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在意的越容易失去,心理學分析:瓦倫達效應

2021-01-09 遇見蘇西

李宗盛給自己的歌寫道:「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很多人深有同感,對於人生中求而不得的遺憾,人們習慣性地將原因歸結為蒼天無情,命運捉弄。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這是一種有趣的心理現象,被稱為「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效應緣自一個真實的事件。

美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瓦倫達,他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技巧聞名,表演從不失手。

有一次,演技團需要為重要的客人獻技,派他上場。

他知道這次上場的重要性,全場都是知名的人物,這一次成功不僅將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還會給演技團帶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

因而他從前一天開始就一直在仔細琢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想了無數次。

演出開始了,這一次他沒有用保險繩。

因為許多年以來他沒有出過錯誤,他有100%的把握不會出錯。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僅做了兩個難度並不大的動作之後,就從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來,一命嗚呼。

事後,他的妻子說:「我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在出場前就這樣不斷的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

心理學家就把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效應在生活中常常出現,它不僅幹擾我們的情緒,導致不利的結果,甚至會留下深刻的心理陰影,伴隨一生。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深度分析瓦倫達效應的三種狀態、深層次的心理動機以及應該如何進行自我調整。

一、「瓦倫達效應」的三種狀態

①在乎外在因素甚於事情本身

在瓦倫達效應中,人最焦慮的往往不是來自於事件本身的難易程度,而是對外在因素的顧慮、對別人的閒言碎語的擔心等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幹擾。

舉個例子:

94年世界盃決賽,巴西與義大利點球戰,知名義大利球員巴喬踢飛最後一球,成為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遺憾。

以他的技巧,踢進點球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但在這個時刻,他就有典型的「瓦倫達心態」。他太想進球了,他太想立功了。當他站在球門前的時候,他腦子裡踢球以外的信息多過踢球這個行為本身。

工作中也常常會有這樣的瓦倫達心態。

明明自己已經做好充分準備,但在競聘演講時,腦子裡卻一直在想:同事們怎麼看我,如果失敗了會不會被譏笑,領導會不會認為我沒用,各種雜念在腦子裡徘徊,導致演講時慌張、焦慮,表現不佳。

②心理暗示:我可能會失敗

心理暗示指的是用間接或者含蓄的方法,使人們接受某種信念或者按照某種方式行動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之所以產生瓦倫達效應,是因為很多人在潛意識裡暗示自己失敗的可能。

當這種暗示重複,我們就容易去相信失敗真的會發生,並用行為去迎合這種心理暗示。

換句話說,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會失敗,那麼,你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用言行反覆進行佐證,直到真正變成那樣。

③想得多做的少

普通心理學教材上寫過,壓力中等的時候行動效率是最高的。

當壓力超過某個臨界點時,行動力反而會迅速下降。

巨大的壓力會使我們用於應付工作的精神力被消耗到對抗焦慮中去。

大腦為了迴避焦慮產生的痛苦,會讓你先去減壓。

這就是為什麼事情越多,越不想動手。

比如:

在重要的升學考試前,明明還有時間去學習,去努力。但是很多人卻會覺得焦慮煩躁,什麼也不相干。

那麼造成這些心理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二、瓦倫達效應形成的原因:恐懼

事實上,瓦倫達效應完全是由人類的恐懼引起的。

瓦倫達之所以表演失敗,最主要原因在於他恐懼了,沒有恐懼的時候他鎮定自若,也會正常的繫上安全帶保護自己。

最後那次發揮失常的表演,他產生了恐懼,導致發揮失常,安全帶也沒系,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恐懼是自人類誕生之初便伴隨我們的重要基本情緒之一。

人們總是害怕自己因為不夠強大、不夠優秀,而無法得到別人的接納。

恐懼所表現出的警示和謹慎能挽救我們的生命,但同時也會擾亂理性思考,煽起焦慮情緒,使我們裹足不敢前行,讓本該有條不紊的行動變得一團糟。

富蘭克林·羅斯福說:「我們唯獨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三、怎樣才能避免瓦倫達效應呢?正確應對的方法

