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猴子思維》:為什麼我們越想不負此生,卻越焦慮?

2020-12-06 葉徐行一刻鐘

文/葉徐行

「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

01

不知有時你是否會陷入這樣一種情緒的困境。

深知人生是條單向路,時間可貴,想要不負此生,為自己樹立了目標,列了年度計劃,可是,卻很少堅持下來?

一方面為時間流逝而恐慌,

一方面為半途而廢而愧疚,

同時,又再次擼起袖子,想要重新而戰。

在反反覆覆中,戰沒戰勝時間未可知,可是,對於時間的緊迫,未來的掌控,以及想要為家人營造美好生活的願景,就像潮水一樣,在深夜一次次衝擊著自己。

在求而不得的短暫失控下,我們倍感焦慮。

我們總是擔心最壞的情況出現,深怕一步錯步步錯,我們走得小心翼翼,卻又對他人的看法格外在意。

沒有達到預想的生活之前,總是覺得自己很失敗。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被內心的焦慮情緒綁架了。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珍妮弗·香農,在《跳出猴子思維》一書中提到,人類天生焦慮,這是在原始社會自我保全的大腦預警裝備,哪怕有天你安然的躺在愛人的臂彎之中,看上去歲月靜好,腦子中的焦慮情緒也依然存在。

我們無法完全消除焦慮,但應該學會如何不被焦慮情緒綁架。

02 哪三種人容易焦慮?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

變化,是唯一不變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從原始社會大自然的不確定性,到現代科技經濟的不確定性,數千年過去了,不確定性從未消散。

掌控,能讓我們充滿安全感。

而不確定性,則會讓我們焦慮,並放棄改變。

有人想要寫小說,可是卻遲遲無法動筆,因為他想要百分百確定好了再動筆。

有人想要學英語,可是收藏了很多學習方法都沒有開始,因為他不確定哪種最好。

有人身上有一點不舒服,就上網搜索症狀,把自己搞的緊張兮兮,總怕萬一是絕症怎麼辦?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人,往往很難做出決定,因為無論做出哪種選擇,都要面對未知的可能,所以哪怕是選擇一雙鞋子,也會不斷權衡利弊。

這樣的人,把生活本身當成了一種威脅。

永遠只敢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內,一旦有出圈的可能,便會徹夜難眠的焦慮,因為潛意識裡,他們把未知全部設想成了困難模式。

·追求完美主義

有些人追求完美,是為了變得更好。

而有些人的完美,是恐懼失敗,恐懼失去。

前者會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追求上升。而後者,則會糾結於每一次的判斷,做出保守的選擇,守衛自己的形象。

埃裡克是公司創始人之一,可是卻不願出席公司的年終派對。

因為他「害怕說出什麼蠢話把場面搞砸」,每周瘋狂加班,可是工作上的重大決定,卻總讓他為難。

好朋友的妻子在他手下幹活,犯了錯誤讓公司損失的客戶,怎麼處理這個員工讓他格外焦慮。

他不想和員工發生正面衝突,也不想失去好朋友。

連續兩天他都沒法睡好,他擔心被所有人討厭,擔心沒有生意,擔心所有的一切。

完美主義有時是一場噩夢。

生怕自己犯錯,所以無論是選大學還是選工作,甚至買個杯子選個甜點,都會引發焦慮。會反覆復盤自己的過錯,然後為自己找理由。

·過度負責的討好型人

前段時間大熱的《三十而已》中,鍾曉芹在職場上,就是一個不懂得拒絕人的工具人。

而備受好評的顧佳,其實在婚姻中,也過多地照顧老公許幻山的感受,明明公司的發展、客戶訂單還有安全管理,她都無比上心,起著主導作用,可是,卻仍然要說公司的發展離不開許幻山。

當許幻山脂肪肝,她陪著他不吃晚飯。

這些都是過度負責的表現,將他人的需求與感受統統擺在了自己前面。

同理,家庭關係中,也存在因為取悅反而令親子關係陷入僵局的處境。

為孩子做各種「為了他好」的選擇,甚至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會因為他們酗酒、負債或是婚姻關係而上手負責。

