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當我們去旅遊時看見一朵花時,我們會覺得這朵花長得太好看了,而古人會覺得「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當我們看見一川瀑布時,我們會覺得這川瀑布太壯觀了;
而古人會覺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當我們看見一位女子時,我們會覺得很好看 很漂亮時,而古人會覺得「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古人最喜歡把自己眼前所見的事物,所見的人通過自己獨特的眼光賦予給它們不同的情感,來抒發詩人的心境。
尤其我們最常見的花是詩人的最愛,因為詩人認為花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而且花也能象徵著詩人的品質,如屈原最喜歡蘭花,因為蘭花代表了隱士之氣。
歐陽修最喜歡牡丹花,當初歐陽修走遍了洛陽城的花園,為了就是對牡丹花進行詳細的調查。
最終編制了中國史上第一部《洛陽牡丹記》。範成大尤愛芙蓉花,在範成大晚年時,他在自己周圍種滿了芙蓉。
而蘇軾對芍藥情有獨鍾。蘇軾曾經在揚州看見芍藥後便贊「揚州的芍藥為天下之冠」,可見芍藥在蘇軾眼中的地位。
當時蘇軾被任命為揚州太守時,看到官方舉辦的「萬花會」,損害了芍藥,打擾百姓的生活,於是便下令廢除了「萬花會」,此做法受到百姓擁護。
現在揚州的萬花會成為了國際經貿旅遊節的重要節日之一。蘇軾不僅喜歡芍藥,還喜歡把花賦予給人性化,用來形容女子,就如這首《減字木蘭花·花》。
開篇兩句「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縴手裡。」描寫了花蕊開放的情景,把花蕊在花房裡比作猶如在女子纖柔的手掌裡。
而金蕊曾出現在白居易的《牡丹詩》中,恰巧也只有牡丹花才配上「玉房金蕊」的稱呼。
這其實是詩人常用的手法,他們不會像現在的我們一樣,看見花朵只會說好看,妖豔,看見了只會說漂亮,婀娜。
古時詩人會有時把花朵比作女子,有時會把女子比作花朵。他們認為一兩個詞已經不足以表達花朵或者女子的好看,也就只有詩才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當一位女子在淡淡的月光下時,蘇軾寫出來了這樣的後兩句「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
這兩句裡面沒有題花,也沒有題女子,但仔細深度就能發現,詩人蘇軾把女子與花朵都賦予了一種朦朧的美,使兩者相互映襯。
尤其在這淡淡的月光下,更賦予了一種美到神秘感,一種虛化感。烘託出了一幅在月光下,一位美麗女子與一朵美麗的花朵的畫面。
詞的下片開頭兩句「溫香熟美,醉慢雲鬟垂兩耳」寫出了女子在這微微的春風中熟睡著,給人一種熟睡的美。
溫香與熟睡恰到好處的相互結合,把美女熟睡的香和美女睡熟的柔媚神色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出來。
醉字不是說明女子是因為喝醉而進入睡眠的,醉字寫出來了一、女子熟睡的死,進入睡眠的快,二、女子是在這柔和有著淡淡香氣的微風中不知不覺的進入的睡眠。
有人肯定在想,為何詩人要如此麻煩的寫女子的美,寫花朵的美。這就是詩人的一種興趣愛好吧。
女子的美,花朵的美在蘇軾的筆下進行修飾,那種美不再是一般的美,而是超出天際的美,而是一種虛化朦朧的美,而是一種讓看看見便覺得「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也」的想法。
詞的最後兩句「多謝春工,不是花紅是玉紅」與開篇兩句進行相互照應,再此表達花朵的「花紅是玉紅」,是像美人肌膚透出的那種紅。然後嘆為觀止。
蘇軾的文化造詣是令人所震撼的,不僅有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美譽,他還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還練就了一雙能發現世間事物美好一面的眼睛,發現我們看不到的美,並通過自己的筆寫了下來,流傳千秋萬古。
蘇軾的一生過得也是十分悽慘,直言不快的他在仕途上十分不順,被當代朝廷一貶再貶。
想要了解蘇軾的一生,推薦大家這套詞傳全集,其中包括《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和《納蘭容若詞傳》。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品讀古今詩詞,讓你也具備一定的書香氣息。
三分鐘學歷史總結:
縱觀全篇,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全篇看似簡短,但卻精煉。蘇軾詠人也詠花,花的美麗與女子的美麗相互襯託,全面融入在一幅畫中,顯得如此和諧。
每個人都有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而蘇軾的這種曠達雅致的生活趣味、高度的藝術審美能力卻是在這首詞中得到了極致的詮釋。這種蘇軾的品質更是我們值得所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