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克裡希那穆提: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

2021-01-08 談笑有鴻儒520

我們每天都會面對二元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理論上的或是哲學上的,而是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面對著言辭、情感、理智上的問題:好的還是壞的,你的還是我的,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轉變還是維持,世俗還是脫俗等等。在對立的無盡迴廊裡,思想和感情來來回回。這些諸如貪婪還是寡慾,戰爭還是和平的問題要在二元模式中解決嗎?還是思想和感受必須超越出來才能找到永恆的答案呢?在二元對立面衝突之中絕不可能有永恆的答案。亙古不變、獨一無二的答案只存在於這個模式之外。

要儘可能地深入了解二元這個問題,這很重要。我不是將其作為一個抽象、理論的課題來研究,而是把它作為一個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和行為的實際問題來維持。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思想一直在二元模式中掙扎:好的還是壞的,轉變還是維持,你的還是我的。在這個模式中有衝突也有痛苦;在這個模式中所有的關係都只是一個悲傷的過程;在這個模式中沒有希望,只有辛勞。那麼愛與恨這個問題要在其內部矛盾的領地裡解決,還是思想感覺必須超越其已知的模式呢?

想要找到一個永恆的答案來解決二元衝突及選擇所帶來的痛苦,我們必須在安靜的觀察中對衝突的所有暗示含義懷有強烈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發現有一種這樣的境地,在其中二元衝突可以終止。對立和對立之間是不可能整合的,比如說貪婪和寡慾不可能統一:一個貪婪的人,當他嘗試著去成為不貪婪的人,他依舊處於貪婪之中。難道他不應該將貪婪和不貪婪都丟棄,從而躍出兩者所帶來的影響嗎?任何成為都包含著不成為,而且只要有成為,就必然會存有包含無盡衝突的二元對立。

二元對立的根源是欲望和渴求。通過認知、感覺還有接觸,便會產生欲望、快感、痛苦、期求、不期求,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像「我的」還是「你的」這樣的辨識,二元對立的過程也由此開始運行了。這種衝突難道不是現世存在的嗎?只要思考者將自身和自己的思想分隔開,對立面之間的衝突就會自行延續下去。只要思考者只是考慮怎樣修正這個想法,而不是考慮將自身根本上轉化,衝突和悲傷就會繼續下去。

思考者和思想是不可分離的。只有思考者和他的思想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才會超出二元對立的模式,才會有真正的宗教體驗。只有思考者終止,才會出現真實。這種思考者和其思想不可分割的統一性是要去經歷的,而不是要去推測的。這種經歷是一種自由,其中有難以言表的愉悅。