或者,遵從父母,留在家鄉做一份安穩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相親結婚生子。

選擇沒有對錯,但是當這一切令人產生並不愉快的情緒時,那說明,這些行為統統只是為了消除內心某種不安的臨時行為策略。

《跳出猴子思維》中指出,我們腦中的焦慮感,就像一隻猴子拉響了警報,它沒有惡意,但是,若我們把每次警報都當成一件可怕的事,只會令猴子越來越頻繁地拉響焦慮警報。

因為當我們採取逃避、拖延、妥協、分散注意力等看上去暫時有效的方法消除焦慮感,實際上,反而餵養了警報猴,令它確信,它幫我們提示了危險。

可實際上,我們就是在這種反覆的「警報--消除--確認警報」的循環中,被焦慮綁架。

害怕犯錯,擔心未知,取悅別人,將我們局限於生活的一潭死水裡,

正如作者珍妮弗·香農說的那樣,「你的人生都在竭力避免任何負面體驗,那麼你的生活真的因此而過得如意嗎?」

03 如何應對焦慮?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變成了一個不輕易顯露情緒的成年人。

在我們的認知裡,樂觀外向自信諸如此類的正向情緒是好的,而它們的反面我們唯恐避之不及。

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真正的管理情緒,從來都不是戒斷與控制,而是正視與接納。

《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中,給出了三個應對焦慮的辦法。

·提高韌性。

我們需要學會和焦慮相處,就像習慣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一般。

要想不被焦慮控制,必須先反向為之,覺察自己的情緒,當焦慮來臨時,友好地歡迎它。

若是焦慮讓你感到頭痛,試試深呼吸,讓呼吸集中到疼痛的部位。

嘗試一些不同的選擇,若常常討好,試著拒絕,若害怕犯錯,先試著點一道新口味的菜,或者走一條不同的路線。

這些行為會令人更加不適,但是,也是提高新體驗的途徑,通過主動觸發焦慮,來提高對待焦慮的耐受度,也就是韌性。

這些並非是要擺脫或者控制焦慮,也絕非違心的喜歡焦慮,僅僅只是以開放的心態看著它出現,看著它作妖,再看著它沉寂。

·自主決定擔心的時刻。

我們無法控制焦慮。

但是,我們可以決定對待焦慮的反應,以及在什麼時刻焦慮。

當父母的人都了解,因為孩子哭鬧就滿足他的無理要求,以後他只會變本加厲。

對待情緒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和自己對話,讓焦慮來的更猛烈一些。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給自己設置一個10~20分鐘的鬧鐘,然後開始自己的「擔心時刻」。

想像最糟的情況,如果發生,會給自己、家人和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盡你所能的去擔心,不需要思考解決方法,甚至結束後可以給自己安排一段快樂時光。

這不僅是提高對待焦慮的韌性,同時,也是在下次焦慮拉響警報時,可以不再驚慌,而是淡定地在心裡回應,「擔心的事,就留到擔心的時刻再說吧。」

將被動的響應,變為主動的提議。

·尋求真正的人生價值。

當我們被焦慮包圍時,所有的人生價值都縮減為三個字,「安全感」。

《永恆的終結》中有句話,「如果人類總選擇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進,群星就會變成遙不可及的幻夢。」

當我們試圖尋求確定,力求完美,討人喜歡時,我們犧牲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許是探索的喜悅,獨立的驕傲,對冒險的熱愛,對自我表達的渴望,對創造力的滋養。

當我們不再局限於尋求確定性,那些我們真正在意的人生價值,會引領我們做出合適的選擇。

哲學家羅素說過,

「對確定性的追求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一種思維的惡習。」

掌控我們能夠掌控的,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放手那些本該放手的。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

「心理安全感不是實體的房子或簡單的親緣血緣關係,而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

如果你正受焦慮的困擾,相信《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會有所幫助,三個測試表,六大思維拓展訓練表格,幫助你打破內心焦慮、恐懼和擔憂的無限循環。

