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家龐樸:中國人"三分統一",非二元對立

2020-11-28 搜狐網

  龐樸

  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淮陰

  2015年1月9日病逝於山東濟南,享年86歲

  早報記者 徐蕭

  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史家、山東大學終身教授龐樸先生於北京時間1月9日晚去世,享年86歲。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研究員陸揚在微博上得知消息後表示,「現在大家津津樂道九十年代後思想家退出,學問家進入,其實龐先生就是從文化熱到學術熱的重要人物,學術有大關懷。」去年逝世的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也曾評價龐樸道:「他是一個很傑出、很有創見的學者。」

  龐樸,原名聲祿,1928年10月生於江蘇省淮陰縣。1954年,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回到山東大學任教。曾任《歷史研究》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文化與科學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等。2010年,被山東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龐樸的學術領域十分廣泛,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古代天文曆法以及出土文獻等方面尤有精到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公孫龍子〉研究》、《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等。龐樸的主要學術思想和活動主要集中在「一分為三」說、「火歷」說、出土文獻研究以及推動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研究熱潮。

  從「錄士」到學者

  1939年,日本人打到龐樸的家鄉,辦了「新民小學」,要他們去讀。龐樸不去,到他爺爺朋友辦的私塾去讀經書,先是《三字經》、《千字文》,然後是四書五經—五經只學了《詩經》,就結束了。龐樸說,小時候讀經,「對於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對於長大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立身行道,有很大的好處。」

  17歲時,龐樸跑去參加了國民黨招聘人才的考試,考上後,被派到江寧、蘇州等地方的稅務局去當「錄士」,就是抄公文。龐樸後來回憶,那時他什麼都不懂,就是為了餬口,「沒想到它後來一度成為我人生中洗不掉的汙點。」1949年1月,他冒著風險從國統區渡江來到解放區,然後被留在了河北省華東大學(後與山東大學合併)學習革命人生觀,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那裡,他們進行了思想改造,心地坦誠、自覺自愿地交代「骯髒」的思想,比如「我驕傲」、「我怎麼能饅頭吃不了就扔掉半個呢」。

  1952年,龐樸被分配去人民大學學哲學。兩年後,他畢業回到山東大學教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讀《毛澤東選集》的時候,他發現裡面中國的東西比馬恩思想多很多,所以他決定轉到中國哲學。那時候的中國,各種運動紛至沓來。龐樸作為「白專」被鬥來鬥去,也在「念念不忘階級鬥爭」的號召下自覺去批判馮友蘭。

  1977年,龐樸的《〈公孫龍子〉譯註》出版,印了40萬冊,他覺得那是一個大笑話。「文革」前,他跟出版社籤了合同,給他們寫一本《〈公孫龍子〉研究》。交稿後,「文革」開始,一切都停止了。後來出版社去龐樸勞動的鄉下找到他,要把稿子裡翻譯的部分拿出來單獨發表,就是《〈公孫龍子〉譯註》。原因是儒法鬥爭的需要,當時江青說中國歷史就是儒法兩家的鬥爭,現在要把歷史上所有人都分到這兩個陣營裡,公孫龍被分到了法家裡。那時候的中國,雜誌只剩下《紅旗》,書只剩下《毛主席語錄》,所以一印就是40萬,全都賣掉。但龐樸並不覺得這是得寵,「因為我真正的研究恰恰是沒有發表的那部分。」

  讀「天書」讀出「火歷」說

  在下放勞動期間,龐樸的書都被貼上了封條。沒書看,就看星星,「地上沒有書可念,我就念這個天書;地上有階級鬥爭,天上沒有階級鬥爭。」花了兩年的時間,龐樸把漫天的星空都搞清楚了。沒想到,這段經歷引出了後來他一個重要的學術發現—火歷。

  後來,可以讀書了,龐樸在讀《左傳·昭公十七年》時,注意到裡面的天官說六月初一就是正月初一,順著這條線索,龐樸發現中國上古曾有一個火歷的問題,即在以太陽和太陰為授時星象以前,古代中國人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以大火星(心宿二)為生產和生活的紀時根據。

  從「火歷」的角度思考問題,可以解決很多天文學史上費解的難題。「火歷」說引起了天文學界的極大興趣。天文史學界權威席澤宗就曾公開高度評價過龐樸的這一發現,並認為龐樸的這種做法,才是研究中國天文學史的正確方法。

