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什麼都「隨便」?巧用「改宗效應」,讓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

2021-01-20 朗朗育兒課堂

正文字數:1603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你家的孩子最喜歡說什麼?提到孩子的要求,大多數家長都會想起,那個在商場撒潑打滾,不買就不回家的孩子。提出無理的要求,喜歡提無理的要求,變成許多孩子的標籤,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然而,還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對父母說的什麼都同意,問他意見也說隨便。你以為這是孩子懂事?其實錯了。

阿祥放假的時候把孩子帶了出來,第一次見這個孩子,我們都覺得可愛又乖巧,剪著一個平劉海的頭髮,兩隻眼睛大大的,相比於那些吵鬧的孩子,他太乖了。

吃飯間,大家問孩子想喝什麼飲料,他縮在爸爸媽媽身旁,搖搖頭表示自己不知道,不能決定,隨即玩起了自己的手指。看見孩子沒回答,媽媽就俯身問他,果汁可不可以呢?他也是搖搖頭,然後簡單地說著:隨便,我都可以。

身邊的朋友都在誇孩子懂事,說阿祥夫妻倆教得好,可是我卻感覺有些不對勁。

吃完飯,大家想著快過年了,要置辦置辦年貨,買點兒新衣服,路過一家兒童服裝店時,另一位朋友看中了一套嬰兒裝,想給家裡的寶寶帶回去。

期間,阿祥也問孩子,有沒有看中哪件衣服,正好天氣轉涼,可以再買點厚實的,過年可以再看過年的。

孩子連想都沒想,就說了「隨便」。這下寶媽寶爸也覺得奇怪了,幾歲大的孩子應該是什麼都想要的,可是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這樣不平常呢?

聊天的時候發現,原來阿祥曾經拒絕過孩子,讓他不要喝飲料,因為當時正感冒,飲料很可能讓嗓子重新發炎。媽媽也表示,上周孩子回家告訴自己,看見同學穿了一件好看的衣服,自己也想要,媽媽以不能攀比為由,拒絕了孩子。

可見,這是因為父母多次的拒絕,造成了孩子「隨便」、「都可以」的懂事假象。孩子總說隨便不是好事,家長要警惕,讓孩子變得有主見。

為什麼孩子做什麼事都愛說「隨便」?

A、不敢表達

有的父母讓孩子覺得害怕,因為頻繁用家長的權威嚇唬孩子,比如打罵,吼叫等。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變得喜歡隨便,因為他們根本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怕挨打。

B、覺得說了也不會被接納

像阿祥孩子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因為孩子覺得父母不會接納,而不開口,成了隨便的情況。

你以為孩子的隨便是懂事,其實不然。孩子愛說隨便正產生著許許多多負面的影響,家長要懂得轉變局面。

經常說「隨便」會有有哪些影響

A、孩子沒有主見

習慣了在父母面前隨便,孩子以後就會在親戚面前隨便,在朋友面前隨便,在陌生人面前隨便……

有的時候並不是他們自己不在乎,而是不敢不想,久而久之,便成了沒有主見的孩子。

B、容易委屈

明明自己很喜歡,卻要一副淡定的樣子拒絕;明明自己不可以,卻要大方地承認隨便,沒有關係。這樣孩子多少會委屈些,在父母面前孩子,如果在與其他人來往之中,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委屈。

愛說隨便很容易傷害孩子,這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問題,父母們必須引導孩子,做出改變。巧用「改宗效應」,幫助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

利用「共改宗效應」,幫助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

A、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共改宗效應裡,人們會更喜歡那個,因為自己解釋而與自己站在統一戰線的人。這是因為在說服的過程中,人自身會得到發展,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因此,家長們需要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說不定你真的會被他說服,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尊重孩子。

B、多問孩子怎麼辦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麼處理?你會怎麼應對呢?你有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你最希望的結果是怎樣的?如何處理最能滿意?………

