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安家》中,海清飾演的婦產科醫生宮蓓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平時工作較忙、單位離家又很遠,無法對兩個孩子親力親為地進行引導,公公婆婆同住,使得想對孩子進行教育更是難上加難。
想讓孩子承擔不吃飯的後果,兩位老人心疼孫子,不停地餵飯,想要孩子遵守約定時間,不要再看IPAD,兩位老人認為她過於嚴格,一到家就把孩子弄哭。
在單位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宮蓓蓓決定,買一套離公司很近,小區內就有幼兒園的小房子,不和爸媽一起住,自己照顧孩子,上學就近,自己和先生來接送,再不行就搭個鐘點工。
可是,卻被先生生氣地反對,「這個房子太小了,爸爸媽媽住在哪?」,「當初你要事業,就讓爸媽來,現在你有錢了,你這麼做算什麼?你說換房子改善,改善來改善去,就是為了把我爸媽改善走嗎?」
最後,好好的一對夫妻,竟到了要一拍兩散的地步。
大多數職場媽媽的痛,一邊是工作事業的經營,一邊是生活家庭的照顧,現實中,如宮蓓蓓這樣的媽媽,常常會兩敗俱傷,損了關係,也讓自己更加忙碌和疲累,很難真正做到事業和家庭兼顧,工作和生活平衡。
劇中的宮蓓蓓認為,爸媽影響我,溝通也溝通不了,我要離開爸媽,只能二選一,要麼忍氣吞聲過,要麼各過各的,先生反對我,我就自己帶著孩子搬,他要麼和我一起,要麼和他爸媽一起。
這種處於二元對立的思想,叫做限制性思維。
如何跳出二元對立思維
後來,孫儷扮演的房中介房似錦,給了宮醫生這樣的建議:
不如,把之前的房租出去,用這個租金在新買的小區租一套小居室,讓你公婆搬去住,這樣以租養租,可以和公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要是住得太遠,不方便你們互相照顧,你們這麼忙,總有需要老人搭把手的時候,住在一個小區裡,免去自己來回奔波,還能讓先生安心,隨時可以去看望父母。
跳出簡單的對立思維,從系統入手,並不是簡單割裂眼前的種種問題。
一些職場媽媽,和老人相處很好,沒有太大衝突,但仍會在生活與事業上糾結傷神,比如朋友佩妮,工作上獲得了一個晉升的機會,也是領導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肯定,覺得自己應該接受,可到了新崗位,勢必會對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家裡孩子正面臨幼升小的階段,自己還需要收集很多資料做決策,也想在孩子升學後,能夠給予更多學業上的指導陪伴。
頓時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左右為難,哪邊都想要,卻又都不知道怎麼弄。
梳理你的理想平衡狀態,相信可以達到的目標
那麼你期待的工作家庭平衡狀態,具體說來,是怎樣的呢?
當我問佩妮這個問題時,佩妮盡一時答不上來,也沒有想過平衡的樣子究竟是怎樣,只是覺得無法平衡,想著就不夠,時間只有那麼多,給工作多一點,家庭就會少,給家庭多一點,工作就會少。
這也是典型的限制性思維,我們必須破除二元對立,相信一定可以獲得平衡,才能從中周旋和處理。
想清楚自己想要達到的平衡狀態究竟是怎麼樣的,只有堅定了想要的方向,才能有動力和更多可能性。
我的目標是什麼?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的責任是什麼?我的資源有哪些?我需要去爭取的資源有哪些?
晉升需要提高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那麼,基於新崗位和老崗位的差異,寫出目標崗位的能力要求,分析自己的能力,存在哪些具體的差距,哪一項是目前最緊迫的,哪些是可以放在後面,慢一點去突破的,有節奏有次序地一項一項突破。
第二點,資源,要善於發現和運用自己的資源,替自己解決難題。
職場方面,針對自己的差距,向公司資深的員工或領導請教取經,還有一些公共資源,比如與需要能力相匹配的好課程,目標管理、溝通能力、PPT製作能力,沒有時間自己看書鑽研,就聽課程,比如向職業導師、教練等進行諮詢,有時只需要點一點,有個準備,就會簡單許多。
孩子幼升小,在不熟悉的地方,家長更加容易焦慮和無所適從。家長群,升學主題公號,有經驗的過來人媽媽,這些資源就可以發揮作用。
規劃孩子的接送和輔導,是否有替代資源?老人?鐘點工?熟悉的鄰居?家庭式晚託班?
自己有限的時間究竟是被什麼佔據了?可否請鐘點工和老人幫忙。
下班時間和孩子放學時間衝突?可否請熟悉的鄰居、小區裡同一個學校的全職媽媽接一下。擔心孩子接回家後就知道玩,老人不會管理孩子,可否交給社區家庭晚託中心或者靠譜的輔導機構。
了解孩子的特點,匹配資源,用周邊的人際關係,身邊的人來更好地解決問題。
只看到眼前的問題和障礙,很容易把自己陷入受害者,知道自己要去往哪裡,分析自己手裡的資源和能力,調動資源,去整合,才能發揮能動性。
梳理角色投入度,擁有選擇權和邊界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所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多,哪個都不想放手,顧此失彼,處於長期自我消耗的狀態。
我們要了解,在整個動態生涯中,很多角色就是不能平均分配的,如果不能把握當下階段裡重要的角色,這個角色會被其他不重要的角色所侵佔,失去為這個重要角色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還有情感。
如果眼前的職業讓自己感到疲憊焦慮,我們可以梳理一下自己是否清晰重要的角色排序,是否投放了合理的時間情感分配。
第一步,羅列角色,找到角色背後我們看重的價值,至少寫十個角色(在工作中的上下級角色,在家庭中的妻子、媽媽角色,在原生家庭中的侄女、姑姑角色,在社團或興趣中的管理角色、學習角色等等),對答案進行擴展說明,要有價值的支撐。
第二步,按照時間,事件加情緒,如實記錄行動軌跡,看看每個角色裡佔據的時間及當時的情感,我們總是認為,越重要的事情,投入的時間就會越多,其實不是,情感才決定了我們覺得重要的事情。
第三步,對價值和情感進行排序,看看當下這個階段,哪個角色是最重要的,選擇。排序的背後是選擇,選擇的背後是情感。
把那些讓你感到憤怒、厭煩的角色做一個弱化的處理,減少投入時間和在意度,那些讓你感到滿足、快樂的角色做一個強化的處理,增加投入時間。
不要求自己在每個角色裡做到完美,從角色的梳理中,找到當下的重點角色,重點任務,來投放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清楚自己的選擇,設定一定的界限,避免被次角色佔用太多時間和情感。
比如我覺得陪伴孩子更重要,卻被我的原生家庭佔用,親戚們都喜歡找我吐苦水或者請我幫忙,那我們是否可以表明自己的有限,無法在所有事情上都給予建議和幫助。比如我想看書來提升自己,卻總被孩子突如其來的需求打擾,是否可以告知家人和孩子,「這段時間媽媽需要學習,如果有什麼需要可以去找爸爸。」,或者在這個時間段裡安排孩子上一節線上課程。
新學習到的平衡公式
最後,一個公式送給大家,家庭和事業的平衡度=能力+資源-期望。
生活擁擠不堪,媽媽需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平衡度高,滿意度就高。
提升自己的能力、擴大自己的資源、合理調整自己的期望,不斷接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