  「文化不能搞全球主義」

  19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熱潮的出現,和龐樸的推動有著莫大關係。早在1964年,龐樸就提出過對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創新三原則。1981年,龐樸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聘,擔任《人類文化與科學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其間,龐樸發現中國當時極端缺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龐樸開始在學界呼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1982年,龐樸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應該注意文化史的研究》一文,率先發出重視文化史研究的時代呼聲,引起學界的強烈反響,從而掀起了上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序幕。在這一過程中,龐樸多次發表有關文化學和中國文化史的文章,並在各種有關會議上和國內外許多城市發表演講,定義何謂文化,論證文化的兩個屬性(民族性、時代性)和三個層面(物質層、制度層、精神層),闡明中國近代史的文化歷程正是文化三個層面的展開過程,中國文化的出路在於把握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等思想。這一系列的探討,引起學界的極大重視,推動了文化研究熱潮的前進。

  龐樸曾毫不諱言自己是一個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他特別強調文化的民族性,並認為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的最基本屬性是它的民族性。他說,「在文化上絕對不能搞全球主義,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你這個民族就蒸發掉了,或者就淹沒在人群當中了。」

  中國思維的精髓是

  「一分為三」

  進入到1990年代以後,龐樸開始致力於解讀中華文化密碼、闡述中華智慧的研究,影響最大的當屬《憂樂圓融—中國的人文精神》、《黃帝與混沌:中華文明的起源》及《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等文。龐樸認為中國人的「憂樂圓融」精神,有待於以歷史時代和歷史人物為實例,來給予生動的說明。

  比如說,他從黃帝的傳說開始,用黃帝的故事說混沌,用「伯樂相馬」來談認識論,從「庖丁解牛」談實踐論,通過一批出土文物(紡錘)來談「玄」,運用幾個上古文字來說「無」,如此種種,最後都歸結到中國辯證思維。由此,龐樸歸結出中國式的思維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圓融」,在《易經》中叫做「圓而神」。儒家稱之為中庸之道,中和之德;道家謂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簡化來說,就是中國人的思維世界是三分統一而不是二元對立,三分法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國思維方法的精髓。這就是龐樸諸多創見中影響最大的「一分為三」說。

  讀經就很好

  沒必要恢復古禮

  從1990年代開始,尤其是近些年,當代大陸新儒家一直在通過各種方式發聲,他們有的主張從恢復傳統開始,把孔子誕辰定為教師節,有的從儒學鄉建運動著手,而有的則希望建立儒教,甚至呼籲把儒教定為國教,也有強調和自由主義相結合的「中道自由主義」者。

  對於當代大陸新儒家的這些主張和努力,龐樸始終堅持三句話:文化上的保守主義、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和經濟上的社會主義。他覺得兒童讀經很好,也應該在教科書中增加更多古典的東西。對於試圖恢復古禮的努力,龐樸則認為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恢復傳統的禮節和儀式呢?「現在的中國人,就是活了一百歲的老人,去恢復清朝的禮節和儀式,都搞不清楚,遑論去恢復漢唐的了。到底以什麼為準呢?漢為準,唐為準,明為準,清為準?在祭孔上不是就發生了這樣的笑話嘛。恢復到哪代?大清當然沒有多少東西,但漢唐都一樣嗎?都不一樣。現在管對襟的短褂叫『唐裝』,其實那是『清裝』,清代的馬褂。」龐樸說。

  龐樸雖然強調文化傳統的民族特色,但也從來不會忘記時代節奏,「和尚是有統一服裝的,但信佛教的老百姓是沒有統一服裝的。不可能說我從你的穿著上就能看出你是信佛教的人。女孩子喜歡穿裙子,讓她們穿好了。怎麼漂亮就怎麼穿,她們愛美呀。你說這是西洋式的裙子,不行,不能穿,你非要她們穿很長很厚的裙子,把全身都包裹起來,這可是你自己找麻煩。」

  而對於嘗試建立儒教的努力,龐樸能夠理解、同情和尊重。他始終堅持的是中國歷史上有儒學,而沒有儒教。他曾善意地提醒說,「如果要重建儒教,我個人的建議,就是希望你們向梁漱溟先生學習(鄉村建設運動),要立足於民眾幸福、社會改善、民族存亡和世界大同」,要寬容,要和其他宗教平等。

cul.sohu.com true 綜合 http://cul.sohu.com/20150112/n407719450.shtml report 4341 《一分為三論》書封《公孫龍子今譯》書封龐樸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淮陰2015年1月9日病逝於山東濟南,享年86歲早報記者徐蕭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史家、山東大學終

