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病態焦慮」?你需要學會識別和感知

2020-12-04 小爪子讀書

這個時代,似乎有太多讓我們焦慮的事情了:

薪資不高,焦慮;年齡越來越大,焦慮;孩子上學,焦慮;甚至過個節日,都會焦慮。

但資深心理諮詢師董如峰老師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焦慮,也無法徹底解決。但它不是壞事,它是來幫你解決問題的。

那麼,焦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緩解焦慮,讓它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呢?

焦慮其實是大腦一種對抗潛在性危機的積極行為,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大腦就會啟動這個機制,表現出焦慮不安。

例如,我們都有三種需求:連結別人、影響別人、保持影響力

當我們無法與別人保持有效關係時,會產生孤獨焦慮當我們對別人、對社會沒有價值,沒有產生影響力時,會產生價值焦慮當我們無法持久地保持我們的影響力時,會產生階級焦慮也許這些焦慮你或多或少都會有點,但也不用特別擔心。

因為孤獨焦慮+價值焦慮+階級焦慮和起來屬於「存在性焦慮」,人人都會有,也無法徹底解決。

但對於焦慮的認識還是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把焦慮分成兩種:「現實性焦慮」和「病態焦慮」

前者是指在現實中因遇到威脅或挑戰引發的焦慮。

比如明天要演講,這種焦慮是動力,可以讓我們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但當你一旦過於焦慮,就要覺察這背後告訴我們的信息是什麼。它可能是缺乏目標、能力不夠,或者是太累了要放鬆下等等。當現實中的威脅解除,焦慮也會隨之消失,甚至一身輕鬆。

但如果問題解決之後,你還焦慮,或者焦慮的情緒遠遠超過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而出現一些生理反應(心悸氣短什麼的),導致我們無法應對。

這就是病態焦慮,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了。

所以,焦慮其實是給了我們一個信號,它在激發我們的動力。如果我們焦慮得很嚴重了,那麼它就是在提醒我們休息,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

那麼,有沒有辦法緩解焦慮呢?當然有。

比較有效的一個方法是設置一個小目標,把注意力轉移到怎麼實現目標上,分散焦慮。

設置小目標還有一個伴隨的好處是,我們可以在眾多細碎的工作和計劃中,依據目標來做判斷和選擇,讓我們知道什麼對我們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因為混亂感讓我們焦慮,而秩序感能讓我們感到可控、安全和放鬆。

有些人就是因為完不成目標,所以焦慮。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再設置個小目標,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們還可以通過下面4個步驟,在不斷地體驗、嘗試中發現自己的方法。

1、正確的認識焦慮:這是基礎。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個讓你困擾的東西,你得先明白它是長什麼樣的,才會放下「對焦慮的焦慮」。

我們要意識到焦慮是來幫你解決問題的,提醒它的主人要注意些什麼了。你需要的就是識別焦慮背後的問題,解決它。

2、提升和自己目標相關的技能。

多在和目標相關的領域深耕,會緩解我們的現實焦慮。這樣,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能做到有備無患、有的放矢了。

3、適度增加娛樂和放鬆的時間。

嚴格來說焦慮不可能完全消失,就算我們準備得再完備,也難免有釋放不掉的焦慮。

所以我們要把工作和休息娛樂時間安排好,讓身心都能放鬆。

要知道,當焦慮到一定程度時,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這樣的狀態,不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大大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4、調整自己一些非理性的認知。

在昨天的文章《高情商的背後,其實是善於管理情緒的自我迭代之路 》中,就提到過:要停止情緒帶給自己的內耗,就需要識別非理性信念,轉變為正面信念。

例如:非黑即白、災難性的預期等等,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書籍,平時可以做做「捕捉思維」的練習。

最後,有時我們狀態不好、感到很煩,其實不一定是焦慮。但我們大部分時候都不能正確識別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認為,人對情緒的感知越敏銳,自控能力越強。如果你能夠清晰地標定自己的情緒,你的情緒管理能力會提高30%。

要意識到自己有情緒了,這個不難。但清晰地說出自己處在什麼情緒狀態,對許多人來說就有些難度了。

中國人不太善於表達情緒,是由於我們對情緒的變化把握不細緻。

所以,為了讓自己清晰地識別情緒,可以形成自己的情緒卡片。對應不同的級別,把令人舒服的情緒詞標黃,不舒服的標灰,中性的標藍。

還要注意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對照,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化。

