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這麼做是為你好」從家長嘴裡說出口之後,你會聯想到什麼場景?
有一種愛令人痛心,叫做「指責」;有一種愛令人疲憊,叫做「監視」;有一種愛令人抓狂,叫做「幹預」;有一種愛令人麻木,叫做「強迫」。當家長對孩子說這句話的話時候,回想一下你兒時的場景是否能跳出這「四項基本原則」?
家長的心永遠是好的,但凡精神沒有嚴重問題的家長都會希望孩子好。但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我見過很多家長都列了一大串關於孩子教育的方針,有的甚至還刻了竹簡掛在牆上,但生活不是劇本,現實生活中除了騙子沒人會始終按劇本出牌。
幾乎每個月都能跳出一條學生自殺的消息上熱搜,這些自殺學生中多數來自名牌學校或重點,自殺的原因稀奇古怪。有人因為厭世,有人因為厭學,甚至還有因為減肥失敗,還有因為掛科的。
沒有被報導的我相信才是「多數群體」。每次這類報導一出來,下面評論區必定要炸鍋,有人表示憐憫,有人則冷嘲熱諷,還有人會質疑家長和學校。拋去他們的學霸、名牌大學、重點學校光環,一個鮮活的生命毅然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一生,他們的父母一定很痛心。但痛心之餘,這些父母有沒有想過自己才是真正的推手呢?
前不久我寫過一篇關於兩屆學霸對比的文章,第一屆學霸除了每天八小時水面之外都被各種學習計劃填滿,就連周末也要從早到晚上補習班與興趣班,孩子的性格已經早早出現了問題,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不能承受任何別人會的自己不會,同時也總是以自己會的別人不會而產生優越感。
而本屆學霸每天的時間很充實,回家以後多數時間被允許自由安排,作業只用別人1/2甚至1/3的時間,這個孩子在學校很有人緣,老師、同學都很喜歡他。假期和周末都由自己來定計劃,父母幫助執行。
我們可以看出兩屆學霸父母對於孩子態度的對比,如果前一屆學霸將來有一天會因為厭學與受到挫折而輕生,你會覺得意外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就算有一天她離去大家也會為她不用再忍受煎熬而感到欣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本文末端詳見那篇的原文。
雖然只是幾個個例,但是我覺得足夠具有代表性。那些自殺學生的家長不愛他們嗎?我相信家長其實很愛他們,可惜的是他們的孩子並不知道而已。
並不是每一種愛都能以美好的方式與路徑傳達。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一部由馮遠徵和梅婷主演的老電視劇叫《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女主總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原因是什麼?看過的人都知道是因為愛。因為愛而給生命最重要的人帶來傷痛,這種的悲劇始終都在現實中不斷上演。
當家長的「指責」、「監視」、「幹預」、「強迫」成為愛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無條件被迫接受這樣的愛,會不會太殘忍了一些?
這是一種殘忍的愛,因為家長對孩子這樣的愛會逐漸讓孩子淡忘緊跟著是排斥。這樣的愛孩子內心的訴求是「我寧可不要」。
如今有了網絡也有了大數據,根據調查結果表明,中國有80%的家庭在教育環節上普遍存在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立衝突問題。面對越來越叛逆的孩子真的要讓「時代」承攬全部罪責嗎?為何還有不到20%的家庭能免於時代的侵害呢?
不要以為你很了解你的孩子,因為現在的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而是採用一種「我認為……」的態度接下來把自己想要的逼迫孩子去執行。回想一下那些愛給孩子報課、報興趣班的家長,你真的以為孩子那麼熱衷去當第一,那麼熱衷讓繁重的學業壓垮自己,那麼熱衷一次次犧牲掉本該釋放天性的周末和假期嗎?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請先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們的。愛並不難,去滿足所愛人的訴求就可以。總是愛跟家長要玩具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遊戲陪伴太少,一味玩手機或沉迷遊戲的孩子一定對自己的父母很失望。
教育是一條線索,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這條線索找尋答案。
父親教育孩子那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這都拎不清還指望事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