接納自己的恐懼

人在面對不確定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焦慮情緒。

你首先需要明白:與其否定當前的自己,不如接納自己恐懼,尊重自己當前的狀態。

我們承認自己的恐懼,沒有因為恐懼感的產生而對自己發脾氣,那麼就自然而然掙脫了恐懼的掌控。

滿灌療法

直面自己的恐懼,害怕什麼就去嘗試什麼。

克服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視恐懼,繼續迴避只會讓心心念念想要消除的恐懼進一步加深。

你害怕演講,就不斷的去逼自己演講。

你害怕和陌生人說話,你就不停地找機會和陌生人說話。

面對的次數多了,你習以為常了,往往就能克服自己的障礙。

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療法又稱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普創立和發展的。

這種方法是一步一步去克服自己的心裡障礙。

覺察到自己恐懼的事物,從小處著手,先從小的方面挑戰自己恐懼的事物,一步一步增加難度。

慢慢的克服害怕的心理。

【結語】

法拉第說過一句話:「拼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這就是成功的奧秘。

人們做任何事情,如果總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就會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本身。

放平心態,做好自己該做的,人的最大潛能才能發揮出來。現實中的大量事物,都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讓我們從理性角度重新審視,做出正確的反應,才不會有瓦倫達效應。

參考文獻:《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美 喬瑟夫·史蘭德、利·迪瓦恩

相關焦點

  • 瓦倫達效應:越想達到目標,越不容易達到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因為寒窗苦讀十餘載,學生和家長都希望通過高考實現人生大翻轉,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我們要明白,高考固然重要,但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高考失利了,可以重來,身體整垮了,就什麼都沒了。學生和家長想通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孰輕孰重了。
  • 為什麼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心理學:愛情中的墨菲定律
    為什麼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從讀者的一番話也能看出來,他是在認真地交往,對前女友也很好,可以說有求必應。那為什麼他做到這種地步,仍然被分手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就是戀愛中的墨菲定律。為什麼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當這個循環出現的次數越來越短,兩個人在感情中越來越疲憊的時候,感情就走向了終點。
  • 瓦倫達效應:只有在鋼索上的那一刻才叫人生,其餘的都叫做等待
    記得有一句歌詞這樣唱:「失去的都是在意,在意的終將會失去。」作者的靈感來源於生活,寫出的歌詞總有那麼一兩句貌似人生哲理的經典戳中我們的內心,直抵心靈深處。一、因為太在意,因此導致的錯過總經理助理競聘大會是公司的一件大事,這天,全公司的高管聚齊,氣氛顯得有些緊張。所有人都覺得這次曹越是志在必得,其他幾個同事都是陪跑的。
  • 心理學:為什麼越想掩飾的東西,反而越容易暴露出來?
    今天的文章將對後者進行分析,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越想要掩飾的東西,反而越容易暴露出來。基於某種心理防禦機制,我們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來讓我們避免陷入一種「挫折」情境中去。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壓抑、投射、反向形成、轉移或代替、否認、升華等。反向形成,讓問題欲蓋彌彰反向形成,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但是它卻讓問題欲蓋彌彰。
  • 羅志祥分手:為什麼戀愛越久越不容易結婚?
    這就不得不道出一句看似毫無道理但現實卻經常上演的真理:戀愛越久,越結不了婚,就越容易分手! 大家都說,戀愛不易且行且珍惜,但是為什麼許多情侶戀愛的時間越久,反而越不容易結婚呢?
  • 心理學:一個男人格局越小,就越有這三個惡習,註定一事無成
    而格局小的男人,他對世界的認知就越小,進而就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對事物的發生也會做出錯誤的結論,從而給人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格局小的男人,最大的表現就是自私,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做什麼事情也容易抱怨,負面情緒容易被控制。
  • 一個和你息息相關的定律:你越擔心,它越容易發生,賊準!
    正應了中國一句古話:越擔心什麼,就越有可能發生什麼;越害怕什麼?就越有可能出現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難道是上天的安排?其實這就是非常經典的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美國人愛德華·墨菲提出,因為他認為某位同事是個倒黴蛋,便不經意地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
  • 一些心理學不得不知的定律,人在江湖飄,總該學點兒心理學
    鳥籠效應這個定律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為了一個新添的家具而買了很多以前本來沒打算買的東西,也可以解釋女生為啥看到空著的衣櫃就不爽!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
  • 好玩有趣的心理學9大效應,請花幾分鐘閱讀,或許能改變你的一生