在這個節奏快、壓力大的時代,如果想讓自己的人生豐富自由、充滿無限可能,就要學會識別焦慮、緩解焦慮,讓適當的焦慮成為激發我們的動力。

別讓自己被外部的聲音裹挾,要學會控制焦慮,做焦慮的主人。

相關焦點

  • MBTI小知識|你的生活態度是判斷型J還是感知型P(上)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在面對外部世界時,是如何接觸和處理的。什麼是感知型偏好和判斷型偏好?字面理解,感知即感受,了解,知悉,感知的過程就是我們在使用第二個字母(S/N)搜集信息的過程。同理,判斷的字面意思,是做出決定,給出評價,給出結論,判斷的過程就是我們在使用第三個字母(T/F),在分析處理完第二個字母所搜集的信息後,最終給出理性或感性決定的過程。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哥白尼讓每個人相信了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但地球上每個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宇宙中心。 世人沒有哪一個不是以自我為絕對中心的。我覺得生活如此無聊和糟糕,只是因為我還沒有學會怎麼思考,跳出自我宇宙的中心去思考。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肝硬化,總感覺肝區位置有些不舒服
    肝硬化的判斷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多數肝硬化不痛不癢,甚至不影響正常生活。別說我們要通過一些症狀表現去判斷是否有肝硬化,及時通過一系列的檢查,有時候也較難確定。也正如此,對於初期肝硬化的診斷一般比較謹慎。
  • 跳出猴子思維:如何停止餵養你那顆焦慮的心?
    很多時候我們像猴子一樣,試圖逃避任何自己害怕的事情,但逃避往往會導致更多的焦慮。為什麼越想擺脫焦慮,反而會更焦慮?如何識別內心那隻小猴子,停止餵養那顆焦慮的心?珍妮弗·香農為此提供了一套基於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有效方法。是時候結束焦慮了。以下內容節選自珍妮弗·香農所著的《跳出猴子思維》,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如何判斷自己的膚色是不是暖黃皮?暖黃皮在秋天穿什麼顏色好看?
    暖黃皮的姐妹最大的困擾就是自己的膚色發黃,總想怎麼讓皮膚看起來白一點,其實暖黃、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暖黃是指皮膚的色相,受我們體內血紅色素和核黃色素比例的影響,它的變化可能性非常小,基本上如果你的膚色是暖色,這輩子基本上都不會發生改變。
  • 總是焦慮自己的身材不夠完美?或許是得了軀體變形障礙
    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沉迷、隱藏、甚至試圖糾正你所看到的身體缺陷,你可能患有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這種情況會影響任何年齡段的男性和女性,不過大多數人始於青春期。如果你有軀體變形障礙,你會發現自己對身體形象的感知與家人或朋友告訴你的完全不一樣。你會認為自己外表的某些方面是不正常的甚至醜陋的,但其他人不這麼認為。
  • 破譯大腦識別人臉原理:人臉識別判斷人貧富程度,準確率53%
    研究者稱:平靜的人臉部表情是一個可以用來判斷人的經濟狀況的因素,並且可以影響人際關係和職場的成功。這一研究表明,表情依賴與人腦對人臉識別過程中的後期的分支模型相一致(在這種模型中,臉部要素的改變和識別都在相同的框架下進行編碼),這對於揭示人腦識別人臉的原理是一個較大推動。細微的臉部線索也能讓其他人根據第一印象來判斷你是富有還是貧窮。
  • 如何讓自己不那麼焦慮?(附六種緩解方法)
    給焦慮的事情找個歸宿之前,讀過一本書叫做《搞定:無壓工作的藝術》,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如何用GTD的方法管理好自己的工作。這本書裡面對我最受用的一條就是關於壓力的處理方式。我們之所以感到有壓力,感到焦慮,是因為我們並沒有讓我們焦慮的這件事情得到有效的處置。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脫髮 怎樣看自己是不是脫髮
    有這種擔心也是正常的,畢竟誰也不想禿頂呀,但是脫髮和掉發是有區別的,怎麼才能判斷自己是不是脫髮了呢?小編為大家慢慢道來。1、拉發測試脫髮是日常生活中任何時候和任何地點都可以遇到的一種嚴重性疾病。所以需要我們大家必須對脫髮加以重視,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脫髮方法很簡單,伸開五指,插入到頭髮根部,手掌緊貼頭頂,然後併攏五指夾住頭髮,夾的不要太松。然後往外輕拉頭髮,這樣做6-8次,如果手指縫裡夾掉的頭髮每次都有三四根以上就很可能就出現了脫髮!
  • 量子波動速讀走紅,家長常踩5大教育坑,每一條都映射無盡的焦慮
    第5條:七田真閃卡、杜曼閃卡 能培養孩子的「照相機記憶」美國兒科學會分別在1968年和2010年批判了杜曼的理論。七田真閃卡的理論根基就是杜曼閃卡,它的科學性一樣脆弱,準確的來說並不能為孩子帶什麼有關照相機記憶,孩子對於任何新鮮事物都需要先感知,而不是直接用卡片告訴孩子,在快速被閃的過程中,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新鮮的好奇心。
