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2021-01-07 育雅萌媽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其實,這句話已經從側面說明教育需要以愛為契機,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並且對孩子實施更加深刻且全面的教育。

如果說父母選擇用謾罵的方式去"脅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和教育的方向,則會讓孩子無法感受到愛,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01"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

物理學家牛頓提出的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中間有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兩種力,不過這兩種力的大小相同,方向卻又相反,同時,力無法脫離物體獨立存在。

這個定律其實和親子關係非常一致,也可以用來解釋許多父母平時錯誤的育兒方式,在這裡我們可以通過這幾個有趣的科學小實驗來剖析一下。

02一共是哪幾點折射出父母的育兒方式:

第一點:

我們對彈簧非常熟悉,如果說我們把彈簧放在地上,然後用手施加壓力去推擠它的話,得到的結果是彈簧的長度越來越短,但是我們手上受到的壓力約會越來越多。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我們手上的力氣越大,彈簧的反彈力量越小,所以才會變短,然而並不是說彈簧變小之後壓力就逐漸沒了,反而會等到我們手上沒有力氣後再爆發。

這就好比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在幼年的時候孩子沒有力氣反抗,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他們萌芽在內心的叛逆心理,終會在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和心理素質的時候再度出現,這個時候家長就會像那按壓太久的手掌一樣,沒什麼力氣管教孩子了。

第二點:

如果我們選擇規格較大的彈簧放在地上,然後按照第一點那樣去按壓彈簧,然而無論我們怎麼施壓力氣,就是無法將彈簧按到在地上。

其實這樣規格較大的彈簧就像已經初具自我意識和性格的孩子,這個階段你越去罵孩子,得到的反抗力量也會越大。

兩種不同的小實驗都折射出了父母如果經常用暴力教育的話,會有哪些較為鮮明的弊端,家長可以通過下方幾點了解一下,孩子如果經常被吼叫或者打罵會有哪些負面情況發生?

03孩子經常被吼會怎麼樣?

1、怨恨父母

經常籠罩在父母的吼叫教育下,父母本身對孩子親切的印象也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怨恨。因為孩子是極為敏感的,活在這樣的吼叫和打罵環境當中,他們會深深地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甚至厭惡自己。

因此,他們也會用自己的理解去看待父母,比如說怨恨父母。

2、變得自卑焦慮

長期在父母打罵下的孩子缺乏上進的心態,然後性格方面也會變得自卑和消極,如果說父母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即使採用這樣的態度,孩子性格不僅會變得極端,心理上還會出現焦慮和抑鬱的症狀。

吼罵孩子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家長要找對教育方法,譬如以下這幾種教育方式,就被許多育兒專家所認可。

04哪些教育方式適合孩子?

1、關注孩子但卻有邊界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孩子也不例外。

在這樣的認知下,家長才能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且不會隨便用自己的控制欲去強迫孩子聽從自己的管教。這樣雖然讓管教孩子變得沒有那麼"簡單粗暴",但是卻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並且會願意配合父母的教育工作。

2、尊重孩子並經常溝通

溝通是化解矛盾的良藥,有句名人用這樣的名句解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

其實用在親子關係也是同理,只要父母堅持不懈用理性和堅持的態度去和孩子溝通,並且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那麼孩子也會在父母的良性教育下耳濡目染,選擇用同樣的態度"回報"父母。