重新獲取自己生活的主場權。

相關焦點

  • 越想擺脫焦慮越焦慮?是猴子思維在作怪,教你快速識別並改變它
    我們想讓它停止,但是往往越想擺脫,反而越焦慮。遺憾地告訴你:你陷入猴子思維了。不過,你也別擔心,你並不是孤身一人。全球有超過3億人和你一樣,也經常受到猴子思維的困擾。要想改變,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我們識別內心的小猴子,停止餵養焦慮的心,就可以跳出猴子思維,走出困境。《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就可以幫助我們。這本書是美國作家珍妮弗·香農所寫。她是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專門從事焦慮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是當前治療焦慮症最有效的方法。
  • 跳出猴子思維:如何停止餵養你那顆焦慮的心?
    很多時候我們像猴子一樣,試圖逃避任何自己害怕的事情,但逃避往往會導致更多的焦慮。為什麼越想擺脫焦慮,反而會更焦慮?如何識別內心那隻小猴子,停止餵養那顆焦慮的心?珍妮弗·香農為此提供了一套基於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有效方法。是時候結束焦慮了。以下內容節選自珍妮弗·香農所著的《跳出猴子思維》,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跳出猴子思維》:不做餵猴子的原始人
    相信很多人被說中了不止一二,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每個人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我們被這些焦慮支配著,想要通過抵抗、逃避抑或分散注意力試圖抑制焦慮,但是這卻讓我們的焦慮情緒愈演愈烈。這究竟又是為什麼呢?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跳出猴子思維》--如何打破內心焦慮、恐懼和擔憂的無限循環。
  • 為什麼恐怖片越恐怖你越想看?是刺激嗎?
    恐怖故事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但其實這些人並不是全什麼都不害怕才去看恐怖片。恰恰相反,很多人看了恐怖片感到很害怕,但就是控制不住地想看。那麼為什麼恐怖片越恐怖,你卻越想看呢?首先,我們說說恐懼對於人類的用處,這種情緒感受在安全可控的環境中,對於一些人來說是一種享受。當我們受到驚嚇時,腦內會分泌出一些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造成我們生理上的變化。
  • 科技越進步,人的智商越退化!
    短視頻的流行只說明社會普遍的浮躁,越來越嚴重的浮躁,沉不下心。長了沒耐心看,已經浮躁到甚至無法集中專注到幾分鐘。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種焦慮,時刻被焦慮煎熬。一會兒不看、一會兒不抓手機看點什麼,就閒得慌!現在我們推導到了——「空虛」。仿佛它是病根兒,是病因。2,病因:空虛與意識的向外投射可以再多問一步——人為什麼空虛?心——內在,為什麼會感到空虛?
  • 凌晨三點不睡覺,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01 年輕人的焦慮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等單位發布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73.6%的中國城鎮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人僅為10.3%。也就是說十個人裡面只有一個人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而這一個人也可能會隨時在強大的壓力下敗下陣來。
  • 吸引力法則:為什麼我們越擔心的事情,往往越容易發生?
    但是我對這位朋友一直保持觀望態度,雖然知道自己可以幫她,但也不願多說,不是我們「冷酷無情」,而是我們深知老祖宗的教訓:醫不叩門,道不輕傳!既然患者無心,就是緣份未到,我們有何必去強求?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我找她說,也沒有用的,反而會增加她更多的困擾和抗拒。緣份未到之時,多說無益!
  • 為什麼越高等的生物,滅絕的就越快?
    在我們的印象中,高等生物(例如人)相比於較低等的動物而言好像多了很多能力,比如擁有智慧,但「死因」也更多——會因心理疾病而死。相比之下,一隻蝸牛縱使有千萬種死法,卻永遠也不會因抑鬱而終。因為你並不關心「低等」生物的滅絕這裡的不關心並不是貶義的,其實這只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事實上,所謂的「低等」生物確實不會遇到心理疾病,但它們遇到的生存危機,永遠比人類要多得多。
  • 花了大量時間拼命彌補劣勢,卻越努力越焦慮,可能你也踩了這個坑
    而我們,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的就是劣勢視角,數學100分語文80分,沒人在意你為什麼數學能考到100分,但卻會要求你語文分數太少了要趕緊補上來,導致我們一直在關注自己的短板,不知不覺努力成了一個各方面都均衡的普通人,這確實挺悲哀的。不過好在,優勢視角的重要性我現在認識到了,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了解到了。
