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父母會感覺到欣慰,因為父母看到了孩子慢慢地增大,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人。但是,同時父母也會感覺到一絲悲傷和奇怪,為什麼孩子年紀越大,和父母就越沒有話說呢?
以前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似乎有很多話題可以討論,但是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卻不知道應該和孩子說些什麼了,而孩子更是很難主動與父母說話。
這樣一來,父母會感覺自己似乎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變得遠了。
比如說,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孩子,似乎也只能說:"今天作業寫了嗎?這次考試考得怎麼樣呀?"孩子一聽到這些話,除了回答:"正要去寫作業,考得還可以。"就沒什麼好說的。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找的話題都不是孩子喜歡的,而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話題過於單一,而孩子又是比較寡言,與父母對話的過程中,更需要父母的引導。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父母必須要懂"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的介紹
在介紹"熵增定律"之前,父母首先應該要知道什麼是"熵"。
熵,是來自於物理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詞。
熵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系統越無序,熵值就越大;系統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也就是說,要使我們的生命系統更加有序,那麼我們必須要降低我們的熵值。"熵增定律"同樣也是可以運用於親子系統中。父母與孩子沒有共同話題、親密感降低,就是代表著一種無序的狀態。這時,便需要父母做些事情,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加有序、更加融合、更加親密。也就是做出一個熵減的行為。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物理學家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大多數家庭的話題通常都是停留在簡單而瑣碎的事情上面,比如說,吃飯、穿衣、作業、成績。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話題容易帶有功利性,目的性太強。不僅無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相反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事件一長,孩子自然是不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了。
所以,父母很有必要在親子系統中引入"熵增定律",尋找親子共同話題、形成共同的興趣,增加有序性,降低熵值,這樣才能夠增加親子的親密感。
"熵增定律"能夠對一個家庭產生很大的影響
自然的生命規律是一個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生命從無序變到有序。所以,生命確實是一個熵減的過程。親子關係也是應該從無序變到有序,這需要親子雙方共同付出努力。
那麼,"熵增定律"究竟能夠給一個家庭產生什麼影響呢?
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態度由上文,父母可以得知,僅僅是停留在一些淺層次的交流,是很難與孩子持續進行交流的,孩子也會感覺到厭倦。所以,父母必須要引導孩子進行深層次的交談,並且要與孩子交流一些能夠引起孩子興趣和好奇心的事物。這樣,孩子才會主動與父母交談。
這個過程也正是"熵減"的過程,也正是從無序變到有序的過程。最關鍵的是,孩子在與父母交談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地接觸和學習新的事物。
長期訓練下去,孩子會慢慢形成一個"終生學習"的態度。
保持親子之間的活力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狀態,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大多數親子互動仍然是停留在一些非常淺的層次上面。等到父母老的時候,父母與孩子的對話也還是只能停留在非常淺的層次。
現在,父母只問孩子:"你吃飯了嗎?你穿暖了嗎?你的學習成績如何?"等到父母老了,孩子似乎也就只是問:"你吃飯了嗎?你穿暖了嗎?你最近在幹嘛?"相關相似的話題。
"熵增定律"告訴父母,我們應該要不斷地認識新的事物,不斷地找到共同話題,並且能夠與孩子一起去做這個共同的話題和愛好。這種行為和思想,才是保持親子活力的真正原因。親子關係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變得疏離。
提高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和適應能力真正能夠與孩子聊得下去的父母,是能夠做到去接納孩子喜愛的東西,以孩子的思想去與孩子交流與相處。在此基礎上,再用大人的思想去引導孩子,提高孩子思維的層次和高度。
就像是黃磊和他的女兒多多,當黃磊陪伴在多多身邊時,他們是一起共同完成了許多的事情。比如說一起做烘培、一起看書。而黃磊也會給多多提供一些接觸父母事業的機會,比如說帶著多多一起去演戲、讓多多和妹妹一起去走秀等等。
能夠提高孩子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與適應能力,並且不斷地保持一些認真學習、努力前進的心,才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最終目的。
父母應該學會在親子關係中引入"負熵"
既然"熵增定律"對親子關係來說是如此重要,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運用"熵增定律"呢?
這裡有兩個建議:
將親子關係從封閉系統變成開放系統想要對抗熵增,就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耗散結構。
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
通俗一點來講,就是要父母不斷地向親子系統中引入新的事物,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和物質,從而達到熵減的效果。
一般來說,這個新事物是指親子雙方共同的興趣愛好。如果親子雙方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那麼父母就應該拿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是對孩子終生有益的東西,作為一個新的事物。
父母要不斷地向親子系統中引入新的事物,這樣就能共保證父母與孩子是可以進行交流的。新的事物越多,父母能夠與孩子進行的交流越就有更多的層次。
引入負熵,增加有序狀態我們知道,只有在與外界交換能量之後,一個人才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樣的人就是有著"流量"思維的人,相反則是"存量思維"。
在親子系統中,只有父母一人不斷地引入新的事物,而父母並沒有參與,這是不能達到熵減的效果的。只有孩子參與了、父母也參與了,才能達到一個"有序"的狀態。
所以說,引入恰當的新事物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與孩子一起參與、一起去感受。從一個舒服穩定的狀態踏入另外一個混亂、令人感覺到不適的狀態,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不僅是對於孩子,對於父母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個過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從"舒適區"走入"學習區"的過程。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這樣孩子才更有可能去走入"學習區"。
父母要不斷地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堅持下去,當孩子想要從"學習區"走出來的時候,父母更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走下去。
事實上,鼓勵和一起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層次的精神交流過程,這個過程與那些瑣碎又無趣的交流過程是無法相比的。
關鍵還是要父母主動去尋找共同興趣愛好,不斷地接觸新事物。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參與、共同實踐、共同成長,這樣,與孩子交流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