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跟家長越沒話說?家長要懂「熵增定律」,及時轉變狀態

2020-11-25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父母會感覺到欣慰,因為父母看到了孩子慢慢地增大,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人。但是,同時父母也會感覺到一絲悲傷和奇怪,為什麼孩子年紀越大,和父母就越沒有話說呢?

以前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似乎有很多話題可以討論,但是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卻不知道應該和孩子說些什麼了,而孩子更是很難主動與父母說話。

這樣一來,父母會感覺自己似乎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變得遠了。

比如說,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孩子,似乎也只能說:"今天作業寫了嗎?這次考試考得怎麼樣呀?"孩子一聽到這些話,除了回答:"正要去寫作業,考得還可以。"就沒什麼好說的。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找的話題都不是孩子喜歡的,而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話題過於單一,而孩子又是比較寡言,與父母對話的過程中,更需要父母的引導。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父母必須要懂"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的介紹

在介紹"熵增定律"之前,父母首先應該要知道什麼是"熵"。

熵,是來自於物理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詞。

熵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系統越無序,熵值就越大;系統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也就是說,要使我們的生命系統更加有序,那麼我們必須要降低我們的熵值。"熵增定律"同樣也是可以運用於親子系統中。父母與孩子沒有共同話題、親密感降低,就是代表著一種無序的狀態。這時,便需要父母做些事情,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加有序、更加融合、更加親密。也就是做出一個熵減的行為。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物理學家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大多數家庭的話題通常都是停留在簡單而瑣碎的事情上面,比如說,吃飯、穿衣、作業、成績。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話題容易帶有功利性,目的性太強。不僅無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相反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事件一長,孩子自然是不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了。

所以,父母很有必要在親子系統中引入"熵增定律",尋找親子共同話題、形成共同的興趣,增加有序性,降低熵值,這樣才能夠增加親子的親密感。

"熵增定律"能夠對一個家庭產生很大的影響

自然的生命規律是一個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生命從無序變到有序。所以,生命確實是一個熵減的過程。親子關係也是應該從無序變到有序,這需要親子雙方共同付出努力。

那麼,"熵增定律"究竟能夠給一個家庭產生什麼影響呢?

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態度由上文,父母可以得知,僅僅是停留在一些淺層次的交流,是很難與孩子持續進行交流的,孩子也會感覺到厭倦。所以,父母必須要引導孩子進行深層次的交談,並且要與孩子交流一些能夠引起孩子興趣和好奇心的事物。這樣,孩子才會主動與父母交談。

這個過程也正是"熵減"的過程,也正是從無序變到有序的過程。最關鍵的是,孩子在與父母交談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地接觸和學習新的事物。

長期訓練下去,孩子會慢慢形成一個"終生學習"的態度。

保持親子之間的活力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狀態,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大多數親子互動仍然是停留在一些非常淺的層次上面。等到父母老的時候,父母與孩子的對話也還是只能停留在非常淺的層次。

現在,父母只問孩子:"你吃飯了嗎?你穿暖了嗎?你的學習成績如何?"等到父母老了,孩子似乎也就只是問:"你吃飯了嗎?你穿暖了嗎?你最近在幹嘛?"相關相似的話題。

"熵增定律"告訴父母,我們應該要不斷地認識新的事物,不斷地找到共同話題,並且能夠與孩子一起去做這個共同的話題和愛好。這種行為和思想,才是保持親子活力的真正原因。親子關係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變得疏離。

提高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和適應能力真正能夠與孩子聊得下去的父母,是能夠做到去接納孩子喜愛的東西,以孩子的思想去與孩子交流與相處。在此基礎上,再用大人的思想去引導孩子,提高孩子思維的層次和高度。

就像是黃磊和他的女兒多多,當黃磊陪伴在多多身邊時,他們是一起共同完成了許多的事情。比如說一起做烘培、一起看書。而黃磊也會給多多提供一些接觸父母事業的機會,比如說帶著多多一起去演戲、讓多多和妹妹一起去走秀等等。

能夠提高孩子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與適應能力,並且不斷地保持一些認真學習、努力前進的心,才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最終目的。

父母應該學會在親子關係中引入"負熵"

既然"熵增定律"對親子關係來說是如此重要,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運用"熵增定律"呢?

