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古代傑出的女性作家,李清照當之無愧居於首位。她以女子之身,打破詞壇普遍的"男子做閨音"的局面,改變了男子一統文壇的傳統格局。不僅如此,她還研究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親身實踐,自成一體,宋人稱之"易安體",許多詞人都曾效仿,與蘇軾齊名的南宋詞人辛棄疾就有詞作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評價她說:"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巾幗不讓鬚眉,是對李清照其人其詞十分重要的一個評價。
李清照雖為女子,但其作品中卻不乏"男兒氣"。她以女子特有的婉約細膩填詞,比模仿女性心理而做婉約詞的男性詞作家的作品自是真切自然許多。而男兒氣概的加持,又使得李清照跳出古代女性的小圈,達到相當高的格局,從而留下無數經久不滅的經典作品。
李清照其人:家世,才情
李清照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進士出身,朝中為官,所藏書籍十分豐富,文章也做得很好。李清照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自幼就頗有才名,文壇名家晁補之就曾盛讚過她。那時候她所做的詩詞,清新自然,活潑可愛。《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就作於這一時期,此詞一出,轟動一時。
後來嫁與趙明誠,可謂是才子佳人的完美結合,如秦觀的《鵲橋仙》所寫:"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新婚生活的美滿加深了她對生活的熱愛,她作品中的女兒情懷更顯動人。日子雖清貧,但高雅和諧,充滿趣味,這在她的一些詞作中都有體現。
再後來經歷離亂,李清照詞風轉變,愁成了其詞離不開的一個意念,但她創作的潛力也充分爆發出來,《聲聲慢》中一連七對疊詞,寫愁之深重,可謂詞壇絕唱。亂離之中,她對時事的關懷更為凸顯,不忘對政治進行諷喻,家國情懷,不只是男子才有,女流之輩亦可為國奉獻肝膽。除了在作品中表達對國事的關心,她還盡全力保護文物,在押運書籍文物過鎮江時遇亂,她竟最終保存了這批珍寶,並押抵江寧府,其智勇可見一斑。
後來趙明誠逝去,李清照於絕境之中不得已改嫁張汝舟,然而所嫁非人,她將張汝舟諸般罪行告官,自己卻因"妻告夫"而深陷牢獄,幸好為人所救,此後她又有不少抗擊侵略,懷念故國的作品出世,直到她最終逝去。
才女李清照與她詩詞中的"男兒氣"
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女子。中國古代的女作家還是不少的,雖比起男性作家還不到十之一二,但出名的也有那麼一些,如東漢的蔡文姬,與李清照同時代的朱淑真,明朝的柳如是等,但都不足以和李清照相比。只要李清照這個名字一出,其他女作家必定黯然失色。明代寫《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就說:"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這歸結於李清照將自己的人生與文學作品融合起來的做法,也歸結於她不輸男子的灑脫個性在作品中的展露。她的作品代表了她一生的心路歷程,從青春少女的活潑怡然,到結伴烹茶煮酒的雅致豪情,再到垂垂老矣依然心憂故國、慨嘆人生的心志。她的一生行跡,從她的作品中即可窺探大概。
一、細膩中帶疏朗性格
文學史評論李清照,一般是極為推崇她的當行本色,常把她和南唐後主李煜放在一起對比,說他們二人都是詞中本色當行的代表詞人,明末清初的韻學家沈謙沈去矜就曾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的確,李清照善於描摹女性形態,刻畫女子的細膩柔婉,捕捉歲月流轉、環境變遷之下女性微妙的感情和心理變化,這一點是男性作家以男子身模仿女子心而難以做到的,因此極為本色自然。且看她的這首《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用詞講究,"慵""溜""嗅"幾個字,將小女兒情態表露無遺,一個青春活潑、嬌憨動人的少女躍然紙上,見到客人來,又分外羞赧,而"倚門回首"又是膽大和好奇,最後無意間嗅得青梅,更是將所有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情思皆浸潤其中,實在妙絕。