大膽將事情放給孩子做,與孩子一塊兒討論這些方法,別把孩子當成什麼都不知道的人,興許,他們的想法比家長更成熟,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體現,他的自信心、主見會隨之培養。

在這裡提醒大家,孩子什麼都隨便不可取,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想要解決問題,必須做出改變。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讓人喜歡你最好的方式,就是懟他!改宗效應
    很多人都說,我要成為一個大家都喜歡的人 但問題是,別人怎麼樣才會喜歡上你? 有人說靠真心、有人說靠顏值、有人說靠口才、有人說靠努力 還有人靠自我感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那要是安不好呢?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除了作業,在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林林都是指望著父母來幫他,每次父母想要讓他獨立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林林就會特別的抗拒,說什麼都不答應。一看到孩子又哭又鬧的,他的父母也就心軟了。如今林林都上初中了,每天寫作業還得要父母陪在身邊,買什麼衣服也要父母幫著做決定。孩子為什麼會習慣性依賴家長?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不要認為孩子這樣是沒有主見,這其實是人的天性,我們很少去用心的觀察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認知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得來的。如果過度在意自己的對自己的認識,很可能會讓自己的認識比較狹隘。家長可以利用孩子這一點,更好的去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培養孩子一個好的習慣,等孩子有了足夠額判斷能力,自然會去鑑別這些的真假。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面對問題時,有充足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可以具備較高的承受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能夠接納的情緒壓力是遠不如成人的。看得出來,孩子們身上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表達,父母們與其壓制孩子的情緒化不給予其釋放的空間,不如多了解下「鐘擺效應」,也許這會為父母的引導找到新方向。二、什麼是「鐘擺效應」?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一是父母給了孩子太多的愛。什麼叫太充裕,換句話說就是太嬌生慣養,誠然,如今的家庭大多是一個或兩個孩子,可以說兩個孩子更多。所以基於此,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太多的愛,希望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生活、更好的教育。這個想法是對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種愛會讓孩子變得不正常?換句話說,他還明白前進的意義嗎?。
  • 孩子樣樣不如人?家長巧用「鏡中我效應」,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每個新生兒都是一塊空白的畫板,都有成為一幅讓人心馳神往、賞心悅目的作品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既可能被扼殺,也可以被培養出來,這就看孩子的父母是如何教育的了。但姥姥從來不會說表弟這不好那不行,一直支持表弟的想法(當然,都是正確的,偷雞摸狗肯定不行),誇獎他鼓勵他,慢慢的表弟真的成為姥姥口中的那個聰明孩子了,讓知道他以前事跡的人都驚訝不已。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可以用鏡中我效應來解讀。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讓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不妨從顏寧身上學習如何教育孩子
    前段時間震驚全國的吳謝宇弒母案,至今都令人無法相信,一個從小別人眼裡的好學生好孩子,居然做出這樣離經叛道的事情來。而在大家眼中判逆的韓寒,現在卻活得風生水起。這些好像在告訴我們「乖孩子」是一種諷刺。大家心裡會想,有沒有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擁有樂觀積極向上性格的孩子呢?答案是有,而且很多。我就從科學家顏寧身上看到不一樣。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孩子這麼小就如此沉迷網路遊戲,這令我的哥哥嫂嫂十分苦惱。有時候強制孩子不讓玩,孩子就越愛玩,經常用幫助家裡做家務的事情來換取玩遊戲的時間。相信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根本不陌生,孩子各種撒潑滾打要手機玩的手段已經讓父母見怪不怪了。可是為何很多孩子會出現"網癮"這一現象?
  • 巧用「馬蠅效應」,讓孩子越來越自律,家長少操心
    文丨箐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常聽人說,自律的人生就像是開了掛一樣。相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像開掛一樣,什麼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每天都能自覺地起床,穿衣洗漱,然後上學認真學習,回到家也不用自己在後面一直催著他做作業。不過大部分的孩子自律性都是比較差的。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警惕「焦點效應」,家長應該這樣做
