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塗亂畫?家長要學會「繪畫心理學」,趁機走進孩子內心

2021-01-09 田姐姐聊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總是瞬息萬變,很多家長都表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小腦瓜裡總是裝著很多很多家長看不懂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孩子們的想法在不斷的與父母的想法拉開差距,並且這個差距的距離也在變得越來越大。

父母總是心甘情願的,為了孩子好,想要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很多時候,孩子們卻總是對父母的各種想法不以為然。正是因為這些各種各樣的原因,親子雙方似乎總是不能夠達成共同意識,雙方不能夠理解對方,親子之間總是充滿著各種矛盾。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難以溝通,認為孩子不懂事——其實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苛求了。所謂少不更事,孩子對所見所聞的事物其實是能夠做出反應的,孩子們也並非家長們想像中的那般不懂事,他們只是尚未掌握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表達出來的能力。而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家長並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 。

想要解決這些矛盾,關鍵還在於親子之間做到互相理解。想讓年幼的孩子們去理解各位家長,不太實際。理解這個行為,關鍵還得靠家長。各位家長不妨繼續往下看,學習一下"繪畫心理學",通過孩子所作的畫,慢慢了解並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培養優秀的孩子,讀懂孩子的心理很重要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紀伯倫

對很多家長來說,"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件事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最大的矛盾在於,家長們並不能夠很好的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大,有代溝,無法做到完全互相理解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問題就在於,有這樣的一些家長,他們執迷不悟,自以為是,自己覺得自己非常懂孩子,他們一昧地按照自己所謂的"懂孩子"的方式,去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意與關懷。並且,更多時候家長們選擇的方式是對孩子物質需求方面的滿足。當家長開始選擇用這種自以為是的方式向孩子表達愛時,他們就已經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

很多家長總是更願意用對孩子物質上的滿足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與懂得。但實際上,對孩子而言,孩子們更希望的是父母能夠做到與他們進行內心的交流。孩子們希望能夠通過更有意義的方式與父母溝通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對方,感受對方的精神世界。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對孩子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正因如此,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就要先學會讀懂孩子的內心。

繪畫心理學——讓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那麼,家長該怎麼做才能夠讀懂那些"還未掌握表達自己感受與想法的技能"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呢?答案很簡單——"繪畫心理學"可以幫助你。

"繪畫心理學"是什麼?"繪畫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繪畫與人類心理之間的內在聯繫的科學,也是心理學裡的一個新的分科。

在繪畫心理學的作用機制中,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繪畫中的圖案、線條與色彩等因素,來看出繪畫者的內心地感受的與想法,從而推理出繪畫者在繪圖前後一段時間內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

繪畫作為大多數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進行一項有趣的活動或能夠掌握的的技能,很多孩子對於拿起一支筆或是很多筆在紙上塗鴉寫畫這件事,還是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的。家長們注意啦,不要以為孩子的塗鴉沒有意義,事實上,兒童繪畫是有著專屬於自己的一套邏輯思維和表達方式在的,。家長們在教育孩子地過程中,適當地運用"繪畫心理學"的相關技術,有助於家長更好地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能夠從孩子的畫作中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家長應如何根據"繪畫心理學",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利用"繪畫心理學"的技巧,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畫作分析孩子的狀態,傾聽孩子的心聲。繪畫作為孩子們的一種特殊語言,具有是特有的表現形式與內在的邏輯性。線條,色彩,圖形,環境等因素,在畫作中,都有其獨特的意義,顯示著孩子的性格喜好,心理狀態變化等特點。

1.線條與心理

家長通過孩子畫作中的線條表現形式,可以分析感知孩子的情緒狀態:

①線條較細,有些模糊。表明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這類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會表現出膽小迴避的行為,在新的環境中也總是習慣性地對自我進行壓抑。

②線條粗曠,力度強勁。這類孩子一般具有強烈的攻擊性,做事時雷厲風行,脾氣有些暴躁,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能會不理智,想要通過發洩憤怒的方法來解決。

③線條斷斷續續。可以看出孩子是屬於猶豫型,這類孩子總是習慣隱藏自己。

④繪畫線條清晰,力度適中。這種類型的孩子則一般必須情緒較為穩定的狀態。

2.色彩與心理

孩子繪畫時使用的色彩能夠很好地展現其內心世界。一般來講,顏色可以分為暖色與冷色兩大類。習慣使用暖色的孩子一般性格更加活潑開朗外向;而喜歡使用冷色的孩子,性格更偏向冷靜憂鬱嚴謹,有些"悶葫蘆"意思。

家長要注意的是:①6歲後喜用紅色的孩子可能會有暴力傾向;②6歲後喜用藍色的孩子可能會太過於約束自我。

另一方面,喜歡複雜配色的孩子內心世界很豐富,善於交際;而喜歡簡單配色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得更加內斂一些。