  • 如何判斷自己脫髮?教你3招100%靠譜
    脫髮開始向低齡化蔓延如何判斷自己脫髮?正因為這樣,在出現掉發症狀後,我們就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來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脫髮了。如果不是脫髮,那恭喜你不用緊張了,只是正常的頭髮掉落;如果真的是脫髮了,也不要太鬱悶,脫髮初期都是可以通過食療和日常調理來改善的。
  • 越想擺脫焦慮越焦慮?是猴子思維在作怪,教你快速識別並改變它
    這種行為暫時緩解了我們的焦慮,但是下次還會有聚會怎麼辦呢?焦慮依然在。2. 這一策略會讓你偏離自己 的目標或價值觀比如,工作失誤,改數據、瞞報上級,暫時是安全了。但是,這些卻違背了你「想提高業務能力」、「做正直的自己」的初衷。
  • 成人如何自己判斷是否患了多動症?
    實際上,臨床識別成人ADHD有很大困難,目前的識別率僅10%左右。對於成人ADHD的治療則更困難,診斷後的治療率僅1/3(Mark等,2018)。與兒童多動症的過度活動、精力旺盛和衝動行為不同,成人多動症患者共病物質依賴、人格障礙、情緒障礙等很常見,所造成患者工作效率低、工傷事故增加和早期死亡則更突出,因此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
  • 被男友精神控制的北大女生去世了,女性如何識別身邊的危險伴侶?
    借「差異」來判斷,從「重複」中學習如果對極端行為的實施者進行診斷就會發現,他們大部分存在明顯的精神病理或人格方面的異常。也就是說,大部分有危險特質的人,包括有傷害他人的危險和把自己陷入危險境地的人——他們實施的侵害並非是隨機和不可預測的,而是在發生前期就有非常明顯的跡象和足夠可讓人躲避傷害的時間。
  • 《學會提問》:3步走學習批判思維,做獨立思考的自己
    每天我們打開手機,推送的都是品類紛雜的信息和各種各樣的觀點。面對這撲面而來的信息流,我們怎樣才能去偽存真找到有效信息,進而為我所用?《學會提問》這本書便教給了我們一個實用的方法,通過提出關鍵問題保持清醒理性,不至於被輿論裹挾。
  • 一個人是怎樣變成精神病態殺手的?
    1892年,她被指控用斧頭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和繼母,但最後無罪釋放。這段血腥的家族史甚至被寫成了一本書,叫《離奇兇殺》。「對我來說,這簡直像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吉姆教授大笑著說,「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研究『精神病態殺手』的大腦,試圖解釋一個人是怎樣變成精神病態殺手的,沒想到我自己竟然有一個與精神病態殺手極為相似的大腦。」
  • 如何用java判斷一個數是不是質數?
    昨天分享了怎麼判斷一個數是不是迴文數,目的是為了鞏固一下if選擇語句和求餘數運算符,今天分享一下怎麼判斷一個數是不是質數,可以鞏固for循環、if選擇語句、還有沒怎麼使用過的基本數據類型Boolean。思路:首先要知道的質數的概念是什麼。
  • 從人體發光到能識別單個光子,盤點5大你擁有卻不知的「超能力」
    你有沒有想過,人的極限在哪裡?上天給了我們會跑、會遊泳、會說話等能力,給了我們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我們是否還擁有其他我們不知道的能力?比如我們常說的第六感?比如我們的耳朵除了能感知到聲音,是否還能感知到其他東西?
  • 人生最好的升華方式,莫過於學會沉澱自己
    要知道,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為自己而活才是真理。別人怎麼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測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用一種最真實的方式,度過在指縫滑過如滴水一樣無法停止下落的時間。要直面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該如何生活。當然,最重要的是學會沉澱自己,這是最好的升華方式。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沉澱方式。
  •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如何緩解焦慮?
    何為焦慮?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分為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而今天討論的是現實性焦慮。焦慮是一種情緒體驗,具有短暫性和主觀性。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緩解或者解除。焦慮因何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