    所以才有了這幾天小布對於滑梯區域的抗拒。於是小布媽媽對小布進行了一番鼓勵,但是小布還是不願意去再次做嘗試。小布媽媽感到非常的頭疼,怕將來孩子會成為一個遇見困難就退縮的人,但是卻又不知道現在該如何是好了。其實小布媽媽是沒有明白小布真正不敢去嘗試的原因,小布其實正是受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遲遲不肯再次進行嘗試。這個現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只是有時會被家長們忽略掉。
  • 孩子沒道德觀念,巧用兩種心理學主流道德理論,提升娃認知水平
    我們經常會用懵懂無知這個詞來形容孩子,因為他們年齡小,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懂,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本意去做事,不會考慮其他的後果。對此父母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孩子長大之後自然就會變好。但是當他們發現孩子殘忍的對待小動物,欺負弱小,甚至打罵老人的時候,那麼還能夠用孩子無知來替他們開脫嗎?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想把孩子教育好,教育主體和環境都很重要。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主體,自然就是父母。父母的素質和家庭環境,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不同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張大爺時候在性格、言行舉止方面都會有很大差異,所以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環境很重要。
  • 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導語:這世界上真的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嗎?據研究顯示少之又少,幾乎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懼怕的東西,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害怕就是膽小,就比如很多人對蟲子都比較恐懼,周圍人就老是要說他是個膽小鬼。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有用題海戰術的,讓孩子不斷地去做題目,最好能把考試可能會出到的題目都過一遍;還有一心多用法,讓孩子同一個時間做多件事情,通過這樣來節省更多的時間……各種各樣的辦法,有些可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不過更多的都是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為什麼?
  • 你的孩子真的會思考嗎?會思考的孩子的三個特點,你家孩子有嗎
    什麼時候最容易看出一個人沒有判斷力,沒有主見呢?當流言四起的時候,最能夠看出誰是比較有自我,具備一定的思考力。 《美麗新世界》裡有這樣一句話:「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當我們看見孩子沒有主見,做著他人的陪襯時,心裡難免會覺得失落,誰不想成為那無冕之王。思考力缺乏帶來的立場不堅定,沒有原則,家長們該注意。
  • 孩子假期內沒有時間觀念,巧用「四象限法則」,樹立正確時間觀
    3、家長太忙不能幫助孩子成長缺乏家長管理的小孩都極有主見,也容易形成兩個極端,要麼特別會規劃自己的時間,規劃將來;要麼就是徹底的放縱自己,不談未來,遇路走路,遇橋過橋。時間觀念還是從小養成的好,養好了那就對自己的以後大有益處,養不好那就相當於少了「天時」。
  • 在生活中做一個有主見的女人才是最明智的
    做一個有主見的女人才是最明智的。雖然在生活中,女人要扮演很多的角色,很不容易,但是做一個有主見的女人卻很重要,學會怎樣面對很多的東西,不人云亦云,理性對待。在職場中,作為職業女性,如果你擁有自己的主見,你就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受到忽略,也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在家裡,作為家庭婦女,如果你擁有主見,你就不會為每日的瑣碎而舉棋不定,得到丈夫和孩子的喜愛和敬佩;在朋友中,如果你擁有自己的主見,為朋友們的難題出謀劃策,收穫更多的友誼和朋友。工作者是幸福地,工作著的有自己主見的女人是最美麗的。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顯然,父母的貼標籤的消極性評價,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自信心越來越小,他們甚至會把一時遇到的困難,歸結於自己的能力有問題,最終遇到困難本能的就會想放棄。4、「焦點效應」引發孩子過於在乎外界評價,不敢大膽嘗試「焦點效應」是指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 孩子因為矮而自卑?懂「瓦拉赫效應」的父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
    孩子心思單純,很容易因為外貌的特徵而陷入自卑。如果家長不能對孩子有一定的引導,那麼幼年時的自卑會一直跟著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在發現孩子自卑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有關"瓦拉赫效應"的知識。那麼,"瓦拉赫效應"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