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詞人秦觀的命運始終隨著政壇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可以說在他的後半生歷經了無數的坎坷和磨難。在宋哲宗親政後,由於新法復燃,蘇軾和他門下的弟子們集體遭到了貶謫。
秦觀開始被貶謫到杭州任通判一職,後來又貶謫到處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麗水。
在貶謫處州的歲月中,秦觀雖然有大把的時間感受這裡的山清水秀和地傑人靈,但是更多的時候他心中會有一種莫名的傷感與無助。
秦觀經常會回憶起在京城與朋友一起相聚時的歡樂場景,或歡飲達旦,或暢聊詩詞歌賦,但此時這一切都成了往事,如今朋友們天各一方,無法相見,這叫人如何不傷感,於是敏感而憂鬱的秦觀寫下了這首《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秦觀寫這首詞用的是閨情手法,如果不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乍一看還以為是一首描寫春閨思婦的詞,而實際上是描寫秦觀對恩師蘇軾和其他朋友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開篇描寫了早春將逝時的景致。在城郊的淺水邊,樹上繁花似錦,似乎在向世人炫耀著它們的絢爛和嬌豔,流鶯在花叢中飛舞,發出細碎而急促的叫聲,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好。
忽然,筆鋒一轉,秦觀由喜變悲,開始嘆息自己孤身飄零的命運。感傷之時,只能通過喝酒來緩解和麻痺自己那顆受傷的心。
秦觀從被貶的那一刻,就沒有真正的開心過一天,這一點可不像他的恩師蘇軾。樂天派蘇東坡無論被貶到哪裡都能樂觀豁達,隨遇而安,而秦觀則做不到,此時的秦觀一貶再貶,身心無比憔悴,他的生活也仿佛失去了顏色和意義。
秦觀想起昔日與朋友在西池宴集時的歡聚場景,那時的他是多麼豪情逸致,歌女舞女伴其左右,寶馬香車亦是絡繹不絕。
怎料政壇風雲突變,轉眼間曾經一同攜手同行的朋友,如今已經沒有幾個人活著了。
人世間最無情的便是時間,秦觀望著銅鏡中的自己,曾經朱顏黑髮的青年,如今已經變成了白髮蒼然的老者,真是令人唏噓。
春天,即將完成它的使命,此時落紅無數,隨風飄逝不見蹤跡,頗有一番殘春之景。而自己的愁緒,也隨著這花朵的飄落湧上心頭。
在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繼位,被貶謫的官員們也被一一召回,秦觀也獲準北歸回到橫州。但是當他經過廣西藤州的時候,不幸在光華亭下含笑而世。
據說,南宋詞人範成大也極為喜歡這首詞,尤其是「華影亂,鶯聲碎」這一句。在範成大到處州做官的時候,他為了紀念秦觀曾經在此居住過,便特意建造了一座「鶯花亭」。
斯人已逝,但是秦觀卻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經典唯美的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