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個月前,捲兒看了一套書,叫《水先生的奇妙之旅》,是一套科學圖畫書,講的是水在地球表面自由旅行的奇妙經歷。
看完書,意猶未盡,正好書的附頁有作者創作這套繪本的詳細過程,我就給她講,繪本是怎麼創作出來的——你要先想好一個故事,然後把故事畫下來,再配上文字……
當時,聽完,她對「創作一本圖畫書」這件事心生嚮往,說她自己也要做一本!
我說好啊,那我們就先從畫畫開始吧,畫好畫,講好故事,字不會寫媽媽可以幫你。
然後,我給她報了創意美術課。再然後,這件事就被生活的瑣碎淹沒了。
1
看不懂孩子的畫,
很容易陷入「關愛誤區」
上周日,捲兒拿出一沓她畫好的畫,讓我幫她做成書。
我蠻驚訝的,本以為說過就忘了,沒想到她上心了。
我攤開她的畫,說實在的,沒一幅我能看懂的。誇張的色彩堆疊,大面積的塗抹,與其說是「畫」,我的直觀感受更像是「紙被弄髒了」。
可我不能這樣打擊孩子呀!
我在心底反覆默念漫畫家蔡志忠老師的名言: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媽媽不知道!不知道!
△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
我安慰自己,塗鴉嘛,本質不就是把紙「弄髒」嗎?
我小時候也喜歡畫畫,但大人經常在耳邊叨叨,別把衣服弄髒了,別把書本弄髒了,要保持書面整潔……聽多了,就不敢輕易下筆了。然後書面乾淨了,做事更「磨蹭」了。
早期畫畫,孩子敢於把紙弄髒,敢於想到什麼畫什麼,沒有心理壓力和條條框框的束縛,是最難能可貴的。
有些家長,看不懂孩子的畫,又忍不住教孩子,其實很容易陷入「關愛誤區」。
誤區一:
「你畫的這是什麼呀?一點都不像!」
「像不像」是很多人評價孩子畫作的一個標準,但其實,孩子的畫還真不能用「像不像」去評判。
我整理了兒童繪畫發展的幾個階段,發現孩子到8歲左右,才會進入「寫實階段」。
點擊可查看大圖
1歲多的孩子塗鴉,能用畫筆畫出「痕跡」,就能令孩子興奮不已。
兩三歲畫點、線、圈,四五歲能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想,創作出具有象徵意義的「象徵畫」,即便受限於知覺和概括能力,畫得不像,甚至有遺漏,都很正常。
美術作品無法複製,對孩子來說,創意比「畫得像」更重要。
誤區二:
「你畫的不符合常理呀,兔子怎麼可能當大王?」
有些大人會「熱心」地為孩子尋找畫中的錯誤,用自己的知識、經驗給孩子解釋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不合理的。這其實是又一「關愛誤區」。
一個當美術老師的朋友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組織孩子們畫自己心中的「大王」,孩子們暢所欲言,有人說「老虎是大王」,有人說「不對,獅子才最厲害」……熱烈討論結束後,一個小姑娘竟然在紙上畫了一隻小白兔。
她試著問小女孩:「你為什麼覺得小白兔可以當大王?」
女孩說:「小白兔愛吃青菜、蘿蔔,而這些我都不愛吃,所以小白兔特別厲害!」
……
大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孩子那裡卻可以順理成章。
順便說一下,給孩子科普「常識」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不是通過質疑的方式。我比較喜歡通過開放式討論,讓孩子自己發現「漏洞」,後面還會聊到。
誤區三:
教孩子簡筆畫
網上有很多簡筆畫教程,幾筆勾勒出一隻小鳥、一隻螃蟹,看起來很萌很簡單很適合孩子學,但其實那並不是孩子的畫。
日本教育家、畫家鳥居昭美就曾提醒家長:不要教孩子畫簡筆畫!
