸往何處呢?末句「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最好的詮釋。晴也罷,雨也罷,這些都不重要,都不值得去關注;宦海的沉也罷,浮也罷,都處之泰然。歷經滄桑的蘇軾,至此已悟出人生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