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很多詞,都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東坡本人,確實能夠欣賞到山水的真諦。比如下面這首《醉翁操》詞,東坡雖然寫的是歐陽修和自然間的相和,但實際上沒有對自然真正的感悟,是無法寫出這樣境界如此之高的作品的!
醉翁操蘇軾 (序長不錄)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這首詞是蘇軾特意為琴曲《醉翁操》(醉翁者,歐陽修也)這一清新絕妙的曲譜所寫的一首詞。作者在序中也寫得明白,「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閒,特妙於琴,恨此曲之無詞,乃譜其聲」。詞中寫鳴泉,能將無形的聲音寫成有形的文字,可見蘇軾對於大自然造化之功的深刻體味。
這首詞的上闋,連用幾個短詞,創造了一個極其美好的鳴泉瀑布之自然意境,「琅然」者,乃是翠玉清脆的聲音也,效果極好(比如古龍的很多小說開篇就喜歡用這樣的短句,烘託氛圍之餘,還能給人無窮的想像力,有興趣者不妨找來看看)。以翠玉之聲來比喻泉水的響聲,雖然不是東坡首創,但是此處用來卻十分恰當。在這種幽靜而美麗的山谷中,是誰在彈奏一曲優雅的樂章?
接著便答曰: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沒人!這正是天地間自然而成的一曲!而這種天籟般的音樂,也只有高雅如醉翁歐陽公者才能夠沉醉其中,得其三昧。這一句還是在寫山谷中清泉的美妙響聲。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在這明月之夜,因為這首美妙的天籟,讓人遲遲不肯入睡。於是隱士到來(荷蕢,hè,kuì,指代隱士),也被這種天籟所打動,「曰有心也哉此賢」,正是隱士對於這天籟的評價,可見自然之美妙無窮,是足以讓任何人讚美的!
下闋照應了只有歐陽修才能真正聆聽這種天籟的事實,寫醉翁長歌詠嘯,和琅琊幽谷中的泉水鳴聲融為一體,真正是天籟人籟,合二為一,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當醉翁離開滁州之後,琅琊中的流泉,仿佛也明白失去了知音似的,雖然還是朝夕發出聲音,但是那種天籟已經變成了帶有幽怨情緒的「朝吟夜怨」了。本來,泉水就是泉水,無人時也是一般的奏鳴,但讓東坡寫來,已經變成了有情緒的人了。
「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時光流傳千年,山川也會因歲月變幻而不復原貌,流水也不會永遠朝著一個方向流動,那麼此處的琅琊幽谷、鳴泉瀑布呢?豈不是也會隨著歲月而不復往昔容貌?這句話飽含了深刻的哲理,讓人回味無窮。雖然山川變換,人事更迭,但人們思念醉翁之心不改,而醉翁雖然飛仙而去,可是醉翁和泉水相和的那種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卻能夠永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