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破除二元對立思想,職場媽媽也想兼顧家庭

2021-01-10 Q媽愛教育

熱播劇《安家》中,海清飾演的婦產科醫生宮蓓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平時工作較忙、單位離家又很遠,無法對兩個孩子親力親為地進行引導,公公婆婆同住,使得想對孩子進行教育更是難上加難。

想讓孩子承擔不吃飯的後果,兩位老人心疼孫子,不停地餵飯,想要孩子遵守約定時間,不要再看IPAD,兩位老人認為她過於嚴格,一到家就把孩子弄哭。

在單位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宮蓓蓓決定,買一套離公司很近,小區內就有幼兒園的小房子,不和爸媽一起住,自己照顧孩子,上學就近,自己和先生來接送,再不行就搭個鐘點工。

可是,卻被先生生氣地反對,「這個房子太小了,爸爸媽媽住在哪?」,「當初你要事業,就讓爸媽來,現在你有錢了,你這麼做算什麼?你說換房子改善,改善來改善去,就是為了把我爸媽改善走嗎?」

最後,好好的一對夫妻,竟到了要一拍兩散的地步。

大多數職場媽媽的痛,一邊是工作事業的經營,一邊是生活家庭的照顧,現實中,如宮蓓蓓這樣的媽媽,常常會兩敗俱傷,損了關係,也讓自己更加忙碌和疲累,很難真正做到事業和家庭兼顧,工作和生活平衡。

劇中的宮蓓蓓認為,爸媽影響我,溝通也溝通不了,我要離開爸媽,只能二選一,要麼忍氣吞聲過,要麼各過各的,先生反對我,我就自己帶著孩子搬,他要麼和我一起,要麼和他爸媽一起。

這種處於二元對立的思想,叫做限制性思維。

如何跳出二元對立思維

後來,孫儷扮演的房中介房似錦,給了宮醫生這樣的建議:

不如,把之前的房租出去,用這個租金在新買的小區租一套小居室,讓你公婆搬去住,這樣以租養租,可以和公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要是住得太遠,不方便你們互相照顧,你們這麼忙,總有需要老人搭把手的時候,住在一個小區裡,免去自己來回奔波,還能讓先生安心,隨時可以去看望父母。

跳出簡單的對立思維,從系統入手,並不是簡單割裂眼前的種種問題。

一些職場媽媽,和老人相處很好,沒有太大衝突,但仍會在生活與事業上糾結傷神,比如朋友佩妮,工作上獲得了一個晉升的機會,也是領導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肯定,覺得自己應該接受,可到了新崗位,勢必會對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家裡孩子正面臨幼升小的階段,自己還需要收集很多資料做決策,也想在孩子升學後,能夠給予更多學業上的指導陪伴。

頓時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左右為難,哪邊都想要,卻又都不知道怎麼弄。

梳理你的理想平衡狀態,相信可以達到的目標

那麼你期待的工作家庭平衡狀態,具體說來,是怎樣的呢?

當我問佩妮這個問題時,佩妮盡一時答不上來,也沒有想過平衡的樣子究竟是怎樣,只是覺得無法平衡,想著就不夠,時間只有那麼多,給工作多一點,家庭就會少,給家庭多一點,工作就會少。

這也是典型的限制性思維,我們必須破除二元對立,相信一定可以獲得平衡,才能從中周旋和處理。

想清楚自己想要達到的平衡狀態究竟是怎麼樣的,只有堅定了想要的方向,才能有動力和更多可能性。

我的目標是什麼?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的責任是什麼?我的資源有哪些?我需要去爭取的資源有哪些?

