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豐徐徐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現象:要求自己不能出錯,總給自己加壓;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拒絕別人時,總要找個藉口;社交場合總是避免主動開口;只要沒達到完美,就覺得很失敗……
這些沒完沒了的擔心,持續不斷的焦慮,經常讓我們難以入睡,甚至莫名其妙地胃疼。我們想讓它停止,但是往往越想擺脫,反而越焦慮。
遺憾地告訴你:你陷入猴子思維了。
不過,你也別擔心,你並不是孤身一人。全球有超過3億人和你一樣,也經常受到猴子思維的困擾。
要想改變,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我們識別內心的小猴子,停止餵養焦慮的心,就可以跳出猴子思維,走出困境。
《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就可以幫助我們。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珍妮弗·香農所寫。她是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專門從事焦慮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是當前治療焦慮症最有效的方法。珍妮弗·香農在這本書就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帶領我們識別內心焦慮的根源,打破猴子思維對我們的控制。
一、什麼是猴子思維
所謂猴子思維,其實是一個古老的隱喻。指的是,我們內心經常會產生子虛烏有的想法。思維從這一頭跳到那一頭,就像一隻猴子一樣,嘰嘰喳喳,永不滿足、永不停歇。
猴子思維影響我們的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1.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我要必須百分之百確定
比如,身體有一點小毛病,就會擔心得大病;經常列很多計劃,在計劃不能完成時會變得很喪氣;遇到事情總是難以做決定,前怕狼後怕虎。
2. 完美主義:我必須一點差錯都不能有
比如,社交場合,總是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經常想證明自己,卻總是不完美,總不斷犯錯。只有分毫不差地完成任務,內心才會放鬆一會會。
3. 過度負責:我對所有人的幸福和安全都負有責任
不放心下屬,凡事親力親為;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總是事無巨細地為他做好一切。
二、找到猴子思維生存的根基
試想一下,如果你帶三歲的孩子去超市,他突然大吵大鬧,你會怎麼辦?最快的的方法,一定是從貨架上拿一樣他喜歡的東西給他吧?
雖然,我們知道孩子玩膩了,一會還是會吵鬧的。而且這個行為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認為自己只要吵鬧,就會有禮物收。但是,我們卻依然經常這樣做。
為什麼呢?因為它可以短暫的緩解我們的焦慮。至少這段時間,我們認為內心是安全的。而讓我們毫無防備的是,猴子思維就藏在我們所謂的短暫的 「安全」裡。
當內心焦慮的猴子在嘰嘰喳喳拉響警報時,我們為了就會做一些自認為安全的行為,來讓它停止焦慮。這種「安全策略」其實是在餵飽猴子。
這也正是猴子思維賴以生存的根基。它的具體表現有兩個:
1. 這一策略只能帶來暫時的緩解,而且會一直反覆
比如,見到陌生人,我們就不去參加聚會。這種行為暫時緩解了我們的焦慮,但是下次還會有聚會怎麼辦呢?焦慮依然在。
2. 這一策略會讓你偏離自己 的目標或價值觀
比如,工作失誤,改數據、瞞報上級,暫時是安全了。但是,這些卻違背了你「想提高業務能力」、「做正直的自己」的初衷。
當我們找到猴子思維賴以生存的「安全策略」是什麼時,也就相當於我們發現了它的套路。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改變我們的行為,破解猴子思維的套路。
三、破解套路,跳出猴子思維
1.轉變猴子思維模式
把原先的「我必須百分百確定」、「我必須完美」、「我對所有人和事都有責任」等想法,轉變成「我願意面對不確定性」、「我可以犯錯」、「我要對自己負責」。
似乎,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畢竟這種思維習慣已經跟隨了我們很多年。不過,要想改變也很容易。只要我們用一種新的經驗來替代原來的思維模式就可以了。那就是拓展性策略。
這種策略實施起來也非常簡單,只要按照我們往常的「安全策略」反向操作就可以了。
比如,內向的人在社交場合,經常使用的「安全策略」是待著不動,等其他人主動來搭訕。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主動出擊,減少「害怕別人不喜歡」「被拒絕」的焦慮。但其實卻是在餵養焦慮之猴,而讓整個焦慮循環得到了鞏固。
現在,要想打破整個循環。我們反過來就可以這樣做:主動出擊,以「你好」開頭。問別人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者分享一下你自己的一些事情。
當然,你可能搞砸,也可能和別人僅僅只是簡單交流,並沒有給別人留下什麼深刻印象。你也沒有立馬成為風趣幽默的人呢。但是,別著急,你只要開始行動,就已經成功一大步了。
2.「歡迎光臨」呼吸法應對消極情緒
當我們用拓展性策略後,並不能馬上成功,反而會更加焦慮。不過,在短期內,這種焦慮正是我們所必須的。不過,不要擔心,這是我們在反抗猴子思維必經的一個過程。經過一段時間後,焦慮的報警也會越來越少。這個時候我們在社交場合就會更加自在了。因為被拒絕的次數多了,我們的抵抗能力也會增強。
可能你會問,那這個時候的焦慮我該怎麼處理呢?
別著急,用「歡迎光臨」呼吸法可以應對。
具體的做法就是:當你感到焦慮時,停下來,找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是頭疼,還是胃痛?那麼,開始有意識地呼吸,並把注意力關注在那個部位。也就是用迎接的態度,而不是抗拒的心態來對待。並且你還可以向自己要更多「焦慮」。
這個做法,會讓你內心的猴子感覺奇怪。因為它通常的策略是找「安全策略」暫時躲避焦慮。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焦慮之猴明白,不斷輸送負面情緒和感受並不能從我們這裡得到獎勵。
這就好比,哭鬧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對他妥協,孩子發現哭鬧無效後,他也就不會再哭鬧了。
3. 正向關注讓轉變更簡單
我們傳統的做法:做錯事會受到懲罰。其實,這樣容易適得其反,會讓我們對錯誤的事情更加關注。要想獲得成功,我們就需要對正向的內容多加關注。哪怕這件事你失敗了,但還是能找到做的好的地方。那麼,對那個「做的好」的地方,多加關注,並給與肯定。這樣,你就會越來越有信心的。
比如,孩子考試考砸了,你可以誇他有毅力,即使不會也堅持答完了。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
再比如,我們嘗試去社交場合,雖然沒有主動開口。但是,邁出第一步,也是值得肯定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不斷給自己正面暗示。
這種積極的暗示,也相對正反饋,非常告訴自己「我可以的」。這樣,下次我們就可以繼續挑戰自己了。
綜上所述,《跳出猴子思維》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想擺脫焦慮,跳出猴子思維,只要運用拓展性策略,配合「歡迎光臨」呼吸法,並對自己開始正向關注,必能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