");}

相關焦點

  • 思想家克裡希那穆提: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
    我們每天都會面對二元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理論上的或是哲學上的,而是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每天都在二元對立的問題中掙扎、痛苦,面對著言辭、情感、理智上的問題:好的還是壞的,你的還是我的,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轉變還是維持,世俗還是脫俗等等。在對立的無盡迴廊裡,思想和感情來來回回。
  • 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二元對立
    人在嬰兒時期的快樂指數是最高的,處在一個和諧,自然,本真的世界裡,長大之後有了分別心,有了黑白、對錯、好壞的區分,並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進而產生了二元對立思維,從此就把世界人為的區分開來,就有了二元對的世界,就有了美和不美,善和不善,喜歡不喜歡等等的對立出現,人生的痛苦從此就多了起來。
  • 黑白分明、二元對立
    黑白分明的對比,我們稱之為二元對立。無限對立統一、互不兼容的兩種力,可從各層對面觀察,彼此鎖定、組合。
  • 《一日談》:生活和工作不是二元對立
    關於生活和工作二元對立的問題,一下子將我打到,提醒了我,我自己就在不斷地割裂自己的生活,每天嚮往的生活,可是我當時所嚮往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能回答我生活的意義的問題嗎?可能並不能。除了生活和工作會二元對立,甚至於學習和生活,遊戲和生活,人際交往和生活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對立。
  •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通過對克里斯多福·諾蘭當電影中的敘事文化進行剖析不難發現,在他的作品中,傳統的經典的電影敘述方式己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造。這種改造既體在諾對於電影中人物身份和道德邏輯的顛覆,也體現在其所創作的各種故事中所暗藏的碎片化、不確定性和非原則性等特點上,而這些特點恰好也是後現代主義文化的主要特徵。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關鍵字】 形象塑造;二元對立;情緒宣洩;階層對立 【正文】 當科學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生產和生活模式必定會迎來一場革命。等網絡評論,在宣揚報導中國科學家等業界精英時,才「知識——娛樂」二元對立框架中進行形象塑造,將娛樂圈中藝人的「高知名度」、「高收入」與科學家、將軍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社會角色相互對立,再通過模糊、誇大甚至捏造事實的敘事手法,煽動受眾情緒,以加深社會的階層對立。
  • 《安家》:破除二元對立思想,職場媽媽也想兼顧家庭
    這種處於二元對立的思想,叫做限制性思維。如何跳出二元對立思維後來,孫儷扮演的房中介房似錦,給了宮醫生這樣的建議:不如,把之前的房租出去,用這個租金在新買的小區租一套小居室,讓你公婆搬去住,這樣以租養租,可以和公婆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 你看曹雪芹如何通過二元對立講故事
    今天我們所討論的是紅樓夢人物設計中的二元性與對立性。是新與舊的對立,覺醒與蒙昧的對立,資產與無產的對立,更是外來與本土的對立,這樣的對立貫穿文章始末,時而通過對比展現人物性格,時而通過交融互通推進故事情節,這樣的筆法展現了曹公文學功力之精妙絕倫,也是紅樓夢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二元對立視角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偉大而孤獨,華麗而荒誕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二元對立(一) 小說主題的二元對立表面上看,《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在講一對男女之間失敗的愛情故事。實際上,這部小說所涵蓋的主題要比這個問題大得多,也並不那麼浪漫。雖然故事僅僅發生在紐約附近的一個聚居區,時間上主要分布在1922年的幾個月,但它卻是對當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反思,表現了作者對一個物質空前繁榮、精神相當空虛的美國社會的人文關懷。
  • 19世紀文化史家們的努力,並非完全出自興趣,而是讀者群的需要
    然而歷史小說畢竟包含了較多的虛構成分,還不能完全滿足讀者們對真實性的渴求,文化史家們發掘了這一需要。他們的歷史研究無一例外地體現了對現實社會的關注。不過,有的史家直接言明,有的史家則是間接地告誡社會。但不管怎麼說,他們的努力至少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某些事實,即政治軍事史傳統無法滿足現實社會的需求,不能較好地體現當時社會生活的風貌。
  • 從法律東方主義到東方法律主義:超越東西方二元對立