晉升需要提高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那麼,基於新崗位和老崗位的差異,寫出目標崗位的能力要求,分析自己的能力,存在哪些具體的差距,哪一項是目前最緊迫的,哪些是可以放在後面,慢一點去突破的,有節奏有次序地一項一項突破。

第二點,資源,要善於發現和運用自己的資源,替自己解決難題。

職場方面,針對自己的差距,向公司資深的員工或領導請教取經,還有一些公共資源,比如與需要能力相匹配的好課程,目標管理、溝通能力、PPT製作能力,沒有時間自己看書鑽研,就聽課程,比如向職業導師、教練等進行諮詢,有時只需要點一點,有個準備,就會簡單許多。

孩子幼升小,在不熟悉的地方,家長更加容易焦慮和無所適從。家長群,升學主題公號,有經驗的過來人媽媽,這些資源就可以發揮作用。

規劃孩子的接送和輔導,是否有替代資源?老人?鐘點工?熟悉的鄰居?家庭式晚託班?

自己有限的時間究竟是被什麼佔據了?可否請鐘點工和老人幫忙。

下班時間和孩子放學時間衝突?可否請熟悉的鄰居、小區裡同一個學校的全職媽媽接一下。擔心孩子接回家後就知道玩,老人不會管理孩子,可否交給社區家庭晚託中心或者靠譜的輔導機構。

了解孩子的特點,匹配資源,用周邊的人際關係,身邊的人來更好地解決問題。

只看到眼前的問題和障礙,很容易把自己陷入受害者,知道自己要去往哪裡,分析自己手裡的資源和能力,調動資源,去整合,才能發揮能動性。

梳理角色投入度,擁有選擇權和邊界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所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多,哪個都不想放手,顧此失彼,處於長期自我消耗的狀態。

我們要了解,在整個動態生涯中,很多角色就是不能平均分配的,如果不能把握當下階段裡重要的角色,這個角色會被其他不重要的角色所侵佔,失去為這個重要角色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還有情感。

如果眼前的職業讓自己感到疲憊焦慮,我們可以梳理一下自己是否清晰重要的角色排序,是否投放了合理的時間情感分配。

第一步,羅列角色,找到角色背後我們看重的價值,至少寫十個角色(在工作中的上下級角色,在家庭中的妻子、媽媽角色,在原生家庭中的侄女、姑姑角色,在社團或興趣中的管理角色、學習角色等等),對答案進行擴展說明,要有價值的支撐。

第二步,按照時間,事件加情緒,如實記錄行動軌跡,看看每個角色裡佔據的時間及當時的情感,我們總是認為,越重要的事情,投入的時間就會越多,其實不是,情感才決定了我們覺得重要的事情。

第三步,對價值和情感進行排序,看看當下這個階段,哪個角色是最重要的,選擇。排序的背後是選擇,選擇的背後是情感。

把那些讓你感到憤怒、厭煩的角色做一個弱化的處理,減少投入時間和在意度,那些讓你感到滿足、快樂的角色做一個強化的處理,增加投入時間。

不要求自己在每個角色裡做到完美,從角色的梳理中,找到當下的重點角色,重點任務,來投放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清楚自己的選擇,設定一定的界限,避免被次角色佔用太多時間和情感。

比如我覺得陪伴孩子更重要,卻被我的原生家庭佔用,親戚們都喜歡找我吐苦水或者請我幫忙,那我們是否可以表明自己的有限,無法在所有事情上都給予建議和幫助。比如我想看書來提升自己,卻總被孩子突如其來的需求打擾,是否可以告知家人和孩子,「這段時間媽媽需要學習,如果有什麼需要可以去找爸爸。」,或者在這個時間段裡安排孩子上一節線上課程。

