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凌國華:對待網絡語言不妨跳出二元對立思維
文/凌國華
在當下,網絡語言正鋪天蓋地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真的威脅到漢語發展了嗎?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16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8%的受訪者日常生活中會使用網絡流行語。64.2%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網絡流行語入侵漢語現象嚴重,46.0%的受訪者擔心會汙染漢語。受訪者中,80後佔45.3%,90後佔21.9%,00後佔1.0%。(中國青年報 2月5日)
隨著網絡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間,作為網絡空間交流媒介的網絡語言,也逐漸受到人們重視。與現實生活空間相比,網絡空間的虛擬特性,某種意義上對作為網絡交流媒介的網絡語言形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應網絡空間的環境特色以及網絡交流的某種現實需要,並且隨著網絡應用技術的的發展,網絡語言已逐漸超越「網絡空間」的使用範疇,鋪天蓋地進入現實生活空間。隨著應用環境的拓展,網絡語言不可避免地與現實生活空間的傳統漢語產生某種程度的碰撞。
從網絡空間延伸到現實空間,網絡語言無疑會對傳統漢語產生某種程度的「衝擊」。應該看到,網絡語言與作為現實空間交流媒介的傳統漢語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脫節」。火星文等「網絡字體」對常規漢語字詞的挑戰,「十動然拒」之類網絡語言對漢語常規構詞規則的顛覆,「屌絲」「裝逼」等網絡語言中透出的不乏粗俗色彩,都在某種程度上對傳統漢語造成不小的衝擊。難怪有政協委員批評網絡語言正在「汙染」漢語。而鑑於網絡語言對傳統漢語的衝擊,「保護漢語純潔性」的聲音也不在少數。
鑑於產生環境、使用人群和應用環境的隨意寬鬆,網絡語言自然無法如現實漢語一樣「循規蹈矩」。尤其對那些不諳網絡生活的人群,面對網絡語言的衝擊,產生不適感是正常的。網絡空間的特殊環境,網絡交流規則的較少桎梏,使得網絡語言具有了一種超越傳統漢語的「灑脫不羈」。在虛擬空間,網絡語言或許不存在不適感,但在注重「循規蹈矩」的現實漢語語境下,一些網絡語言就容易陷入「水土不服」的尷尬:不僅網絡語言使用者自身尷尬,網絡語言的受眾也容易尷尬。但也只是遭遇尷尬而已,若將網絡語言對現實空間漢語某種程度的「衝擊」,說成是「威脅」「入侵」,似乎又有些過於風聲鶴唳。
網絡語言雖對傳統漢語有一定衝擊,但網絡語言遠非洪水猛獸。網絡語言雖產生於網絡空間並帶有一定的「技術派」色彩,但網絡語言終歸是經濟社會發展活動的文化映射。網絡語言產生的環境,歸根結底是現實經濟社會生活在網絡空間的延伸。至於一些網絡語言被指「鄙俗」,則需要辯證看待,正如專家所言,「看具體在什麼語境下運用,不能一概斥之為下流語言。」一些比較「俗」的語言,對刻畫特殊人物形象有著「雅」語無法達到的效果。
語言文字有其自身的產生、發展規律。網絡語言也是作為人類交流媒介的語言文字的一種,它不應是傳統漢語言的天生「死對頭」。語言的發展,是一個吸收與淨化並存的過程,是一個揚棄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導者,應該是語言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不能依靠簡單的行政命令,即使一些網絡語言讓我們感到不適甚至「威脅」。對網絡語言的態度,應該遵守客觀規律,疏導而非圍堵。正如有學者建議,不妨組織人員對網絡流行語進行系統地「收集、釋解和描寫」,以促進漢民族共同語言更順暢地新陳代謝、穩步發展。
「入侵」也好,「汙染」也罷,對網絡語言的「威脅」大可不必過於緊張。其實,網絡語言對傳統漢語發展的「衝擊」,反倒不如語言應用、教育等方面對漢語言自覺不自覺造成的損傷。教育部原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先生曾指出,如今學校語文教育已「支離破碎」,「很難拼接形成學生聽說讀寫一生有用的語文能力」。紀錄片《盜火者》對包括語文教育的關注,或許能給語文教育打開一扇全新的窗。這無疑是漢語言健康發展無法繞過的厚重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