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
《門徒》是由爾冬陞執導,陳可辛監製的犯罪劇情片,由劉德華、吳彥祖、張靜初、古天樂、袁詠儀領銜主演,於2007年2月13日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同步上映。
門徒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沒有什麼過多的亮點。主要講述臥底警探阿力打入到大毒梟林昆的身邊,憑藉自己的智慧,取得林昆的信任。被林昆器重,收為毒品產業鏈的門徒,最終幫助警方提供了抓捕林昆的證據,成功瓦解林昆販毒網絡。
故事雖然很平淡,但故事中身處黑白世界中的每個人,生活的方式,生活的軌跡,人物的內心,都刻畫得非常成功。毒品世界就像一個食物鏈,無論是處在頂端的人,還是身處底端的人,都有自己的處世哲學和方法,我們就從二元對立的觀點入手,分析每個人的情感歷程和內心世界。
01 善與惡:惡是一瓶毒藥,善是一股清流,當毒藥倒進了清水裡,哪怕只有一滴,也足以致命。
善惡的區別,在於行為的本身,不在於地位的有無。——莎士比亞
我們認知中的傳統毒梟,都是專橫跋扈,前呼後擁的臉譜化形象,不光作風狠辣,還行事張揚。林昆這個毒梟,和我們以往認知的毒梟有所不同。他就是一個社會中的普通人,他有家庭觀念,對老婆無比體貼,對孩子關心備至,一個標準的好男人,好丈夫,好父親的形象。在他的思想觀念中,毒品是一門生意,一門事業,自己並不是在犯罪。生意講究的是供需關係,有求必然就有供,提供別人需要的東西有什麼錯?
但善與惡的評判標準,並不是主觀的思維就能決定。善在主流世界的觀念中,講的是你的做法能夠服務大多數人,讓大多數人受益,犧牲自己服務別人,這樣的觀念和做法才是善。而惡則不同,是犧牲多數人,成全自己的利益。犧牲社會利益,達到自我滿足,就是一種標準的惡行。從因果論的觀點,善惡到頭終有報,作惡的人受到最終的懲罰是普遍的價值觀。
02 虛與實:虛幻和現實彼此交相輝映,處在其中的人會迷失自我,靈魂找不到正確的出口。
一個人的記憶,總是不可避免地虛實參半,其中既有最真實、最清晰的細節,也有完全源於想想、從未存在過的虛構。虛幻在真實的土壤裡茁壯生長,像胡楊一般伸展枝條,重新紮入土壤。它們互相糾纏、融合,滲入對方的每一寸肌體。到後來,兩者徹底融為一體,往往連講述者自己都區分不出何為真實,何為虛幻。
--馬伯庸《草原動物園》
阿力作為一名臥底警察,無時無刻不帶著面具在生活。所接觸一切都是假的,身份是假的,情感是假的,最後連他救的人所說的話,是真是假都無從分辨。在林昆的身邊,活不出真實的自己。而他用真心所救的女人阿芬,最後她老公染上毒癮的說辭,都和阿芬與他說的話一模一樣。在臥底的生活中,活在虛幻世界中的阿力,想在現實社會中,找到真實的自己,但最後還是不能。「都是假的」,阿力這句話不光是說給被捕的林昆,也是在說給自己。
在貓鼠遊戲的博弈中,最後的成功就是看誰能騙過對方。在虛與實的身份交換中,能把虛的演成實的,才是作為臥底最大的成功。雖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但要當真的來演,還要毫無破綻才行。臥底最終帶來的是所有人的痛苦,被出賣的人會由於背叛,情感受到傷害而痛苦。而出賣別人的人,會由於內心的自責,傷害了自己的情感而痛苦,這個遊戲沒有最終的贏家,只有堅定的信仰,才能支撐自己走到最後。
03 生與死:死亡是生存的人生終點,在走向終點的過程中,會經歷無數次抉擇,選錯了就沒有回頭路。
誰要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歌德
影片中的阿芬,一個吸毒的女人,還帶著一個孩子,過著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生活。一個女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會經歷無數次的選擇。而阿芬的選擇無疑是最差的,選了一個不靠譜,自私自利的老公。染上吸毒惡習以後,更是完全喪失了人性,他讓老婆賣身,讓女兒帶貨,只要能滿足自己的毒癮,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但當她遇到了阿力,本來上天給了她再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最後還是沒有抓住,當阿力放棄了她之後,她已經萬念俱灰,最後一次大劑量的動脈注射,她知道可能帶來死亡的結果。看著貪婪無可救藥的丈夫,看著可憐無人疼愛的女兒,她的心已死。由於選擇的錯誤,生活帶個她的只有無盡的傷痛,死亡反倒是最好的解脫。
04 成與敗:成功和失敗位於天平的兩端,而正義往往會成為成功一端的重要砝碼,決定誰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正義和善良一定會戰勝邪惡,這是永恆的、絕對的必然。
〔蘇〕謝斯米爾諾夫:《布列斯特要塞》
同所有警匪題材的影片一樣,正義的一方取得最後的勝利。毒梟雖然狡猾,陰險,無數次會試探臥底人員的真偽,但都逃不出宿命論的結局。每個毒品鏈條中的人員,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林昆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能生活得更好,選擇了自殺。吸毒的阿芬最後死於吸毒過量,阿芬的丈夫最後落入阿力設計的圈套,藏毒最後被警方抓獲。
在黑白世界的生存法則中,有著可以預見的客觀規律,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在法治社會的天枰下,從來都沒有黑暗世界的生存土壤,等待違法的人,是終究受到應有懲罰的永恆結局。
結語:《門徒》作為一部反毒題材的電影,影片的最後闡述了毒品存在的根源,是人們內心世界的空虛。雖然近些年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世界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精神世界的傷痛沒有太多人關注。特別是社會上生活的一些邊緣群體,不該讓這些人在自己的世界裡放任自流,自生自滅。就像電影中的那個孩子,要給予關愛和成長的空間,才不會造成更多的悲劇發生。
我是老陳嘚吧嘚,一個喜歡碼字的城市宅男,歡迎加關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