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安提斯德內曾說過:"思想是比任何貨色都牢固的城牆,因為它毫不會倒塌,也不會交到敵人手中去。"
儘管思維對一個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我們仍然不斷的在犯同一個錯誤,那就是不假思索的隨波逐流。
什麼時候最容易看出一個人沒有判斷力,沒有主見呢?當流言四起的時候,最能夠看出誰是比較有自我,具備一定的思考力。
相信最近的疫情是大家最為關注的一件事了,在這樣的特殊時期裡,依舊有非常多的謠言出現,霍亂人心。
影響最大也是最明顯的就是「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病毒」。
該消息來源於中國科學院,其在1月31日晚發布了一則消息,消息的內容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經過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包含的隱藏信息和疑問都很多的情況下,所有的電商平臺下架了雙雙黃連口服液。
因為缺貨,他們沒有辦法繼續出售,就在那麼短短十幾個小時的時間裡,未經證實的雙黃連口服液成為了搶手貨。
事後也有很多人士和組織出面聲明,來解釋這樣一句話存在的意義。可是儘管如此,「手速極快」的網民還是用行動力取代了思考力,先搶一波再說。
羅素說:「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為什麼9年的義務教育和7年的高等教育,仍舊沒有辦法教會我們辨別真假是非?
一、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毫無原則的改變自己的立場?
《美麗新世界》裡有這樣一句話:「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當我們看見孩子沒有主見,做著他人的陪襯時,心裡難免會覺得失落,誰不想成為那無冕之王。思考力缺乏帶來的立場不堅定,沒有原則,家長們該注意。
認知失調,缺乏判斷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孩子們沒有立場的重要原因。
認知失調理論,意指個體在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從而引發起自己不舒服的感覺,進而被左右,失去判斷力.
如果你的思想被一條微博而改變了,那說明你沒有思想。因為一個謠言就跟著走,偏聽偏信的人,恰恰走去了這個誤區。
二、會思考的孩子有哪些特點
1、獨立思考
什麼是獨立思考?首先我們要根據事實、現實作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偏聽一面之詞,別人說什麼,自己就認同什麼,並且不斷的傳播,這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們對自己產生的要求。
2、批判性思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凡事都有兩面,任何的事情都不只是我們看到的這樣。
所謂成長就是要更新舊的自己,小的時候孩子聽父母的,長大後,他一定需要培養聽自己的能力。
記得教會孩子不要讓自己的觀念變脆弱,不要讓自己的立場變廉價,學會批判性思考,做自己的思想主人。
3、邏輯思考
邏輯思考是在告訴家長們,當一件事情發生,一個消息傳出的時候,我們不僅要用判斷力去衡量,還需要用智力去評斷。
就像在雙黃連口服液事件中一樣,「抑制」指的是已經患病需要用此治療,而不是「預防」,普通人買了回去實際上一無所用,而且還冒著感染的風險,得不償失。
法國帕斯卡說過:「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可是,人為什麼要思考呢?人不思考不行嗎?
直到後來長大了,我們才懂得,思考是人的特權,思考讓人類能更好的改造生活,從而活得更好更舒服。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會思考。
法國帕斯卡還說過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我們缺少靈魂,因此我們只聽命於耳朵。」
是啊,不會思考的人,往往道聽途說,把別人的隻言片語當做真理供奉。
處於信息化世界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聽風就是雨,看熱鬧不嫌事大,總是跟著別人走,卻缺少了最為核心的—思考。
三、網際網路條件下,家長如何教會孩子思考?
1、 不被環境表象所迷惑
在《歡樂頌》中,職場小白、乖乖女關雎爾在入職不久後就遇到了人生大難題,同事們因為聽到了一些風聲,便打算聯名舉報自己的上司,剛開始的時候關雎爾還有些動搖,覺得拒絕了同事不好。
可是後來她經過仔細的分析和思考決定,她不淌這趟渾水。事實證明,關雎爾的做法是正確的。
「讀書無用論」一直都在被討論,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其實是有心之人的說辭,只要稍微多想一點,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其中的邏輯錯誤。
可是在大環境下,大家都這麼說,我們很難不往壞的一面想,所以網際網路之下,家長們要引導孩子不被環境表象迷惑,學會邏輯思考。
2、 善於質疑,培養辯證的思維
被老師批評多了的孩子,還敢發問嗎?孩子敢不敢我們不知道,但是在其成長的過程裡,我們一定要教會孩子敢於質疑,培養辯證的思維方式。
布魯諾,這位為真理而吶喊的自然科學家,在教會至上、真主萬歲的環境裡,不顧教會的禁令,大膽揭露宗教的愚昧。
他把當時先進的自然科學和哲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義自然哲學宇宙觀,與此同時,他還堅持補充並發展了哥白尼學說。
辯證的思維讓我們敢於質疑,用「另一隻眼睛」看世界。
3、 做好思想引導,正視輿論的存在
在網際網路環境下,信息量之巨大讓我們無法想像。以前的通訊是「吼」,再往前,我們只是用書信來交往,紙短情長,車馬郵件讓人在期待中生活。
而現在,隨便一則消息就可以經過幾千萬次的傳播和閱讀,讓人細思極恐。
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對信息進行分類,不是信的人多,這就是真的,也不是消息的量多就代表它的真實性比較大,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輿論,我們應該看到這一點。
對此,家長做好思想引導,才能讓孩子不被信息洪流所裹挾。
最後以一句亞里斯多德的作為文章的收尾:「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讓孩子做「會思考的蘆葦」,避免盲從,在思考中成長,在成長中不斷思考,才是我們身為父母該交給孩子的能力。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