3.圖形與心理

孩子們的畫作中往往包含很多各種各樣的圖形,不同的圖形能夠折射出孩子不一樣的內心世界。

①三角形。邏輯性強,理解能力好,但脾氣暴躁。

②圓形。善於安排與規劃時間,有出色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③連環圖案。適應力強,樂觀積極,富有同理心。

④波浪線。內心隨和,能夠很好地適應生活。

⑤平行線。家長要注意啦!這種情況孩子可能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平行線是孩子公平的訴求,家長發現後一定要及時與孩子交流。

4.環境與心理

家長通過觀察孩子對周圍環境的描繪,也能給看出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同的孩子對同樣環境的描繪也是不一樣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畫太陽,暖色有光芒的太陽是孩子內心開朗的表達;黑色的太陽則說明孩子不開心,有心事;如果孩子把太陽擬人化了,給太陽畫上了五官或是其他其他奇思妙想,則說明這是一個智力高且富有想像力的孩子。

學會"繪畫心理學",趕緊從孩子的"畫"裡,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我是田姐姐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亂塗亂畫怎麼辦?父母別阻止,這是在培養想像力
    當孩子開始具有想像力的時候,他們就很喜歡拿著畫筆在紙上亂塗亂畫。但由於孩子總是在家裡亂塗亂畫,以至於父母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的氣急敗壞。他們想阻止孩子的行為,但孩子又不聽話,但想搶走孩子的筆孩子又立馬哇哇大哭。
  •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對繪畫產生興趣的孩子?
    因為繪畫是兒童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的表現,是孩子認知周圍世界的反映,是孩子最初的學習方式...對喜歡畫畫的孩子,特別是剛開始對繪畫產生興趣的孩子,家長該做些什麼? 美術 02 尊重孩子 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與童畫學員的家長接觸過程中,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孩子總是在家亂畫亂塗."我問:"這個時候你們是怎麼做的呢?"
  • 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在塗塗畫畫的過程中,寶寶不僅對自己所畫出的各種圖形感興趣,更會把這當成一場「遊戲」,不僅會十分專注,同時這也能夠鍛鍊寶寶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寶寶的繪畫能力,還可以精細寶寶手部的動作,促進手、眼的協調發展。和語言一樣,塗鴉其實也在傳遞著寶寶的想法和情緒,是寶寶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父母可藉此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
  • 讓孩子多動手指能提高智商,心靈手巧是真的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看一個孩子是否聰明,其實可以從他的手就能窺其一二。有類似說法的還有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指尖上可以看出來。首先,如果孩子的手指非常靈活,比如他對周圍的很多事物都很好奇,而且非常喜歡去摸東抓西,其實這種行為是孩子用來感知世界,感知新鮮事物的一種方式,因為他手指的這種感知行為,會傳輸到大腦中,會刺激大腦的發育,孩子也會越來越聰明。
  • 孩子身上這4個「臭毛病」,暗示大腦發育快,建議父母不要瞎管教
    所以說孩子有點小毛病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可能就是孩子大腦發育快的表現,所以當你家孩子出現這4種「臭毛病」的時候,父母可別盲目糾正。喜歡在家裡亂塗亂畫相信每個有小寶寶的家庭當中,都會有小寶寶們的「畫作」,孩子在家裡亂塗亂畫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受到父母們的批評。
  • 美術納入中考,無數孩子卻被錯誤的引導方式扼殺了畫畫興趣
    這雖然是我課程帶來的神奇效果,可我內心卻五味雜陳。  雖然每一個孩子都是藝術家,每一個孩子都會迎來塗鴉敏感期。可是,當孩子拿著筆「亂塗亂畫」時,無數家長不是粗暴地制止孩子「亂塗亂畫」,就是限制孩子在紙上畫,有些父母甚至粗暴地把孩子的筆都扔了,在父母這一系列的阻止下,孩子覺得自己的畫畫行為不被認可,甚至是一種搞破壞的行為,無數孩子的畫畫興趣就此被扼殺。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未來上學後能成為一名學霸,通常我們會認為讀書多的孩子大腦會更聰明,所以,很多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開發大腦。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 "rimeout(暫停)」實驗,也就是延遲滿足實驗。 不要認為晚一點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這關係到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因為習慣了延遲滿足的孩子,他們能夠具備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緒不容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幹擾,從而能夠更專注地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中。