正確的思考本身就可以帶來了悟,並可以超越因果和二元過程。當思考者和他的思想通過正確的調和而整合統一,即可感受到真實所帶來的極樂。

相關焦點

  • 克裡希那穆提,到底修持的是何法門?
    作者:陳全林深夜,讀《克裡希那穆提的生與死》。有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想的,就是克裡的修持法是什麼?我讀的克裡的三本傳記裡,從未提到他具體的修持法,克裡曾提到兒時在通神學會的閉關房裡觀想、冥想,也就這樣提了一句,觀想那些「指導靈」的畫像。
  • 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二元對立
    之前我們講了為什麼要修心,本篇討論的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那就是人為什麼會有痛苦,它從哪裡來的?痛苦怎麼產生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怎麼變成惡了呢?善怎麼變成不善了呢?只有超出自己已有的二元對立觀念,上升到更高的一個高度,才能更好的理解很多痛苦都是自己創造的,都是自己的眼界和高度有局限所致。如果天下人都認為某種模式、行為、事物是美的,都按照這樣去做,那麼這件事本身就變成惡的了。
  • 克裡希那穆提與胡椒樹
    17日至20日從早到晚他都陷入一種既痛苦而又不可解的狀態,他的身體變得極度敏感。當時周遭的人包括尼亞、鄰居沃靈頓(也是"通神學會"的會員)和一名19歲的美國女孩羅莎琳都不知所措。克裡希那的敏感度突然微細到連人們的負面意念都承受不住,有時陷入出神狀態,有時抱怨灰塵太多;有時冷熱交戰,又有時變得死寂。
  • 答案與反思 蘇格拉底與克裡希那穆提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一個蘇格拉底,他不是新學說的創始人,而是一個把人們從夢中搖醒的人。人類的本性千古不變,不管是在哪一個時代,柏拉圖描繪的對話錄中的情景,都如出一轍。世界不是夢中的世界,我們不需要盲從於別人的教誨。因為學習,我們成長,更因為反思,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 《安家》:破除二元對立思想,職場媽媽也想兼顧家庭
    這種處於二元對立的思想,叫做限制性思維。如何跳出二元對立思維後來,孫儷扮演的房中介房似錦,給了宮醫生這樣的建議:不如,把之前的房租出去,用這個租金在新買的小區租一套小居室,讓你公婆搬去住,這樣以租養租,可以和公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 胡因夢翻譯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生命之書》
    近二十年來,胡因夢引介了多位心靈導師至華人世界,譯有《平常禪》《克裡希那穆提傳》《生命之書》《恩寵與勇氣》《轉逆境為喜悅》《無可摧毀的純真》等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克氏教誨的精選,諸多內容內地讀者都不曾接觸。對於尚未領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門讀物,深入淺出,完整詳實。
  • 《一日談》:生活和工作不是二元對立
    提出的問題甚至都沒有答案,但是生活就是不斷地追問,我們總是帶著問題活著,甚至我們的一部分意義就是追問的意義,這個過程是一個意義,提出的問題是另外一個意義。關於生活和工作二元對立的問題,一下子將我打到,提醒了我,我自己就在不斷地割裂自己的生活,每天嚮往的生活,可是我當時所嚮往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能回答我生活的意義的問題嗎?可能並不能。
  • 哈姆雷特的悲劇:從二元對立的文化心理結構到時代的悲劇文化性格
    兩種相互矛盾的社會思想意識,共同鑄就了「哈姆雷特」的文化心理結構,哈姆雷特的悲劇,則象徵了兩種對立的文化之間深層次的衝突。01 哈姆雷特的中世紀騎士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二元對立《哈姆雷特》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展示了更多關於哈姆雷特悲劇的內容。
  •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通過對克里斯多福·諾蘭當電影中的敘事文化進行剖析不難發現,在他的作品中,傳統的經典的電影敘述方式己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造。此外,再結合諾蘭創作電影的時間段(二十世紀末至今),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電影受到了後現代主義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讓其作品內容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在後現代文化的各種批判之中,如"主體一客體"的傳統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瓦解、傳統的準則與權威的難W為繼、理性至上主義的漸次瓦解和對於傳統的普遍性與統一性的質疑等。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而這一現象導致的直接後果,便是權力的權威持續下降,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個組織、機構集體的影響都被直接弱化。最終導致以上每一個主體都能通過自媒體得到話語權,有發表見解進行活動的權利,在各自的活動中,由於之前被視為權威的思想已經被「共景監獄」模式削弱,導致每一個主體能會進化出獨特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思想史家龐樸:中國人"三分統一",非二元對立
    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研究員陸揚在微博上得知消息後表示,「現在大家津津樂道九十年代後思想家退出,學問家進入,其實龐先生就是從文化熱到學術熱的重要人物,學術有大關懷。」去年逝世的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也曾評價龐樸道:「他是一個很傑出、很有創見的學者。」  龐樸,原名聲祿,1928年10月生於江蘇省淮陰縣。1954年,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回到山東大學任教。
  • 《門徒》:從二元對立的角度,分析黑白世界的社會生存法則
    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門徒》是由爾冬陞執導,陳可辛監製的犯罪劇情片,由劉德華、吳彥祖、張靜初、古天樂、袁詠儀領銜主演,於2007年2月13日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同步上映。門徒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沒有什麼過多的亮點。
  • 你看曹雪芹如何通過二元對立講故事
    而曹公在《紅樓夢》中所隱深意堪稱教科書式典範。那麼面對如此一本巨作,我們不妨放開思維,大膽猜測,盡己所能測曹公萬分心血之一二。今天我們所討論的是紅樓夢人物設計中的二元性與對立性。想要研究這樣的二元對立呈現,我們需要以寶玉為中心進行人物關係分析,這裡採用的是庚辰本觀點,即神瑛侍者化為賈寶玉入凡世歷劫,頑石化作通靈寶玉隨行,作為觀者見一場紅樓大夢,寫成一本《石頭記》,最終委託茫茫大士抄錄流傳的故事,以此為基礎分析紅樓人物,便更是有了幾分二元對立,陰陽相合的味道。
  • 黑白分明、二元對立
    我們選擇了一處戶外區域,在那裡我們可以展示一種現代建築裝置,例如這個展亭,對Guayaquil的群眾而言,他們從未見過類似的建築。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展示公共空間強大影響力的機會。所以我們從地方政府、大學、文化機構和私營部門收集意見,設計出可以與外界結合的建築。
  • 二元對立視角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偉大而孤獨,華麗而荒誕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二元對立(一) 小說主題的二元對立表面上看,《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在講一對男女之間失敗的愛情故事。實際上,這部小說所涵蓋的主題要比這個問題大得多,也並不那麼浪漫。雖然故事僅僅發生在紐約附近的一個聚居區,時間上主要分布在1922年的幾個月,但它卻是對當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反思,表現了作者對一個物質空前繁榮、精神相當空虛的美國社會的人文關懷。
  • 《赤壁賦》|在二元對立中尋找自我的準確定位
    評論家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指出:「與其說文學作品體現作家的實際生活,不如說它體現作家的『夢』;或者說可以算是隱藏著作家真實面目的『面具』和『反自我』」。在《赤壁賦》中處處體現了蘇軾二元對立矛盾中的種種糾結和反思。透過這種糾結與反思,作者開始找到了自我的準確定位,從而尋求困境中的超脫。
  • 從二元對立的角度,解讀《人生》中高加林選擇的得與失
    人生的酸甜苦辣,活著的無奈、心酸,都在這些好書裡呈現。路遙的《人生》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講述理想與選擇,講述一個青年在人生緊要關頭的「那幾步」,甜蜜或苦澀的愛情,曲折求索的事業,理想的沉浮,命運的轉折。每個看《人生》的人,都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影像,自己年輕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