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叔有個同事,最近比較上火。
原因是她為了讓3歲閨女愛上畫畫,專門花大價錢買了一堆工具。
但讓她頭疼的是,孩子好像沒有這方面的天賦:
「天空明明是藍色的,她非要用紅色塗鴉;小鴨子的模型已經有了,讓她照著畫一遍都做不好;最可氣的是,手把手教她畫,人家還不幹了,真是白白浪費票子!」
奶粉們,你們也是這樣給娃做繪畫啟蒙的嗎?孩子隨便「亂畫」代表沒有繪畫天分?
今天奶叔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 總以成人的審美觀要求孩子
有些寶爸寶媽看孩子「作品」時,總用成人的審美做評價標準,忽略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比如在成人眼裡,草應該畫成綠色。當看到孩子把草畫成黃色時,有的大人會立馬站出來阻止或糾正「草不是這個顏色,你畫錯了」。
事實上,孩子筆下的草可能來自秋天。
●偏重孩子美術技能的發展
社會發展太快,部分寶爸寶媽變得焦慮起來。給孩子做繪畫啟蒙時,他們總是急於培養孩子的美術技能,常常忽略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表達。
比如孩子年齡越小,空間思維越不成熟。TA畫出來的人可能是躺著的,畫桌子時可能會把四條腿畫在桌子周圍。
有的寶爸寶媽看到後,就會糾正說「桌子不長這樣,線條不能這樣畫,你看我怎麼畫的」。
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可能因為不理解而厭倦畫畫。
歸根到底,寶爸寶媽們更看重孩子的繪畫結果:「一團亂」,而不是關注TA的繪畫過程:「為什麼TA會這樣畫?」。
在這種啟蒙環境裡學習,孩子的情緒從興奮轉為沮喪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話說回來,孩子「亂畫」真的是沒天分嗎?
藝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指出,兒童繪畫發展可以分成好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塗鴉期(2-4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顯示初步的手、腦、眼等的協調,繪畫形式是亂塗亂畫。
● 第二階段——前圖式期(4-7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對符號有了初步認識,可以畫出人物的基本造型。
● 第三階段——圖式期(7-9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對符號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能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畫出來。平面化、誇張化是此階段繪畫的明顯特徵。
除此之外,還有寫實萌芽期、擬寫實期等。
從這個分類可以看出,孩子的繪畫規律和TA的年齡、心理發展都有關係。
讓一個2、3歲的寶寶畫出大人想要的東西,實在太難。
● 引導孩子多觀察生活
教育部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孩子學習藝術的關鍵是有充分的條件。
也就是說,寶爸寶媽要多引導孩子發現和感受生活、自然中的美,豐富TA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孩子有了素材後,才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和創造美。
比如冬天下雪後,寶爸寶媽可以問孩子「你覺得和平常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去公園裡玩時,寶爸寶媽可以問孩子「你看看那些花都長什麼樣呀」。
無論孩子的答案多麼與眾不同、天馬行空,都是TA對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等畫畫時,TA就會加入自己的獨特情感。
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後,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自然提高,藝術細胞也就多起來。
● 肯定繪畫過程,不評價結果
孩子對事物的理解不同於成人,表達方式也和成人不一樣。
寶爸寶媽應該對TA的「藝術品」表示尊重和理解,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評價,更不能為追求「完美」結果,而對TA進行枯燥的訓練。
比如孩子正在畫小豬佩奇一家,你可以在孩子停下手休息時問「這個是佩奇的爸爸嗎?它正在做什麼呀?佩奇是不太開心嗎?」,而不是說「畫的真像or畫的太醜了」。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發揮更多的想像力。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
咱們大人要做的,不是用自己的成人思維框住TA,過早地讓這顆種子「枯萎」。而是應該讓TA自由表達,使美的種子自然發芽並長大~
認真教畫畫,反而「坑」了孩子;想讓孩子暖和些,結果導致TA被熱水袋燒傷。生活中,我們常常有「好心辦壞事」的時刻。奶粉們,說出你們的故事?
留言告訴奶叔吧!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