三四歲的孩子還無法駕馭畫筆畫出他想畫的線條,不過也正因為粗糙、稚氣,孩子的畫才更有生命活力。
簡筆畫會框住孩子對事物的想像力,學會之後,孩子畫的魚、畫的鳥基本就長那樣了。
不光是簡筆畫,各種繪畫技巧也都不適合過早教給孩子。否則孩子學會了「技巧」,就會錯失觀察和體驗的機會。
給孩子選繪畫班也可以參考這一點,有些機構急於讓家長看到結果,會教「技巧」,甚至讓孩子「臨摹」,結果孩子在結構畫得很好,回家就什麼也畫不出來。
真正懂孩子的老師會引導孩子自己去感知和領悟,孩子看見了,領悟了,自然會將心理意象轉化為圖形。所以這種「教」,更多的是發揮引路人的作用,而非單純的複製(後面我還會細聊)。
畢卡索說過,「我用了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看到了吧,偉大的畫家窮盡一生都在跟孩子學畫畫,我們非專業卻忍不住教孩子畫畫,是不是有點奇怪呢?所以,千萬別踩這個坑了。
2
我決定「聽聽」孩子的畫
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一書裡說:「孩子的畫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聽的。」
孩子的畫我看不懂,那就聽聽孩子怎麼說吧。
我指著一本繪本,對捲兒說,你看,繪本都有圖畫和文字,你的「書」現在還沒文字呢!你能跟媽媽講講你畫的是什麼嗎?你把故事講出來,媽媽可以幫你寫下來,這樣做成書,其他人就也能看懂了。
捲兒很淡定,拿起其中的一張,說:
這是一根玉米棒,
被人扔到了垃圾桶旁,
慢慢的,
它過期了,
變成了彩色的……
△ 險些被捲兒爸誤以為是廢紙撕掉
我沒想到這一團不起眼的色彩,居然是一根玉米棒自然腐敗的過程!而且她能知道玉米棒腐敗會變成彩色的,也讓我很意外。
她應該沒有親眼觀察過,隱約記得以前陪她看《科學小子》,裡邊有「腐敗之美」的畫面,不知道是不是從那裡獲得的靈感。
第一頁的故事講完了,她又拿出第二頁,原來還有「續集」:
又過了很長時間,
冬天來了,
北風吹起來了,
那個乾巴的玉米棒被吹進了「垃圾桶」。
△ 再次提醒大家忽略這畫風
「垃圾桶」,幾個字我沒有幫她寫上,因為故事講到這裡,我腦子裡冒出了幾個問號。
我問她:為什麼這根玉米棒一直到冬天才被風吹進垃圾桶?沒有清潔工打掃嗎?
捲兒說: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有清潔工啊!
咦?原來是地球早期發生的事啊。還沒有清潔工,那應該也沒有人類吧?
捲兒:對,沒有人類。
那沒有人類,是誰製造的垃圾桶呢?
捲兒發現漏洞了,哈哈大笑,「不對不對,應該是地球晚期的事情」,然後她隨口又編出另一個版本:
當時,地球上垃圾太多了,「可回收垃圾」清潔工都管不過來了,所以這根玉米棒一直沒人管……(玉米是廚餘垃圾,最近垃圾分類遊戲沒白玩)
討論到這裡,我忽然覺得這兩張「被弄髒的紙」,開始發光。我得好好保存著。
從中,我了解到在這個4歲小孩的頭腦裡,時間跨度可以從地球早期,到地球晚期;可以從宏觀,到微觀;雖然畫風粗獷,但玉米從腐敗,到變幹,色調她都把握得很到位。
這一次,我算是真的讀懂了孩子的畫。
3
再聊聊「引導式教育」
孩子的畫,是留給成人的一扇窗。
透過這扇窗,我去看、去聽、去了解,能跟孩子離得更近。
我比較傾向於那種「情感引導式」的教養方式。我一直覺得,做父母應該像「導遊」,把孩子帶到他該去的地方,給他講解這個世界,具體怎麼做讓孩子自己去領悟。
周圍有很多父母覺得:「我是父母,我就應該教孩子。」我的理解是,父母的任務不是「教」,而是把孩子引向他該去的方向。
教,只能養出我們的複製品,而引導,則給孩子更多的選擇,也給他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畫畫,我不教她怎麼畫,我也教不了,但我可以帶她去大自然觀察;可以陪她讀繪本,發現插畫與文字的奇妙關係;也可以在她畫好後一起進行開放性討論,讓她自己發現故事有哪些漏洞,怎麼編排更合理。
我沒有告訴她怎麼做,但我把她引到地方了,她自己就發現了,知道該怎麼做了。也就是所謂的「不教而教、不學而學」。
捲兒媽碎碎念
人這一生,就是不斷從得到中,找回失去的東西。
小孩子的畫中,都有跟天然共有的部分,只不過,隨著不斷長大,再加上「教育」,絕大部分人身上的這種「才能」都消失或轉移了。
我很珍視捲兒現在提筆敢畫,也願意分享、展示的勁頭,我會陪她繼續完善這本繪本,將來畫得更像樣些,拿去出版都有可能。
鼓勵捲兒畫畫,不是為了培養職業畫家,而是希望她能掌握一種抒發內在感受,傾吐內在情感的方式,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會欣賞美的人。
而我,也能從中更了解她情感、人格和心智的發展,能對她投注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所以,捲兒的畫在我看來就是這個4歲小姑娘,最具感性的心智記錄。通過她的畫,我能知道她此刻在想些什麼,過去她經歷了什麼,最近她受哪本書、哪部電影、哪個人的影響等等。
這些,等到將來,我不能時時陪在她身邊的時候,有些話她不願與我分享的時候,我也能時刻觀照她的心靈。這是一個母親的貪心,也是我心底最真實的想法。就像我媽,我現在所寫的每一篇文章,她都會第一時間去看。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通過畫,說出心中的「話」;
也希望每個父母,都能聽懂孩子的「畫」。
如此,世間又多一幸運的小孩。
·END·
更多啟蒙乾貨
我之前發過不少學前啟蒙、幼小銜接方面的,寫乾貨費老大勁了,希望能對朋友們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