  • 玩具太多的孩子會變笨,科學研究表明:「適度無聊」讓孩子更聰明
    購買玩具應向三個方面傾斜1)玩具要多選一些生活類的購買玩具的時候,家長們最好給孩子買一些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玩具。比如廚房類的、比如過家家類的。不過給孩子買玩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進行選擇,稍小一些的寶貝的玩具還是應該簡單一些。
  • 還在手把手教孩子畫畫?快打住吧!
    奶粉們,你們也是這樣給娃做繪畫啟蒙的嗎?孩子隨便「亂畫」代表沒有繪畫天分?  今天奶叔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 總以成人的審美觀要求孩子  有些寶爸寶媽看孩子「作品」時,總用成人的審美做評價標準,忽略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比如在成人眼裡,草應該畫成綠色。當看到孩子把草畫成黃色時,有的大人會立馬站出來阻止或糾正「草不是這個顏色,你畫錯了」。  事實上,孩子筆下的草可能來自秋天。
  • 幼兒時期需要給孩子報繪畫興趣班嗎?先看看婷婷的畫
    這個時期媽媽的作用很大哦,陪著孩子塗塗畫畫,盡情的稱讚TA,鼓勵TA,讓TA覺得畫畫是特別美妙的一件事,讓TA對畫畫保持足夠的熱情就好了!婷婷的畫(彩虹橋)可有些時候孩子會出現拿著筆不知如何畫的情景,就需要家長或者老師給予引導了。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孩子的畫不能感動人?耳朵人這樣的回覆來了!
    如果非要把孩子的作品與藝術家的作品劃等號,通過作品表達的高度與深度來看待,那無異於置藝術家數十年的個人經歷、閱歷、思考於不顧。  「思想和價值觀是隨著人生閱歷而沉澱。一個孩子畫畫,更多的是天性,是隨心所欲、好玩、率性。千萬不要把成人的功利融入孩子的畫畫中。」
  • 這件事你是不是經常在做,有可能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畫畫是孩子的天性,超越孩子心理發展水平的急於求成會厄殺孩子對繪畫的熱情。 01 兒童繪畫發展的階段 從兒童心理發展來看,孩子的繪畫大致可以分為:亂畫期,命名期,羅列期,圖式期,想像期,寫實期 亂畫期:(1~3歲) 這個階段與其說是繪畫,不如說是手的運動軌跡。
  • 初中生零分試卷讓老師哭笑不得,家長:你是畫畫的baby嗎?
    隨著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越發的看重,孩子、家長和學校的壓力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了。當孩子踏入小學的校門後,家長也開始了「重學」之旅。焦慮完幼升小,再發愁小升初,頭疼到初升高,最後期盼高升大。其中初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渡時期,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學習拉開差距的一個階段。
  • 開發寶寶大腦潛能,建議家長每天這麼做,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但事實是孩子確實有所變化,不過效果卻不如早教班所宣傳的那樣,總是不盡人意。要知道孩子的大腦聰明與否,其父母遺傳佔據了孩子的60%,剩下的就是一些其它外部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後天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開發孩子大腦潛能其實並沒有多難,做到以下這幾點,自己在家也可以給寶寶上「早教課」!
  • 孩子在牆上亂塗鴉,你會怎麼做?這位外國媽媽的處理方式讓人稱讚
    家裡有一個喜歡到處塗鴉的孩子是種什麼體驗?江西一位媽媽說:沒關係,畫!隨便畫。只要牆能修復,都沒關係。網友們聽到這話,本來還嗤之以鼻,畢竟說的時候是一套,等到孩子真的在牆上亂塗鴉時,作為家長不火冒三丈才怪。可是,當看到這位媽媽的孩子在牆上留下的「傑作」時,大家都驚呆了。這哪裡是亂塗亂畫?
  • 孩子出生頭3年,家長做到「3要2不要」,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孩子出生頭3年,家長做到「3要2不要」,輕鬆提高孩子的情商「3要」是指要回應、要睡好、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刺激1、要讓孩子接受外界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就是神經突觸,而孩子的突觸越多,孩子也就越聰明,而突觸增加的最佳方法就是接受外界的刺激。
  • 畫手用藍色顏料在紙上亂塗,還以為是在亂畫,最後的效果讓人驚嘆
    畫手用藍色顏料在紙上亂塗,還以為是在亂畫,最後的效果讓人驚嘆對於有的人來講,畫畫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通過一些簡單的線條和一些隨意的畫法,就能畫出一幅幅精美的畫作,著實讓人感覺十分的驚喜,而且一般人專心的去畫一幅畫後,就不會覺得太辛苦,你越畫,也會越覺得畫畫裡面有很多東西等著你去探究
  • 自我實現=學習動機,家長的愛和尊重,是孩子實現自我的永動機
    ◆①學習過度很多家長熱衷於各種早教和培訓班,像奧數、繪畫、鋼琴、小提琴等,一口氣報了很多個班,希望孩子至少能學好其中一兩樣,多掌握一門技能。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由於缺乏必要的遊戲玩耍時間,孩子沒有得到該有放鬆,從內心開始牴觸學習,甚至到了厭惡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