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徐行
「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
01
不知有時你是否會陷入這樣一種情緒的困境。
深知人生是條單向路,時間可貴,想要不負此生,為自己樹立了目標,列了年度計劃,可是,卻很少堅持下來?
一方面為時間流逝而恐慌,
一方面為半途而廢而愧疚,
同時,又再次擼起袖子,想要重新而戰。
在反反覆覆中,戰沒戰勝時間未可知,可是,對於時間的緊迫,未來的掌控,以及想要為家人營造美好生活的願景,就像潮水一樣,在深夜一次次衝擊著自己。
在求而不得的短暫失控下,我們倍感焦慮。
我們總是擔心最壞的情況出現,深怕一步錯步步錯,我們走得小心翼翼,卻又對他人的看法格外在意。
沒有達到預想的生活之前,總是覺得自己很失敗。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被內心的焦慮情緒綁架了。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珍妮弗·香農,在《跳出猴子思維》一書中提到,人類天生焦慮,這是在原始社會自我保全的大腦預警裝備,哪怕有天你安然的躺在愛人的臂彎之中,看上去歲月靜好,腦子中的焦慮情緒也依然存在。
我們無法完全消除焦慮,但應該學會如何不被焦慮情緒綁架。
02 哪三種人容易焦慮?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
變化,是唯一不變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從原始社會大自然的不確定性,到現代科技經濟的不確定性,數千年過去了,不確定性從未消散。
掌控,能讓我們充滿安全感。
而不確定性,則會讓我們焦慮,並放棄改變。
有人想要寫小說,可是卻遲遲無法動筆,因為他想要百分百確定好了再動筆。
有人想要學英語,可是收藏了很多學習方法都沒有開始,因為他不確定哪種最好。
有人身上有一點不舒服,就上網搜索症狀,把自己搞的緊張兮兮,總怕萬一是絕症怎麼辦?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人,往往很難做出決定,因為無論做出哪種選擇,都要面對未知的可能,所以哪怕是選擇一雙鞋子,也會不斷權衡利弊。
這樣的人,把生活本身當成了一種威脅。
永遠只敢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內,一旦有出圈的可能,便會徹夜難眠的焦慮,因為潛意識裡,他們把未知全部設想成了困難模式。
·追求完美主義
有些人追求完美,是為了變得更好。
而有些人的完美,是恐懼失敗,恐懼失去。
前者會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追求上升。而後者,則會糾結於每一次的判斷,做出保守的選擇,守衛自己的形象。
埃裡克是公司創始人之一,可是卻不願出席公司的年終派對。
因為他「害怕說出什麼蠢話把場面搞砸」,每周瘋狂加班,可是工作上的重大決定,卻總讓他為難。
好朋友的妻子在他手下幹活,犯了錯誤讓公司損失的客戶,怎麼處理這個員工讓他格外焦慮。
他不想和員工發生正面衝突,也不想失去好朋友。
連續兩天他都沒法睡好,他擔心被所有人討厭,擔心沒有生意,擔心所有的一切。
完美主義有時是一場噩夢。
生怕自己犯錯,所以無論是選大學還是選工作,甚至買個杯子選個甜點,都會引發焦慮。會反覆復盤自己的過錯,然後為自己找理由。
·過度負責的討好型人
前段時間大熱的《三十而已》中,鍾曉芹在職場上,就是一個不懂得拒絕人的工具人。
而備受好評的顧佳,其實在婚姻中,也過多地照顧老公許幻山的感受,明明公司的發展、客戶訂單還有安全管理,她都無比上心,起著主導作用,可是,卻仍然要說公司的發展離不開許幻山。
當許幻山脂肪肝,她陪著他不吃晚飯。
這些都是過度負責的表現,將他人的需求與感受統統擺在了自己前面。
同理,家庭關係中,也存在因為取悅反而令親子關係陷入僵局的處境。
為孩子做各種「為了他好」的選擇,甚至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會因為他們酗酒、負債或是婚姻關係而上手負責。
或者,遵從父母,留在家鄉做一份安穩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相親結婚生子。
選擇沒有對錯,但是當這一切令人產生並不愉快的情緒時,那說明,這些行為統統只是為了消除內心某種不安的臨時行為策略。
