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文壇的地位非常高,被譽為「詞國皇后」、「千古第一才女」。人們對她的熟悉,更多的還是因為在南渡之後的作品,詞風轉為悽婉動人,內容以悲嘆身世,情調感傷為主。其實,李清照能取得如此成就,並非完全因為經歷坎坷,而是有著非常深厚的家學淵源。
她的父親李格非不是泛泛之輩,曾經分別拜在韓琦和蘇軾的門下,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藏書非常多。李清照自小就在父祖的指導下,學文習字,故而有著非同尋常的家教。她前期的詞,知名度相對較小一些,但不乏佳作,比如《如夢令》二首、《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都是清麗脫俗之作。今天我們來看看她的這首《鷓鴣天·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詞的上闋是直接描述桂花:著淡黃色的桂花,體態輕盈,在幽靜之處並不引人注目,不過它卻將香氣留給了賞花者。何必非要像名花那樣朱碧滿身,它本身就是花中第一流的品質。
梅花肯定妒忌它,菊花也一定羞愧。秋天盛開的各種花朵之中,它是百花之首。只可惜屈原卻不理解它,對它沒有情思,不然《離騷》裡那麼多花被讚美,為什麼卻單單少了桂花呢?
這首詞具體的寫成時間,有人說是和丈夫趙明誠隱居時期所作,但主流觀點認為,這是李清照在少女時代的作品。從它的行文藝術水平來看,並不算成熟,甚至有一些膚淺和幼稚,不過在寫作手法上,卻已經足見功底。
我們來看第一句「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這是詞人用對桂花從顏色、香氣、形態等方面的描述,用詞精確,回味悠長。但是在晚年後的李清照,詞中同樣是狀物,卻以白描的手法居多,而且也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表現,往往意猶未盡,顯得風格老辣。
特別是這句「自是花中第一流」,豪邁有餘,而韻味卻少了許多。不過作為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女,此時所寫,正是李清照的心情。只有當她經過了國破家亡的悲歡離合,詞中才會被注入悲涼的厚重感,也才能意在言外。
其實,梅花是李清照一生讚許的,菊花也是備受鍾愛的。但在這時候,李清照卻將桂花極盡誇讚,認為梅花、菊花都沒有它的風姿。李清照以時令著眼,將桂花稱為中秋群芳之冠。
很多人不解,李清照誇桂花就誇桂花,為什麼要將屈原拿出來批評一番。在這裡,李清照當然也不是在批評聖賢,也不是年輕氣盛,妄自尊大,此處更多地是在借用《離騷》為典故,進一步說明桂花體小色淡,並沒有引起名家的注意。其實,屈原在《離騷》中也曾談到過桂花,只不過用的是古稱,恐怕當時的李清照並沒有留意。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誰沒有年輕氣盛的時候?
可能本文的內容,也會有很多人持相反意見。很多人是李清照的擁躉,見不得不同的觀點。其實,詩詞給我們的美感,不僅在於那些朗朗上口的韻律,更在於我們的不同觀點和理解。正如易安對於人生和世界的態度,經歷不同,才得出完全不同的詩詞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