但除了細膩,李清照性格中還不乏疏朗,這是她灑脫近男子的一面。我們都熟悉她的名作《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的開闊境界,若非知道作者是李清照,還使人以為是出自男性作家之手。一次愉快的遊賞之後,少女晚來歸家,不小心走錯了路。雖是偶然,錯路卻也美麗,藕花叢仿佛一個意外的桃源,從此留在了作者的記憶裡,雖是慌張之下"爭渡",但如今回憶起來,卻是十分的有趣可愛。李清照性格中的灑脫與大膽,在這首小令中就可一窺。
二、自信以及女子自我價值的肯定
李清照是極自信的一個女作家。少時的才名給她提供了自信的基礎,而她也並未因自信而自滿,而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地吸收學習,最終在文學上取得他人難以替代的成就。
李清照寫桂花的一首詞,一直以來有兩句名句為人所熟知:"何須淺碧青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這首《鷓鴣天·桂花》可看做詞人品格的寫照,她說桂花輕柔相遠,冠絕中秋,連梅菊等名花都相形失色,其實也隱喻了詞人對自己的肯定。李清照於詞之一道,傾注頗多,她的詞論敢於批評蘇軾的"以詩為詞",雖經歲月證明蘇軾的做法亦是頗有功業,但李清照專注詞與詩的不同,對婉約詞體的發展也頗有價值。她做事有自己心中的一桿秤,敢愛敢恨,敢作敢當,這在中國的女性及女性作家中是少見的。
她的詞作讓不少男性作家都甘拜下風,連她的丈夫趙明誠都不得不承認,李清照的詞極具靈性,時常奪冠。長久以來的成就使得李清照對自己的才情還是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的,也曾流露出身為女子而頗受世事折磨的痛苦,尤其是在南渡之後,曾流露出懷才不遇的無奈。來看這首《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南渡後的詞人經歷了諸般消磨,身心俱疲,女子的身份更令她舉步維艱,因此發出"學詩謾有驚人句"這樣的感嘆,抒發才學無處可用的心境,既是苦於戰亂世道,傾訴無路可走的迷茫,又是為女性發聲,控訴女子在世上的艱難,再多才學也難以為用。因此她如自古以來文學中的遊仙傳統一樣,在天上尋求精神寄託,尋找歸宿。這首詞既秉承了莊子《逍遙遊》的浪漫風格和屈原《離騷》的浪漫主義精神,又融入了遊仙詩傳統,寫得大氣豪放,潑墨筆尖。
三、格局之大:愛家愛國,關心時事,不局限於一小家
李清照詞作的另一個價值,就是多次寫到家國情懷,觸及時事,不局限於一小家,而是將眼光放到國家興亡之上,留下了許多愛國之作。尤其是南渡之後,她經常跳出一家之悲喜,將國之興衰感嘆化進詞中。
她在早年時期,就曾有《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這樣的詩作問世,分析唐朝安史之亂發生和唐朝軍隊失敗的原因,總結教訓,借古喻今,影射和勸誡當朝,有"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才"之句。其諷刺之尖刻令人想不到出自女子之手,政治批評鋒芒十分尖銳。南宋的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語溪《中興頌碑》,自唐至今,題詠實繁。零陵近雖刊行,止薈萃已入石者,曾未暇廣搜而博訪也。趙明誠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嘗和張文潛長篇二。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後來她還另出機杼,不像歷史上多批評項羽的優柔寡斷剛愎自用,而讚嘆項羽的豪勇,以諷刺戰亂中臨陣脫逃的行為,筆勁突起,氣勢過人。這就是讀者所熟知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還在戰亂中完成了《金石錄後序》,保存文物,語涉時事,關心家國,這些都是她過於尋常女子之處,連諸多男子也比之不過。她在金華期間所作的《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為千古絕唱。
在男性作家主導的文壇上,李清照的女子之身本是不利,但她卻化劣勢為優勢,形成了了屬於自己的特有風格,她以細膩敏感取勝,寫女兒心事真切動人,這是她的本色當行;她又有不輸男子的"男兒氣",如此一來,兩相結合,成就一個獨一無二的李清照。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女作家,她毫無疑問居於第一,而談起宋詞,李清照也是必然要先提起的一個人物,她被稱為"詞國皇后","詞壓江南,文蓋塞北",實在是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