  • 猴子界的關公與曹操:一個越紅越「帥氣」,一個白臉「抗毒之王」
    在我們的戲劇當中,關公與曹操這兩位似友似敵恩怨不斷的英雄人物,從來都是最受觀眾歡迎的。作為戲劇舞臺上的兩位"常客"有著對比鮮明的顏色形象,人們根據自己對古人的理解,以忠義無雙彪炳史冊的關公被扮成"紅臉"美髯公,而十分奸詐的曹操則被畫成了奸賊才用的"大白臉"。
  • 女生陽光氣質個性籤名,優雅大氣,越品越有味!
    一、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你不妨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二、別為過去哭泣,過去已經過去。別為未來焦慮,未來還未到來。要活在當下,還要活得漂亮。三、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的堅強。
  • 了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你就明白,為什麼越禁止孩子越沉迷遊戲
    當外在環境和我們自身的態度或思想產生巨大衝突時,而我們又無法改變環境,那麼為了緩解這個衝突帶來的痛苦,我們便會改變自身的態度、思想,進而達到減少痛苦的目的,從而維護我們個體的健康。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就是行為合理化的結果。對於受害者來說,當他被罪犯囚禁或者傷害時,肯定會給他們個體帶來了巨大傷害,讓他們心理恐懼、焦慮。個體會本能地想要避免恐懼焦慮,那麼如何避免呢?
  • 心理學:為什麼越想掩飾的東西,反而越容易暴露出來?
    無論是哪一種,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覺得自己更受歡迎。今天的文章將對後者進行分析,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越想要掩飾的東西,反而越容易暴露出來。基於某種心理防禦機制,我們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來讓我們避免陷入一種「挫折」情境中去。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壓抑、投射、反向形成、轉移或代替、否認、升華等。
  •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待興
    那我為什麼要開一個公號呢?原本是想寫一篇遊記,紀念自己獨自遊三亞的任性壯舉。可惜,拖延症晚期的我到現在也還沒寫出這篇遊記,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寫。那為什麼是今天忽然打開電腦寫下註冊公號三個月後的開篇推送呢?大概是我真的意識到,自己已經快要廢掉了。
  • 為什麼越接近太陽的地方越冷, 越離太陽越遠的地方越熱呢?
    在我們常規思維的理解下,距離火源較近溫度就較高,也就越熱,距離火源較遠溫度就越低,也就越冷。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珠穆朗瑪峰不是離太陽越近越熱其次,太陽是地球熱量的主要來源,因此影響地球冷熱程度的因素都與太陽有關,主要有以下兩點:1.太陽的入射角(即光線與行星地表之間的交角):太陽直射的地方,溫度肯定就高,即入射角越大,單位地表面積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就越大,隨之輻射強度就越強,那麼這個區域內的溫度也就越高,就比如地球的赤道溫度相比與其他地方的溫度就比較高。
  • 為什麼越在意的越容易失去,心理學分析:瓦倫達效應
    他太想進球了,他太想立功了。當他站在球門前的時候,他腦子裡踢球以外的信息多過踢球這個行為本身。工作中也常常會有這樣的瓦倫達心態。明明自己已經做好充分準備,但在競聘演講時,腦子裡卻一直在想:同事們怎麼看我,如果失敗了會不會被譏笑,領導會不會認為我沒用,各種雜念在腦子裡徘徊,導致演講時慌張、焦慮,表現不佳。
  • 系統、軟體驅動越升越卡?負優化與安迪比爾定律
    「負優化」現象真的存在嗎?如果真的有,為什麼開發者會如此餵屎?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負優化」的話題吧。新軟體不可避免「負優化」:安迪-比爾定律按理來說,新產品需要有所優化,比舊產品的用戶體驗更好,消費者才會買單,但新軟體比舊軟體更慢更卡的現象,卻層出不窮。
  • 人年齡越大就越慫了嗎?
    人年齡越大就越慫了嗎?「慫」這個字不太雅,可以換成「膽子小」「小心」「謹慎」甚至「怯懦」等同義詞。那麼,這個說法的確是成立的。為什麼呢?這主要是由杏仁核產生不良情緒體驗,比如恐懼、焦慮來實現。另外,有證據顯示,另一個被稱為韁核的結構也參與部分懲罰。
  • 越「變態」越成功?
    相較「常態」面言,我們如果用比較溫和的詞語形容的話,可以將其稱之為「不正常」。在心理學層面,我們說一個人「不正常」,可能更加傾向於他可能存在某種「人格障礙」。  自戀、偏執、依賴、強迫、邊緣型、反社會……每個詞語都能讓我們在頭腦中浮現出「變態」兩個字。
  • 人年紀越大 就會越慫 當初的那份「勇氣」到底為什麼消失了?
    是的,其實我沒有說出我的顧慮,因為這樣顯得我可笑又勢力:說不定這麼可愛的女孩子早就有所屬了;幫她可能也沒有認識的機會了;就算有認識的機會也不一定會有關係上的進展;就算是自己的女朋友了說不定也沒法走到一起,感情和金錢都會消耗;真的談婚論嫁了雙方的家庭又該怎麼調和呢?會不會們不當戶不對?這些看似遙遠鬼扯的假象。對!我們就是在顧忌。越長大,顧忌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