這裡有兩個建議:

將親子關係從封閉系統變成開放系統想要對抗熵增,就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耗散結構。

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

通俗一點來講,就是要父母不斷地向親子系統中引入新的事物,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和物質,從而達到熵減的效果。

一般來說,這個新事物是指親子雙方共同的興趣愛好。如果親子雙方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那麼父母就應該拿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是對孩子終生有益的東西,作為一個新的事物。

父母要不斷地向親子系統中引入新的事物,這樣就能共保證父母與孩子是可以進行交流的。新的事物越多,父母能夠與孩子進行的交流越就有更多的層次。

引入負熵,增加有序狀態我們知道,只有在與外界交換能量之後,一個人才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樣的人就是有著"流量"思維的人,相反則是"存量思維"。

在親子系統中,只有父母一人不斷地引入新的事物,而父母並沒有參與,這是不能達到熵減的效果的。只有孩子參與了、父母也參與了,才能達到一個"有序"的狀態。

所以說,引入恰當的新事物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與孩子一起參與、一起去感受。從一個舒服穩定的狀態踏入另外一個混亂、令人感覺到不適的狀態,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不僅是對於孩子,對於父母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個過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從"舒適區"走入"學習區"的過程。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這樣孩子才更有可能去走入"學習區"。

父母要不斷地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堅持下去,當孩子想要從"學習區"走出來的時候,父母更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走下去。

事實上,鼓勵和一起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層次的精神交流過程,這個過程與那些瑣碎又無趣的交流過程是無法相比的。