《跳出猴子思維》中指出,我們腦中的焦慮感,就像一隻猴子拉響了警報,它沒有惡意,但是,若我們把每次警報都當成一件可怕的事,只會令猴子越來越頻繁地拉響焦慮警報。
因為當我們採取逃避、拖延、妥協、分散注意力等看上去暫時有效的方法消除焦慮感,實際上,反而餵養了警報猴,令它確信,它幫我們提示了危險。
可實際上,我們就是在這種反覆的「警報--消除--確認警報」的循環中,被焦慮綁架。
害怕犯錯,擔心未知,取悅別人,將我們局限於生活的一潭死水裡,
正如作者珍妮弗·香農說的那樣,「你的人生都在竭力避免任何負面體驗,那麼你的生活真的因此而過得如意嗎?」
03 如何應對焦慮?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變成了一個不輕易顯露情緒的成年人。
在我們的認知裡,樂觀外向自信諸如此類的正向情緒是好的,而它們的反面我們唯恐避之不及。
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真正的管理情緒,從來都不是戒斷與控制,而是正視與接納。
《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中,給出了三個應對焦慮的辦法。
·提高韌性。
我們需要學會和焦慮相處,就像習慣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一般。
要想不被焦慮控制,必須先反向為之,覺察自己的情緒,當焦慮來臨時,友好地歡迎它。
若是焦慮讓你感到頭痛,試試深呼吸,讓呼吸集中到疼痛的部位。
嘗試一些不同的選擇,若常常討好,試著拒絕,若害怕犯錯,先試著點一道新口味的菜,或者走一條不同的路線。
這些行為會令人更加不適,但是,也是提高新體驗的途徑,通過主動觸發焦慮,來提高對待焦慮的耐受度,也就是韌性。
這些並非是要擺脫或者控制焦慮,也絕非違心的喜歡焦慮,僅僅只是以開放的心態看著它出現,看著它作妖,再看著它沉寂。
·自主決定擔心的時刻。
我們無法控制焦慮。
但是,我們可以決定對待焦慮的反應,以及在什麼時刻焦慮。
當父母的人都了解,因為孩子哭鬧就滿足他的無理要求,以後他只會變本加厲。
對待情緒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和自己對話,讓焦慮來的更猛烈一些。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給自己設置一個10~20分鐘的鬧鐘,然後開始自己的「擔心時刻」。
想像最糟的情況,如果發生,會給自己、家人和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盡你所能的去擔心,不需要思考解決方法,甚至結束後可以給自己安排一段快樂時光。
這不僅是提高對待焦慮的韌性,同時,也是在下次焦慮拉響警報時,可以不再驚慌,而是淡定地在心裡回應,「擔心的事,就留到擔心的時刻再說吧。」
將被動的響應,變為主動的提議。
·尋求真正的人生價值。
當我們被焦慮包圍時,所有的人生價值都縮減為三個字,「安全感」。
《永恆的終結》中有句話,「如果人類總選擇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進,群星就會變成遙不可及的幻夢。」
當我們試圖尋求確定,力求完美,討人喜歡時,我們犧牲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許是探索的喜悅,獨立的驕傲,對冒險的熱愛,對自我表達的渴望,對創造力的滋養。
當我們不再局限於尋求確定性,那些我們真正在意的人生價值,會引領我們做出合適的選擇。
哲學家羅素說過,
「對確定性的追求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一種思維的惡習。」
掌控我們能夠掌控的,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放手那些本該放手的。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
「心理安全感不是實體的房子或簡單的親緣血緣關係,而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
如果你正受焦慮的困擾,相信《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會有所幫助,三個測試表,六大思維拓展訓練表格,幫助你打破內心焦慮、恐懼和擔憂的無限循環。
重新獲取自己生活的主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