打罵教育除了讓孩子變得鬱鬱寡歡出現心理疾病以外,還會讓孩子變得喜歡反抗父母,不願聽從父母的管教,因此,在教育這件事上,建議家長參考以上幾個例子,然後綜合孩子的情況去判斷,自己到底有沒有犯這些錯誤。如果有的話,則可以通過以上的教育方法逐漸化解親子之間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吼罵孩子會產生極大的反作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告訴你答案
    學過物理的人應該都知道牛頓第三定律這個概念: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他們大小相同,方向相反。這在物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定律,如今被越來越多的家長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吼罵孩子已經成為了眼下家長教育孩子的最普遍的一種方式,當孩子的某些做法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時,父母心中的怒火便會無可壓制的爆發。而在他們嘗試著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確實會發現這種方法簡單有效,孩子很快就變的"聽話乖巧",成為了他們期待中的模樣。
  • 你越吼,孩子數學學得越差勁!用這種方法,比你吼一千句都有用!
    提起孩子數學學習,很多家長都是一肚子苦水倒不完。許多家長都說:我平時生活中都是挺溫和的一個人,但是拿到他的試卷和成績單,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馬大哈啊,做了八百遍的題,照樣還是錯,而且有時加減法都算不對,粗心得讓人無語!真是不吼他,氣都順不過來!
  • 孩子越大跟家長越沒話說?家長要懂「熵增定律」,及時轉變狀態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父母會感覺到欣慰,因為父母看到了孩子慢慢地增大,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人。但是,同時父母也會感覺到一絲悲傷和奇怪,為什麼孩子年紀越大,和父母就越沒有話說呢?"熵增定律"的介紹在介紹"熵增定律"之前,父母首先應該要知道什麼是"熵"。熵,是來自於物理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詞。熵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系統越無序,熵值就越大;系統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慫」?家長常犯的3個錯誤是根源,家長要重視
    一、孩子越長大越膽小的根源其實這個理論最早來自於國外的實驗,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阿爾伯特只有8個月的時候,就讓他去接觸小白鼠等小動物,這個時候他表現出來的興奮和恐懼,並且對這些小動物們產生喜愛。所以孩子們越長大越膽小,並不是真正的膽小,而是對外界的反應所產生的心理。因為每次當孩子「小白鼠」,都是被外界的聲音所嚇哭,長久以來,孩子會把「小白鼠」和刺激聯繫在一起,最後不用刺激,只需要通過視覺,就會產生恐懼。所以,孩子長大膽小,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長的教育行為,使得孩子內心這種教育所強化,從而感到害怕。
  • 父母越管教,孩子越叛逆?心理學家提醒:這裡出問題了!
    有朋友跟我抱怨,自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不讓他做什麼就越做什麼,事事都跟自己對著幹,其實這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教育難題。父母總認為是孩子不好管,但自己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孩子總越管教越叛逆,總是跟你對著幹呢?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自己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
  • 悖論幹預: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相信很多家長都非常的詫異,為什麼越管孩子,孩子學習越不好,可是有些家長明明不管孩子為什麼,孩子反而很優秀呢?一、為什麼有些家長不關心孩子的成績,孩子卻更優秀?1、管教使孩子缺少主動性現在在學習方面孩子的競爭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有一些家長難免會為孩子操心,將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 為什麼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心理學:愛情中的墨菲定律
    為什麼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那為什麼他做到這種地步,仍然被分手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就是戀愛中的墨菲定律。1、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由愛德華墨菲在1949年提出。意思是:如果你擔心某件事情會發生,那無論有多小的概率,這件事必然會發生。在愛情中就是,當你越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你就越害怕失去。因為害怕失去,你會取悅對方,給對方送禮物、討對方開心。
  • 右腦型寶寶的家長有福了,具備這三個特點,孩子越長越聰明
    美國有一位生物學家通過對腦割裂實驗的分析,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我們的大腦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分別對應不同的能力。其中左腦的任務有分析思考,專家給予了它這樣一個稱呼,抽象腦與學術腦。而右腦負責靈感,創意等方面,因此被稱為創造腦與藝術腦。我們的大腦發育並不平均,超過8成的人左腦發達,右腦表現普通。這也是為什麼藝術家備受人們推崇的原因,因為他們實在是太稀缺了。
  • 孩子越管越叛逆?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可用這3招化解
    如果想要問家長,最難搞的孩子問題是什麼?相信會得到一致的答案,就是叛逆。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們都覺得相當的頭疼,你越是教育孩子,似乎會導致孩子變得越反叛。對於父母的直言,孩子卻回應狠話:"這是我的考試,我考得怎樣跟你們無關!你們別管我!"當小秋的父母聽到這樣的話之後,又惱火又無奈,怎麼孩子這麼無理?相信父母會困惑,明明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卻不領情還跟自己唱反調,還說出這樣的話來氣自己。如果孩子內心如果受到父母的指責,他們自然會出現一種反抗心理。