關鍵還是要父母主動去尋找共同興趣愛好,不斷地接觸新事物。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參與、共同實踐、共同成長,這樣,與孩子交流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其實,這句話已經從側面說明教育需要以愛為契機,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並且對孩子實施更加深刻且全面的教育。如果說父母選擇用謾罵的方式去"脅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和教育的方向,則會讓孩子無法感受到愛,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束手無策,應該了解一下「海格力斯效應」,老友昨晚跟我視頻聊天張嘴就是對自己家六歲的兒子一通抱怨和批評,老友說兒子這麼小就已經很叛逆了,長大後都沒法管教了,還對我說每次看到兒子抱著手機玩遊戲,搗亂後都要對兒子進行一番教育,但是,發現對孩子的管教越是嚴格,孩子不僅沒有變得聽話懂事,反而是越來越叛逆,惹人生氣了。
  • 我們這個宇宙的基本規律——熵增,就決定了教育孩子註定是困難的
    熵其實就是一個熱力學單位,跟米、千克等單位一樣,只不過它是用來度量一個體系內的混亂程度。也就是說體系內的混亂程度越高,熵的數值也就越大。理解了「熵」,那麼「熵增定律」我們也就容易理解了。所謂的熵增定律是指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即熵)會不斷增大或保持不變,絕對不會向熵減的方向發展。
  • 想要孩子英語好,家長要注意這4個誤區!
    現在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就讓孩子早早的接觸了英語。然而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英語教育有一些錯誤的理念。一、孩子那麼小,學英語能懂嗎現在英語已經是國際化語言。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學英語這方面是要抓緊的,因為孩子在4~6歲左右,是孩子學習英語的黃金期。二、幼兒園已經學習英語了有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意識:我們孩子都已經在幼兒園學習英語了,還有什麼必要接觸少兒英語興趣班之類的輔導。
  • 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學好英語?
    孩子對英語學習沒興趣,家長該如何輔導孩子學習英語?學校有老師監督教學孩子還能堅持學一學,但是回到家中,沒人輔導,孩子更是覺得英語學習無趣,許多家長表示自己上學那會兒就沒有學好英語,而且這麼多年過去學過的英語早就忘得差不多了,現在也無法去輔導孩子,因此,家長面對對英語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信心的孩子會感到束手無策。
  • 不懂熵增定律,怎麼乘風破浪
    在個人成長中,我認為每一個人都要意識到「熵增」,應該學習「熵減」,並成為一個熵減高手,這樣你才能清晰的認知到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應該快速攻破的。  01 什麼是「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提出是來源於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他認為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從有序走向無序。
  • 悖論幹預: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譬如像是不讓孩子出去玩,一直讓孩子在家中學習,而且也給孩子找了很多的補習班。可是這些方法都運用過,孩子的成績始終沒有辦法提升,反而變得越來越差。可是鄰居家的孩子成績就非常的好,於是他想向鄰居取取經,可是鄰居卻說:「在成績上我從來沒有管過孩子。」這讓沈小姐更聽不懂了。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很多家長為此非常苦惱,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跟孩子也沒有辦法達成有效的溝通。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1,孩子處於專注狀態孩子聽不見家長的話,通常原因都是由於孩子正處於一個非常專注的狀態。比如正在玩玩具或者看動畫片,精神高度集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因此就會忽略父母在旁邊說的話。
  • 沒人能逃過「熵增定律」,但高手懂得對抗!
    於是,就達到了被物理學家們成為的「最大熵」,這是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態,在其中再也不會出現可以觀察到的任何事件,它已經歸於死寂。熵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系統越無序,熵值就越大;系統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 一條超越一切定律的定律: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
    比如,過年前我們會全家總動員大掃除,把屋裡屋外收拾得一塵不染,然而年還沒過完,甚至除夕都還沒過,整個房間又成了一團亂麻,廚房裡又滿是油煙。這就是熵增的過程。再比如,我們的手機會越用越卡,耳機線會纏作一團,放置一旁的熱水會慢慢變涼,沒人住的屋子會有越來越多的灰塵,太陽也在一直燃燒衰變……這些都是熵增的過程。
  •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慫」?家長常犯的3個錯誤是根源,家長要重視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膽量時,不要過度要求孩子的心理想法,相反,我們要學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否則會產生不良後果。所以孩子們越長大越膽小,並不是真正的膽小,而是對外界的反應所產生的心理。因為每次當孩子「小白鼠」,都是被外界的聲音所嚇哭,長久以來,孩子會把「小白鼠」和刺激聯繫在一起,最後不用刺激,只需要通過視覺,就會產生恐懼。所以,孩子長大膽小,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長的教育行為,使得孩子內心這種教育所強化,從而感到害怕。
  • 家長體驗後有話說
    家長體驗後有話說 2020年11月27日 14:1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鴨鴨英語app Cartoon:孩子將觀看動畫短片,在系統設置的實用情境下,與真人外教一起學習語言內容。 Story:這個環節孩子將學習繪本閱讀,通過閱讀有聲英語繪本中有趣的英語小故事,利用圖畫幫助理解故事涵義。 Speaking:口語訓練環節,鼓勵孩子開口,然後利用AI語音系統,在線測評孩子的發音,及時生成反饋。
  • 關於熵增定律,你需要知道這些
    就像人的大腦,當事情堆積比較繁多,就會陷入「混亂狀態」,熵值就越大。如果不及時進行優化,排序,減少,大腦最終會處於混亂的無序狀態,影響人的自我成長。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做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分析,與你分享。平衡態是一個人「熵」最大的時候看似平穩安逸,實則假性繁華,危機重重。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些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情商高的孩子社交能力特別強;不會隨意的跟人計較;照顧對方的感受;幫助家長分擔家務。而情商低的孩子,他們不會與人相處,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長大後處處碰壁。很多人說,一個孩子有沒有教養,從一頓飯上就能看出來,情商也是如此。家長的教育方法,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在一次宴席上,一桌子人正在有說有笑的吃飯,聊家常。
  • 孩子跟家長難溝通?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好像一直處於"我給你我認為最好的,但卻不知道你需不需要"的狀態下。在《小歡喜》中,喬英子因為抑鬱症跳海,她大喊著:"你每天給我做飯,給我上課,照顧我的生活,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了,我就是想逃走!"
  • 孩子亂塗亂畫?家長要學會「繪畫心理學」,趁機走進孩子內心
    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總是瞬息萬變,很多家長都表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小腦瓜裡總是裝著很多很多家長看不懂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孩子們的想法在不斷的與父母的想法拉開差距,並且這個差距的距離也在變得越來越大。父母總是心甘情願的,為了孩子好,想要為孩子做很多事情。
  • 怎樣保護孩子遠視儲備,家長具體做好這一步
    隨著孩子年齡越長越大,這個眼球也會跟隨孩子身體的發育,眼球也是越長越大的。 孩子不斷長大,本來遠視的程度,度數就會越來越少,正常5歲左右的孩子遠視儲備還有300度左右。
  • 胡敏教授海澱開講——孩子學英語,家長怎麼做?
    方法:「許三多」英語學習定律「許」就是許諾、承諾的意思,向自己的家人、老師,許諾一定要把英語學好,「三多」就是要多做三件事情,多接觸、多模仿、多練習。英語學習沒有捷徑,要靠艱苦的努力,要腳踏實地。【多接觸】就像人和人見面越多,越熟悉一樣,我們與英語見面越多,自然也是越熟悉的。
  • 孩子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以後孩子受歡迎
    她指出:情商低的孩子,家長如果發現了問題,就要及時幫助其改正。孩子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以後孩子受歡迎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情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美國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情商包括認識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處理人際關係、認識他人情緒。而情商較低的孩子,在這五個方面很可能有所缺失。1、孩子沒辦法克制自己的情緒,常常「陰晴不定」。
  • 2歲多男童誤食管道疏通劑,越洗燒傷面積越大?家長:產品有問題
    導讀:大家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把危險物品或者不能吃的東西放在小孩夠不著的地方,避免發生危險,同時也要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並教育他們注意安全,不能隨意亂吃。近日一位管先生的孩子才2歲多,由於看管不當,不小心誤食了管道疏通劑,導致男童全身大面積灼傷,家長非常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