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似乎有太多讓我們焦慮的事情了:
薪資不高,焦慮;年齡越來越大,焦慮;孩子上學,焦慮;甚至過個節日,都會焦慮。
但資深心理諮詢師董如峰老師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焦慮,也無法徹底解決。但它不是壞事,它是來幫你解決問題的。
那麼,焦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緩解焦慮,讓它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呢?
焦慮其實是大腦一種對抗潛在性危機的積極行為,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大腦就會啟動這個機制,表現出焦慮不安。
例如,我們都有三種需求:連結別人、影響別人、保持影響力。
當我們無法與別人保持有效關係時,會產生孤獨焦慮;當我們對別人、對社會沒有價值,沒有產生影響力時,會產生價值焦慮;當我們無法持久地保持我們的影響力時,會產生階級焦慮。也許這些焦慮你或多或少都會有點,但也不用特別擔心。
因為孤獨焦慮+價值焦慮+階級焦慮和起來屬於「存在性焦慮」,人人都會有,也無法徹底解決。
但對於焦慮的認識還是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把焦慮分成兩種:「現實性焦慮」和「病態焦慮」。
前者是指在現實中因遇到威脅或挑戰引發的焦慮。
比如明天要演講,這種焦慮是動力,可以讓我們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但當你一旦過於焦慮,就要覺察這背後告訴我們的信息是什麼。它可能是缺乏目標、能力不夠,或者是太累了要放鬆下等等。當現實中的威脅解除,焦慮也會隨之消失,甚至一身輕鬆。
但如果問題解決之後,你還焦慮,或者焦慮的情緒遠遠超過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而出現一些生理反應(心悸氣短什麼的),導致我們無法應對。
這就是病態焦慮,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了。
所以,焦慮其實是給了我們一個信號,它在激發我們的動力。如果我們焦慮得很嚴重了,那麼它就是在提醒我們休息,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
那麼,有沒有辦法緩解焦慮呢?當然有。
比較有效的一個方法是設置一個小目標,把注意力轉移到怎麼實現目標上,分散焦慮。
設置小目標還有一個伴隨的好處是,我們可以在眾多細碎的工作和計劃中,依據目標來做判斷和選擇,讓我們知道什麼對我們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因為混亂感讓我們焦慮,而秩序感能讓我們感到可控、安全和放鬆。
有些人就是因為完不成目標,所以焦慮。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再設置個小目標,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們還可以通過下面4個步驟,在不斷地體驗、嘗試中發現自己的方法。
1、正確的認識焦慮:這是基礎。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個讓你困擾的東西,你得先明白它是長什麼樣的,才會放下「對焦慮的焦慮」。
我們要意識到焦慮是來幫你解決問題的,提醒它的主人要注意些什麼了。你需要的就是識別焦慮背後的問題,解決它。
2、提升和自己目標相關的技能。
多在和目標相關的領域深耕,會緩解我們的現實焦慮。這樣,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能做到有備無患、有的放矢了。
3、適度增加娛樂和放鬆的時間。
嚴格來說焦慮不可能完全消失,就算我們準備得再完備,也難免有釋放不掉的焦慮。
所以我們要把工作和休息娛樂時間安排好,讓身心都能放鬆。
要知道,當焦慮到一定程度時,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這樣的狀態,不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大大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4、調整自己一些非理性的認知。
在昨天的文章《高情商的背後,其實是善於管理情緒的自我迭代之路 》中,就提到過:要停止情緒帶給自己的內耗,就需要識別非理性信念,轉變為正面信念。
例如:非黑即白、災難性的預期等等,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書籍,平時可以做做「捕捉思維」的練習。
最後,有時我們狀態不好、感到很煩,其實不一定是焦慮。但我們大部分時候都不能正確識別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認為,人對情緒的感知越敏銳,自控能力越強。如果你能夠清晰地標定自己的情緒,你的情緒管理能力會提高30%。
要意識到自己有情緒了,這個不難。但清晰地說出自己處在什麼情緒狀態,對許多人來說就有些難度了。
中國人不太善於表達情緒,是由於我們對情緒的變化把握不細緻。
所以,為了讓自己清晰地識別情緒,可以形成自己的情緒卡片。對應不同的級別,把令人舒服的情緒詞標黃,不舒服的標灰,中性的標藍。
還要注意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對照,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化。
在這個節奏快、壓力大的時代,如果想讓自己的人生豐富自由、充滿無限可能,就要學會識別焦慮、緩解焦慮,讓適當的焦慮成為激發我們的動力。
別讓自己被外部的聲音裹挾,要學會控制焦慮,做焦慮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