新學習到的平衡公式

最後,一個公式送給大家,家庭和事業的平衡度=能力+資源-期望。

生活擁擠不堪,媽媽需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平衡度高,滿意度就高。

提升自己的能力、擴大自己的資源、合理調整自己的期望,不斷接近平衡。

相關焦點

  • 要「生」還要「升」 職場媽媽想升職 阻力主要在家庭
    在5月10日母親節即將到來之際,智聯招聘發布《2020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職場媽媽投入工作的時間與其他女性相當,但投入家務時間更多,職場媽媽同時貢獻了近4成家庭收入。
  • 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二元對立
    人在嬰兒時期的快樂指數是最高的,處在一個和諧,自然,本真的世界裡,長大之後有了分別心,有了黑白、對錯、好壞的區分,並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進而產生了二元對立思維,從此就把世界人為的區分開來,就有了二元對的世界,就有了美和不美,善和不善,喜歡不喜歡等等的對立出現,人生的痛苦從此就多了起來。
  • 思想家克裡希那穆提: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
    我們每天都會面對二元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理論上的或是哲學上的,而是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面對著言辭、情感、理智上的問題:好的還是壞的,你的還是我的,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轉變還是維持,世俗還是脫俗等等。在對立的無盡迴廊裡,思想和感情來來回回。
  • 《一日談》:生活和工作不是二元對立
    關於生活和工作二元對立的問題,一下子將我打到,提醒了我,我自己就在不斷地割裂自己的生活,每天嚮往的生活,可是我當時所嚮往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能回答我生活的意義的問題嗎?可能並不能。除了生活和工作會二元對立,甚至於學習和生活,遊戲和生活,人際交往和生活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對立。
  • 母親節禮物:給辛苦的職場媽媽送點什麼?
    身處職場,優雅得體的套裝、簡單大方的首飾、成熟幹練的妝容,以及事業家庭兼顧的精彩,這些就是現代職場媽媽演繹的時尚。母親節將到,送給在職場辛苦打拼的媽媽什麼樣的禮物呢?■腕錶 非計時器忙碌的工作,讓時間成為職場媽媽最注重的一點。
  • 《安家》潘貴雨的結局來了,房似錦又給2萬元卻不原諒,現實相反
    《安家》是孫儷、羅晉聯合主演的職場劇,雖然打著職場劇的旗號,但當中卻飽含著生活的矛盾與溫暖。每天跟著劇情一起歡笑,一起落淚,能夠使觀眾得到共情,離不開劇中演員們對角色的精準把控。好的演員,真的能夠將一出糟糕的荒謬劇情,一點一點化腐朽為神奇,克服理順所有的不適合,讓一切看起來更令人相信,謝亭豐和蔡紅花的這一段感情戲,很戲劇,卻也很感人,提升了這個故事的品相。
  • 思想史家龐樸:中國人"三分統一",非二元對立
    龐樸  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淮陰  2015年1月9日病逝於山東濟南,享年86歲  早報記者 徐蕭  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史家、山東大學終身教授龐樸先生於北京時間1月9日晚去世,享年86歲。
  •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通過對克里斯多福·諾蘭當電影中的敘事文化進行剖析不難發現,在他的作品中,傳統的經典的電影敘述方式己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造。此外,再結合諾蘭創作電影的時間段(二十世紀末至今),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電影受到了後現代主義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讓其作品內容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在後現代文化的各種批判之中,如"主體一客體"的傳統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瓦解、傳統的準則與權威的難W為繼、理性至上主義的漸次瓦解和對於傳統的普遍性與統一性的質疑等。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關鍵字】 形象塑造;二元對立;情緒宣洩;階層對立 【正文】 當科學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生產和生活模式必定會迎來一場革命。等網絡評論,在宣揚報導中國科學家等業界精英時,才「知識——娛樂」二元對立框架中進行形象塑造,將娛樂圈中藝人的「高知名度」、「高收入」與科學家、將軍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社會角色相互對立,再通過模糊、誇大甚至捏造事實的敘事手法,煽動受眾情緒,以加深社會的階層對立。
  • 黑白分明、二元對立
    黑白分明的對比,我們稱之為二元對立。無限對立統一、互不兼容的兩種力,可從各層對面觀察,彼此鎖定、組合。
  • 安家:家庭無底洞,毫無女人味,徐姑姑到底喜歡房似錦什麼?