    所謂心理學,通俗來講就是指點迷津,今天給大家說說好玩又有趣的心理學9大效應,請花10分鐘閱讀,或許能改變你的一生,希望大家喜歡。1、 首因效應也就是第一印象,「初次見面,請多關照」如果某人在交往中給人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更願意和他繼續接觸,這種第一印象的好感,對以後的交往會產生一個積極的影響,這個效應人人皆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規律,因為人們都習慣對看見的事物進行歸類,簡單來說就是貼標籤,我們喜歡給人貼標籤,當我們接收到來自外部的信息的時候,就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認知的框架,後來接收的信息就會被整合到這個框架中去
  • 8條心理學事實告訴你: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婚姻不幸福
    為什麼智商高的人,婚姻反而不幸福?貝佳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並不能代表所有的情況,但從貝佳的生活軌跡中,結合心理學原理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一段關係出了錯都是有代表性原因的:1.在各種事情發生時,都會對所有可能會出現的場景在腦中進行描繪、預演,分析出可能出錯的各種原因,並且會得出事情結果壞的比好的多的結論,那幹嘛還要再去做呢。這種理性計算使他們早有預料,對事物失去興趣,因此很難開展一段關係,即使進入一段關係中,也很難維持,在他們眼裡,大部分事情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這樣的效應下,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幾乎是必然的。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1、掌控定律如果你的感覺良好,樂觀面對自己,那麼你就會逐漸地感覺你可以掌控自己。相反,如果你感覺不好,悲觀面對自己,就會失去掌控自己的能力。心理學:堅信定律4、期望定律你想什麼?怎麼相信?你就會有如此成就。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是,而是你期待的。
  • 心理學:男人的層次越低,越容易有這四個表現,你有嗎?
    男人是女人的依靠,是父母和孩子的希望,是家庭的頂梁柱,一個真正的男人必是有出息、肯努力、有點層次的,相反地,如果一個男人越沒有出息,層次越低,就越容易有以下表現。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男人越沒有出息、層次越低,人性的弱點對他的牽制就越大,甚至他的一生就會因為深陷其中,而再無發展,所以說,如果你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就克服、擺脫這些弱點與困境,祝你好運。歡迎留言評論,寫下你的見解,心理小先生與你一起進步。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為什麼人會屢戰屢敗?為什麼自我暗示會有效果?「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有沒有科學解釋?.....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容易發胖?中年人如何正確減肥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麼年齡越大,越容易變胖?老了,該怎麼減肥?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容易胖? 實際上,一個人不在長個子以後,20多歲時,變胖的概率開始增加,40-59歲時達到峰值,過了60歲以後略有降低。
  • 【投資悅讀】投資為什麼很難進步——越不懂 越自信
    丨鄧寧-克魯格效應但是為什麼股市,還有許多其他行業,比如創業,大部分人最終的結局都是失敗的呢,這個原因就是越不懂,越自信。前段日子在《精英日課》聽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叫 「鄧寧-克魯格效應,可能這個詞我們大部分人都沒聽過,但這個道理我們肯定早有體會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你聽沒聽說過檸檬汁可以做隱形墨水?這是真的。就是用檸檬汁寫在白紙上的字,幹了以後就看不見了。
  • 心理學:為什麼戀愛談得越久,越不可能結婚?
    其實,戀愛談得越久,等考慮結婚時,影響的因素已經不再是感情,而是心理狀態了。一般來說,戀愛一年,就意味著你們的感情已經磨合順利,而且兩人經過這一年的相處,是否三觀一直,是否合得來,早已見分曉。但是,最後並沒有喜結連理,就是拖延症搞的鬼。
  • 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01"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物理學家牛頓提出的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中間有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兩種力,不過這兩種力的大小相同,方向卻又相反,同時,力無法脫離物體獨立存在。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三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關於人性的真實,其實越早知道越好,當你面對真相的時候,你才不會浪費過多的時間去理解它,也才不會糾結與彷徨,而是在時間中越活越通透與明白,越來越有智慧。心理學:公平1、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很多人一直在想為什麼社會對我不公
  • 為什麼你越愛越廉價?那是因為你不懂「阿倫森效應」
    在生活中,百分之98的女孩啊都搞不懂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越愛他,反而越得不到他的愛呢,看到這句話的姑娘,這句話有沒有戳到你的心呢?如果有的話請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專門為你們來解答這個問題,先來聽個寓言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