    在這個故事裡,作為他者的中國和中國人只是配角,甚至客體,但這個配角或客體卻不是可有可無。藉助於制定和實施排華法律,美國完成了對其國家的主權建構;通過在中國建立治外法權,美國實現了它的帝國構想。而比這些更重要的是,通過把中國界定為無法之地,把中國人視為不具個人意識的非主體,美國和美國人最終確立了自己作為自由、民主、法治楷模的世界形象。
  • 《赤壁賦》|在二元對立中尋找自我的準確定位
    在《赤壁賦》中處處體現了蘇軾二元對立矛盾中的種種糾結和反思。透過這種糾結與反思,作者開始找到了自我的準確定位,從而尋求困境中的超脫。一、英雄與漁樵蘇軾初入仕途時,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卻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在坐牢103天,幾次差點被砍頭後,幸虧趙匡胤定下了不殺士大夫之策。經過多方營救,他被貶黃州。
  • 《門徒》:從二元對立的角度,分析黑白世界的社會生存法則
    二元對立是在批判理論上,一對相反的理論,它們通常會以階級形式出現。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人類基層思想,文化與語言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門徒》是由爾冬陞執導,陳可辛監製的犯罪劇情片,由劉德華、吳彥祖、張靜初、古天樂、袁詠儀領銜主演,於2007年2月13日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同步上映。門徒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沒有什麼過多的亮點。
  • 淺談相對性原理的對立統一,某種程度上與我國傳統哲學的「道」不謀而合!
    相對性原理、對立統一規律、互補原理與道的相似性與此同時,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辯證邏輯的對立統一規律,應當承認表面上矛盾對立的事物,比如曲與直,完全可以同時是不矛盾的統一存在。因為很顯然,比如同一事物在某一參照系中表現為曲,也可以同時在另一參照系中表現為是直的。也很有可能,量子力學中著名的「薛丁格的貓」佯謬,所謂量子糾纏態的本質其實只是遵循這同一道理而已。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內容簡介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 哈姆雷特的悲劇:從二元對立的文化心理結構到時代的悲劇文化性格
    兩種相互矛盾的社會思想意識,共同鑄就了「哈姆雷特」的文化心理結構,哈姆雷特的悲劇,則象徵了兩種對立的文化之間深層次的衝突。01 哈姆雷特的中世紀騎士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二元對立《哈姆雷特》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展示了更多關於哈姆雷特悲劇的內容。
  • 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核心是什麼,其思想源頭在哪裡
    ①對立統一揭示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②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規律的基礎。③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各個基本範疇的基礎。我們逐條展開闡述,請保持耐心閱讀。1、對立統一揭示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為什麼這麼講?我們先來看《矛盾論》的經典闡釋。「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仿佛就紮根在他們心靈深處,紮根在歷朝歷代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那麼,中國人如此強烈的大一統思想究竟來源於何處?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的人們因為超大型工程走到一起 周朝以前的原始社會和夏、商兩個時代,生活在後來長城以南這塊地區的人們,並沒有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的概念。
  • 魔獸世界懷舊服二元法術和非二元法術的區別在哪?法術分類解析
    魔獸世界懷舊服二元法術和非二元法術的區別在哪?很多玩家對於遊戲中法術的機制還不是很了解,想知道什麼是二元法術,二元法術和非二元法術有哪些區別,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了魔獸世界懷舊服法術分類解析,感興趣的玩家快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凌國華:對待網絡語言不妨跳出二元對立思維
    原標題:凌國華:對待網絡語言不妨跳出二元對立思維文/凌國華在當下,網絡語言正鋪天蓋地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真的威脅到漢語發展了嗎?對網絡語言的態度,應該遵守客觀規律,疏導而非圍堵。正如有學者建議,不妨組織人員對網絡流行語進行系統地「收集、釋解和描寫」,以促進漢民族共同語言更順暢地新陳代謝、穩步發展。「入侵」也好,「汙染」也罷,對網絡語言的「威脅」大可不必過於緊張。其實,網絡語言對傳統漢語發展的「衝擊」,反倒不如語言應用、教育等方面對漢語言自覺不自覺造成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