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桂花,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在希臘神話裡,河神的女兒達芙涅為了逃避阿波羅的追求,想盡辦法,最後變成一棵月桂樹,阿波羅再也就愛你不到他。
中國神話裡,月宮中被罰砍樹的吳剛,砍的就是桂花樹,據說高達500丈。吳剛不停地坎,桂花樹不停地生長。凡間的百姓每年都會在中秋夜遙望,盼著桂花樹的枝葉落到人間,帶來好運。
《淮南子》也曾提到桂花:月中有桂樹。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中寫道:莫羨仙家有上真,仙家暫謫亦千春。月中桂樹高多少,試問西河斫樹人。
李清照心思細膩,善於借景抒情,她為花寫過很多詩詞,其中不乏千古名句。被人熟知的如夢令,寫的便是海棠花。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用詞精巧,含義雋永,生動鮮明地寫出作者愛花、惜花,不忍海棠凋零,惆悵中帶有憐惜。
在眾多寫花的詩詞中,被李清照誇讚為花中第一流的,唯有桂花。屈原的《離騷》提及很多名貴的花草,就是沒有提到桂花,作者替桂花惋惜,竭力為它正名。
在這首《鷓鴣天 桂花》中,李清照別出心裁,用擬人的手法,娓娓道來,先用鋪墊的寫法,幾番議論之後,慢慢寫出桂花的神韻與風採。作者一改之前擅用的抒情寫法,別開生面,借桂花寫出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志向。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詞中第一句寫桂花的顏色、形態,作者採用平鋪直敘的寫法,直接寫桂花暗淡輕黃,外表普通,和牡丹、蘭花、梅花沒辦法比。短短十四個字,用了兩個轉折,雖然外表暗淡輕黃,但是體性柔和;名氣不大,情疏跡遠,但是香氣宜人。
柔是桂花的優點,這裡把花擬人化,仿佛在讚揚一個外表普通的人性格溫柔,內涵深刻。情疏跡遠,說明桂花名氣不大。它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沒有梅花傲雪的風採,沒有蘭花動人的神韻。
有著淺碧輕紅顏色的牡丹、蘭花、梅花之類,雖然名貴,但它們卻沒有桂花色淡香濃、低調高潔的品格。據說,桂花樹木獨自成林,林中沒有雜樹。它們生長在高山上,開白花的叫做銀桂,開黃花的叫做金桂,開紅色花的為丹桂。桂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奇鬥豔,在秋天默默開放,花香特別。
宋之問在詩中說,為問山東桂,無人何自芳。李白則說,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由此可見,桂花雖然跡遠而情疏,可是它的香卻不因此而有所減少。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詞中第二句,筆鋒一轉,生動地寫出桂花獨有神韻,無須像別的花一樣用外表取悅別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桂花本身便是花中的第一流。
詞的上闕,圍繞「色」與「香」,有矛盾,有對比,形象生動地表明作者的觀點,色淡味香的桂花無愧於「花中第一流」,內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李清照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觀點,桂花的氣節,便是她的氣節。
李清照寫這首詞的時候,與丈夫趙明誠居住在青州。當時,她的公公趙挺之受到黨爭連累,在悲憤中去世。趙明誠因為父親的去世,罷官回青州老家隱居。李清照與丈夫每日讀書、寫詩,自得其樂,早已將功名拋之腦後,潛心研究收集來的古董字畫。
當年,李清照的父親是禮部員外郎,趙明誠的父親是禮部侍郎。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趙明誠的時候,趙明誠在太學當學生,二十一歲。納蘭與妻子情投意合,日常生活也充滿浪漫。納蘭詩中描繪的賭書消得潑茶香這樣的意境,用的典故正是來自於李清照和丈夫的日常生活。
詞的下闋,承接上句的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作者直抒胸臆,不再隱喻,直接對比。梅花嫉妒桂花,菊花自愧不如,感到害羞。中秋時節,盛開的桂花舉世無雙。作者用先抑後揚的寫法,通過對比,非常清楚地為桂花定位:畫欄開處冠中秋。
詞的最後一句,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作者再用烘託的寫法,突顯桂花。屈原讚賞過很多名花異草,以花草比喻德才兼備的君子。唯獨對桂花,隻字未提。李清照很欣賞屈原,他對先賢的抱怨,騷人可煞無情思,只是一種修辭方法,並非真的討厭。
李清照與丈夫在青州賦閒,住了有十年時間。兩個人生活節儉樸素,把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全都用來購買古玩字畫。他們一起把買來的書籍整理分類,題上不同的書名,以方便辨別。
有時候,夫婦二人幸運地淘到珍品,興奮異常,一邊欣賞,一邊指出不足之處。蠟燭都燃盡了,也不捨得去睡覺。由於李清照和丈夫極高的文學造詣,他們把收藏古籍當作自己的使命,他們收藏的數量、保存的質量超過很多收藏家。