    《安家》男女主角的感情戲還是來了。老實說,這是國內電視劇的常規操作,無論什麼類型的題材,不穿插個愛情線,出門好像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了。職場題材,破案題材,神幻題材,亦或者愛國題材,你就找不出近年來哪一部沒有愛情戲碼。部分觀眾其實內心還是有期待的,還是希望《安家》就好好講述現實的殘酷,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同事之間的友情。
  • 豆瓣9.3,職場戲標杆,韓劇《未生》碾壓《安家》、《完美關係》
    近期,銀幕上的職場大戲可謂層出不窮,不管是黃軒、佟麗婭,講述公關行業的《完美關係》;還是孫儷、羅晉講述房產中介行業的《安家》,都讓觀眾誤以為,國產職場大戲的春天已經到來。
  • 二元對立視角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偉大而孤獨,華麗而荒誕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二元對立(一) 小說主題的二元對立表面上看,《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在講一對男女之間失敗的愛情故事。實際上,這部小說所涵蓋的主題要比這個問題大得多,也並不那麼浪漫。雖然故事僅僅發生在紐約附近的一個聚居區,時間上主要分布在1922年的幾個月,但它卻是對當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反思,表現了作者對一個物質空前繁榮、精神相當空虛的美國社會的人文關懷。
  • 《門徒》:從二元對立的角度,分析黑白世界的社會生存法則
    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門徒》是由爾冬陞執導,陳可辛監製的犯罪劇情片,由劉德華、吳彥祖、張靜初、古天樂、袁詠儀領銜主演,於2007年2月13日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同步上映。門徒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沒有什麼過多的亮點。
  • 《安家》和《完美關係》的離婚關係,還能相信愛情嗎
    近期《安家》和《完美關係》這兩部劇在各大網站上熱播,其中離婚劇情成為了各大網友的激烈討論。在《安家》這部劇最新的劇情中闞太太正式向闞先生提出離婚,並對闞先生靈魂發問「這麼多年我活成了你的背景板,甚至忘了自己叫什麼…當初是我拿出私房錢懷著孩子去推銷才賺到第一桶金。後來公司做大了,我想著讓你有個穩定的大後方才退出職場,你現在跟我擺成功男人的譜?
  • 孩子高燒42度,媽媽請假被拒,有種辛酸叫媽媽
    昨天,Mommy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大連的一位職場媽媽,因為9個月大的孩子發燒42度,向單位主管請假。讓人沒想到的是,主管卻對她說年底太忙沒法批事假,只能按曠工處理。孩子發燒請假被拒引爭議這件事在網上曝光之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
  • 職場媽媽煩惱多,讓多特瑞精油成為你的解壓好幫手
    現代人的生活緊張而忙碌,不少職場女性時常會感到透不過氣,焦慮、情緒低落、失眠等問題也隨之而來。特別是在晉升為媽媽後,許多女性面臨的壓力就更大了。新時代的職場媽媽們不僅在創造更多的工作價值,同時也要兼顧家庭與小孩,她們隨時隨地轉換著母親和職場女性兩種身份,貢獻著自己的精力和能量。這樣的「雙面人生」雖然賦予了她們「女強人」的屬性,但也給她們帶來極大的負擔與困擾,「壓力山大」!那麼,作為職場媽媽,應該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解壓,寵愛自己呢?
  • 你看曹雪芹如何通過二元對立講故事
    今天我們所討論的是紅樓夢人物設計中的二元性與對立性。是新與舊的對立,覺醒與蒙昧的對立,資產與無產的對立,更是外來與本土的對立,這樣的對立貫穿文章始末,時而通過對比展現人物性格,時而通過交融互通推進故事情節,這樣的筆法展現了曹公文學功力之精妙絕倫,也是紅樓夢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 《狂人皮埃洛》精神與物質二元辯證的角力場
    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費迪南及瑪莉安化約成一個二元對立的符號:純粹精神生活和現象世界的物質生活,他們在片中的結合、分離及告別都激起這樣二元辯證的火花。然而,這並不代表二元必須爭個你死我活,我們仍然能夠看到劇中他們如何在這個意識形態場域中相容、讓步,最終引來一個最適合他們的結局。
  • 破除「破除迷信」——姚慧
    而保護的前提是破除「破除迷信」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是五四以來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主張的對待所謂「迷信」的態度,這種思想甚至在當下的大眾群體中仍然根深蒂固。受「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宗教是迷信」等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在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上常持相對保守,甚至徹底否定和批判的態度,而對於內容豐富、數量眾多的宗教類「非遺」,其保護工作也在此思維定勢的影響下在思想上長期處於瓶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