  • 了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你就明白,為什麼越禁止孩子越沉迷遊戲
    那麼問題來了,人們為什麼會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呢?這跟我們教育孩子有什麼聯繫呢?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心理成因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看似荒謬,但其實是人心理發展的正常結果,因為它遵循了人的一個基本心理規律——行為合理化。行為合理化是自我防禦的一種形式。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記得美國的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從來不會很乖地聽爸媽的話,但是他們一定會效仿大人的言行。當孩子犯錯後,面對爸媽嚴厲的指責,而且每天如此,孩子就會變得叛逆起來,不受管教。一、為什麼孩子越管越叛逆?1、孩子的天性愛自由,不受約束人的天性都是極其嚮往自由,追求自由的,自然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們的天性更是喜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感覺,隨著自己的意願去玩耍,去與人相處,不受父母和他人的管教。因此,當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越嚴格時,孩子就會變得越叛逆。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在這當中有一些家長為了輕鬆一些,就會控制孩子愛玩的心把孩子管得老老實實的,但是家長這樣做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如果強行讓孩子乖一點,不光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還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智商。,都是貼近孩子的生活習慣,因此深得家長的信任。
  • 媽媽被孩子逼瘋,沒個三頭六臂都不敢當家長
    高層次的家長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說,層次越低的父母,越容易被情緒左右,因為他們無能為力,面對生活、工作、以及教育上的壓力,滿腹委屈無處驅散,所以才會把孩子當成情感的垃圾桶,被自己的壞情緒衝散了理智。
  • 孩子的這3個部位越「短」,將來的個子就越矮,家長速速自查
    孩子的這3個部位越「短」,將來的個子就越矮,家長速速自查高顏值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而顏值不僅僅是指長相,除此之外還有身高、衣品、身材等等,既然對孩子以後的談婚論嫁以及找工作。或多或少的會有促進作用,因此,諸位家長及其的重視孩子的外觀打理。
  • 越堅持正面管教,孩子越調皮,原來我們都誤會了這個育兒方法
    皮爸這幾年來跟著我耳濡目染也是越來越向正面管教的方式靠攏,遇到孩子哭也不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吼一聲把孩子鎮住了再說,而是首先會「共情」的問一句「發生什麼事情了,為什麼要哭啊?」但是小皮卻不是個按套路出牌的孩子,她會有時候告訴我們為什麼哭,有時候怎麼問都不說,還有時候我還沒開口她就先叭叭叭的說了。
  • 寶寶的大腦越開發越聰明,不妨試試這4種方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分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著許多開發寶寶大腦的方法,家長們不妨試試這4種方法,隨時隨地都能帶著寶寶做大腦訓練,讓寶寶更加出色,贏在起跑線,寶寶的大腦越開發越聰明。一、通過日常的一些物品,讓孩子學習物品分類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肯定脫離不了一個「吃」字,家長就可以在食物這方面鍛鍊孩子。
  • 害羞的孩子,父母越往外推,孩子越怯懦,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文丨禾禾媽媽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很多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特別活潑可愛,見了生人也會微笑著揮手打招呼,可是當他們3歲左右的時候,卻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害羞起來了。這是怎麼回事?有些家長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變得害羞。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家長都把害羞看做一種性格缺陷,他們認為,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缺乏自尊,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說明腦袋瓜很機靈
    相信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會聽老人說:「別看孩子不好帶,其實越不好帶的孩子越聰明」,當聽到這樣的話時,為人父母的心裡自然是樂開花。但是,也有很多年輕人覺得老人這種說法過於迷信,沒有科學依據。但其實,「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這樣的說法並非迷信,其中有一定的依據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小明媽媽實在忍無可忍了,大聲的吼了小明幾句,強迫著孩子立刻去衛生間洗漱準備睡覺。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小朋友都和小明一樣仿佛輕易的就能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無論家長在旁邊怎樣催促都有辦法假裝聽不到。很多家長為此非常苦惱,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跟孩子也沒有辦法達成有效的溝通。
  • 家長別再吼罵了,這個意念真的會讓孩子大腦受傷
    家長別再吼罵了,這個意念真的會讓孩子大腦受傷(帝族智慧) 關注我啦 看此文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人的情感、想法和意念,特別是吼罵孩子會影響並改變孩子的大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