李清照記憶力驚人,人稱才女,名不虛傳。她當年待字閨中時,便已名滿京城。趙明誠與李清照初次相遇,驚為天人,一見傾心,於是委婉地託父親前去提親,在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他們倆的婚姻,堪稱楷模。
在青州居住的那段日子,每天晚上,李清照與丈夫一邊喝茶,一邊指著眼前成堆的古書,童心未泯地玩遊戲。他們說出一個典故,看誰能猜出在哪一本書的哪一卷哪一頁哪一行,猜中的先喝茶。聰明的李清照總是第一個猜中,一高興,便高舉著茶杯開懷大笑,茶灑在衣服上也察覺不出。
為了省錢購買古籍,李清照衣衫樸素,身上沒有華服,頭上也沒有珍珠、翡翠、金銀首飾,屋裡的擺設更是簡樸,沒有一件貴重的家具。他們夫妻二人對書籍的收藏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們在歸來堂建了一個書庫,裡面擺滿書櫥,書櫥編了號碼,每個編有不同號碼的書櫥放置不同的古書。為方便查閱,夫妻二人自製了登記簿,每次用鑰匙打開書櫥,看書,都要登記。超前的思想,先進的管理模式令人嘆為觀止。
李清照的這首《鷓鴣天 桂花》,是歷代詠物詩詞的經典。作者的本意讚揚桂花,又不局限於此,先以百花做對比,何須淺碧深紅色,又用梅花和菊花襯託,梅定妒,菊應羞,後以質疑先賢的獨特視覺,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層層遞進,寫出桂花超凡脫俗的氣質。
暗淡輕黃,情疏跡遠,寫出了桂花的低調,馥鬱的香氣是桂花的內在。對比作者寫這首詞的時的生活環境,桂花,其實寫的也正是李清照本人真實品格的寫照,她和桂花一樣,卓爾不群、有著不同尋常的審美。
然而,伉儷情深的幸福生活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建炎元年,靖康之變,金兵進犯中原。李清照和丈夫被迫離開隱居多年的故鄉青州,結束恬淡自由的田園生活,踏上顛沛流離的南遷路途。
建炎三年,趙明誠在前往湖州任太守的路上不幸病逝。而此時,李清照的父親和公公一樣,因為受到新舊黨爭牽連去世多年。沒有了父輩的蔭庇,又失去相伴左右的夫君,故國不再,家園難留,李清照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從此,她再也沒有當年沉醉不知歸路的輕鬆愜意。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經歷了丈夫去世的悲痛,南遷途中又丟失很多收藏的珍貴古籍、書畫,李清照的生活變得更加窘迫。至於李清照曾改嫁張汝舟的說法,有人提出過質疑。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李清照的改嫁一說被很多人認為是汙點。但在思想開明的宋朝,改嫁的女子比比皆是。
李清照創作的《詞論》,堪稱詞壇評論的經典,開創了歷史先河。她的藝術成就被人銘記至今。
晚年的李清照,獨自生活,未免悽涼。悲戚哀婉的心境,在她這段時期的作品中多有體現。但她寫過一首攤破浣溪沙,詞中寫到桂花。這首詞清新明快,與她同時期作品的風格完全不同。
歷盡滄桑後人,心態會變得沉穩寧靜,不會輕易言愁。這應該是才是真實的李清照罷。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樨花。
比起早年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作者在這首詞的上闕,語言簡潔明快,充滿生活氣息,樂觀的心態躍然紙上。
病起蕭蕭兩鬢華,因為生病而長久臥床,兩鬢的頭髮斑白。短短七個字寫出晚年病中獨守的孤單悽涼。作者沒有寫悲戚之情,讀者卻不忍直視。
臥看殘月,生動傳神地寫出作者病中的虛弱,細膩逼真的寫法一項是李清照寫詞的特色。月上窗紗,則委婉地告訴我們寫詩的時間,夜未深,人未睡。即使在病中,也不要錯過窗外月下的景色。
豆蔻連梢皆可入藥,因為久病,作者不能飲茶,而以豆蔻連梢煮的水代茶飲。宋朝,崇尚簡約精緻的生活。熟水是當時的一種飲品,分茶則是用沸水衝茶的方法,當時的社會風氣,對飲茶、分茶很講究。
豆蔻代茶與首句的病起蕭蕭相對應,生動地寫出作者苦中作樂的心態。弦月初上,映照窗紗,屋內藥香繚繞,沁人心脾,這樣的夜晚,寧靜安詳,並不孤單。
詞的下闕看似閒散隨意,實則匠心獨運。枕上詩書,傳神的寫出作者生病期間的狀態,每日讀詩書消遣時光,過得充實自在,絲毫沒有孤影自憐的孤單。
閒處好,則寫出作者晚年生活的一種心境。歷經坎坷,半世滄桑,心靈的祥和安靜最是最好的狀態。李清照曾用14個字表達傷感的心情,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酣暢淋漓的表達在詞壇絕無僅有。在這首詞裡,作者通篇未寫愁緒,讀者卻能從字裡行間讀懂她的思緒。
最後一句寫木樨花,可謂點睛之筆。木樨為桂花的別稱,這裡作者採用了擬人的寫法。優雅淡然的桂花,每日給人帶來安慰。醞藉一詞,把桂花比喻成傑出的君子,品德高尚。
這首攤破浣溪沙,寫尋常生活,雋永含蓄,婉約細膩,輕描淡寫的幾筆,卻有著非同尋常的自然之美。比之先前的鷓鴣天,桂花又有幾分多情,為病中的詩人帶來慰藉。
無論是中年的傲氣,還是晚年的淡然,李清照用兩首桂花詞對自己的內心做了最好的詮釋。經歷人生風雨後的平靜最讓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