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指出:「與其說文學作品體現作家的實際生活,不如說它體現作家的『夢』;或者說可以算是隱藏著作家真實面目的『面具』和『反自我』」。
在《赤壁賦》中處處體現了蘇軾二元對立矛盾中的種種糾結和反思。透過這種糾結與反思,作者開始找到了自我的準確定位,從而尋求困境中的超脫。
一、英雄與漁樵
蘇軾初入仕途時,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卻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在坐牢103天,幾次差點被砍頭後,幸虧趙匡胤定下了不殺士大夫之策。經過多方營救,他被貶黃州。所以蘇軾在《赤壁賦》中,想起了曹孟德,當時是何等的威風,勢不可擋,「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但現在也已不見蹤影。還不如漁夫樵夫以山水為伴,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蘇軾在黃州他帶領人民開墾土地種田,幫補生計正是在這裡蘇軾終於蛻變成為蘇東坡,由原本一心想成為英雄的蘇軾變成了鄉村野老。身份的轉變讓蘇軾多了幾分閒適,幾分灑脫。
正是黃州特殊的地域文化,影響了蘇軾文學作品的風格。黃州境內湖泊眾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溼潤,民風淳樸。在這裡蘇軾精神放鬆,頭腦冷靜,感情也更加充沛。在黃州時的蘇軾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都是不朽的著作。
另外黃州屬於楚文化區,老莊思想在這裡盛行,劉師培在南北文學不同論中指出:
「荊楚文化,僻處南方,故老子之書,其說杳冥而深遠。及莊列之徒承之,其旨遠,其義隱,其為文。,縱而後反,寓實與虛,肆以荒唐譎怪之詞,淵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測矣。」
蘇軾深受老莊思想影響,曾說:「既而讀《莊子》,得吾心矣」。在通篇文章裡道家的「無為」、「天人合一」思想貫穿始終。也為蘇軾解決人生難題找到了一把鑰匙。
二、有限與無限
在短短幾百字的文章中,作者卻對有限與無限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作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明確地指出宇宙是無限的,人生是有限的。也正因如此許多詩人都有所感慨。
陳子昂早在初唐時就感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何等的悲壯蒼涼;曹植也感慨「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在《詠懷》中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可見宇宙永恆,人生短暫是古人無法逾越的感傷。像曹操、周瑜這樣的大英雄今天都已不在,更何況命如草芥的我。面對人生的短暫,作者只有將生命託於自然,達成「天人合一」,才能短暫緩解人生的失意感懷,得到片刻的解脫。
三、變與不變
如果以上的內容是對世界觀的探討,那麼對於以上的問題如何解決則是方法論解決的範疇。作者用變與不變的哲理去解決人生的困惑。「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那麼如何面對人生的失意,生命的短暫,取決於你看問題的角度。宇宙是無窮無盡,人生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人類這個群體卻是無窮無盡的。這樣看問題就不會流於感傷。而「清風」「明月」則是造物者之「無盡藏」,吾與子之所「共食」,最終作者在自然中尋求解脫。
四、喜樂與悲傷
整篇文章的情感脈絡是由喜-悲-喜,作者最初與友人同鄉道人楊世昌同遊黃州赤壁磯。景色清幽,飲酒作詩,好不自在。但好景不長,由扣舷而歌,樂極生悲,為下文定下基調。所謂「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裡看似寫「美人」,實則以「美人」喻理想。這種寫法,古人常用。屈原就以「美人」「芳草」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品格。
而用「望」字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由此也可看出作者當時對於仕途已由原來在密州時的壯志滿懷變成了悲觀失望。客人的洞簫聲不禁又使悲從中來,這就完成了由樂向悲的轉換。在這裡,學術界普遍認為主客皆為作者本人,只是代表了作者精神當中兩種相互矛盾的心理:一種希望出世,一種希望入世。客人的觀點是儒家的,認為人生短暫生命渺小,而主人的觀點則是道家的姻緣自適,隨遇而安。最後作者將儒與道結合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儒與道達成了完美的統一。因此又由悲傷轉為喜樂,作者的悲喜不是單層次的,而是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在悲喜的轉化中才完成了對人生的徹悟,轉而皆大歡喜,這是一種釋然。
五、入世與出世
其實在這篇文章中,所有的糾結悲喜都來自於入世和出世人生道路的選擇本希望建功立業。被貶湖北黃州已經4年,早已耗盡了蘇軾的豪情。蘇軾即便是想起曹操、周瑜這樣的大英雄也只是徒增感傷。他乾脆將自己置於明月清風之中,享受自然的恩賜來排解人世的無奈。這就由出世轉向了入世。
總結:
在赤壁賦這篇文章中,作者對於入世與出世問題進行了細緻的思考,通過講述變與不變的哲理來化解人生短暫的哀愁。將儒釋道精神完美地融於一爐,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正如蘇軾對自己的評價:「若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