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包辦代替真的是愛嗎?也許只是「感覺剝奪」

2020-11-23 騰訊網

「寶貝,過來,你的鞋帶鬆了,媽媽幫你系一下鞋帶。」

孩子很麻木地站在媽媽面前,任她幫自己繫鞋帶。

「寶寶乖,媽媽喂!」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動手吃飯,卻還堅持喂。

……

生活中,很多父母寵愛孩子,什麼事都包辦代辦,書包幫孩子背、鞋帶幫孩子系、怕摔倒不讓孩子跑、怕燙到不讓孩子手摸,各種限制、各種包辦代替……

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理直氣壯地說:「這都是因為愛啊!」

是啊,你說這是愛,看似是為孩子好,保護他,怕他受到傷害,結果卻把孩子與外界隔離了,嚴重剝奪了他們的感覺。

說起感覺,其實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時刻都在身體力行的體會著,我們用鼻子聞氣味、用耳朵聽聲音、用嘴巴吃食物、用手摸物品,這些分別會對應各種感覺,聞氣味是嗅覺、聽聲音是聽覺、吃食物有味覺、摸物品有觸覺……

百度百科對感覺的定義是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感覺是最初級的認知過程,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例如,當我們手上拿著一個蘋果時,我們可以通過視覺看到它的顏色是紅彤彤,通過嗅覺可以聞到它的清香氣味,通過觸覺可以感受到它的形狀,還可以通過味覺體驗到它的酸甜味道……這些都是感覺。這些都是來自於外界的刺激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產生的。

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是通過從認識事物的一些簡單屬性開始的,頭腦接受這些信息,認識了這些屬性,就形成了感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它是最簡單的認識形式。

但是,如果人沒有了感覺會怎麼樣呢?大家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感覺剝奪實驗

在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心理學家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和斯科特(Scott),1954年他們在大學實驗室做了一次「感覺剝奪實驗」,讓被試驗者躺在實驗室裡,他們戴上護目鏡,只能聽到單調的空調聲音,手臂上也被套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也被固定住了……總之,所有來自於外界的刺激都被「剝奪」了。

剛開始的時候,被試驗者還能安靜地躺著,覺得無非就是睡一覺罷了。可是沒過多久,糟糕的狀況就出現了:他們感覺到煩惱、恐慌、失眠、不舒服,甚至產生了幻覺。

這些被試者都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當時大學生打工一般每小時可以掙50美分),20美元一天在當年還是很有誘惑力的,但是他們依然沒有辦法堅持3天以上。並且,這些被試驗者在實驗室待了三四天以後,都出現了錯覺幻覺、注意力不集中、緊張焦慮等問題,實驗結束後過了好多天才恢復正常。

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來自外界的刺激對維持人的正常生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愛孩子,就把感覺還給孩子,讓他們在不斷嘗試中成長。帶著你的愛,帶著你的眼,站在一旁觀看,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這才是最好的愛。

相關焦點

  • 「盡職盡責」與「包辦代替」的區別,關鍵在這一點
    我們都知道「包辦代替」會限制孩子很多能力的發展,可是你能分清到底什麼「包辦代替」,什麼是「盡職盡責」嗎?下面來看幾個例子:案例一:學生A,上課從不聽講,作業也不完成,在學校裡只是玩耍打鬧。回到家裡,老人和媽媽沒辦法,只好自己教識字、教數學。
  • 「感覺剝奪」實驗:我可以「摸」你嗎?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觸覺。
  • 感覺剝奪可以使人感到放鬆嗎?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試試運動健身。這種方式也一度很受人歡迎,甚至被寫進了醫學書籍裡。你還可以找人傾訴,這種做法近半個世紀以來變得越來越流行。或者……你還可以讓自己漂浮在一個黑暗的水箱中,讓絕對的安靜將你淹沒。感覺剝奪水箱是什麼?
  • 老嶽講感統:對孩子進行「感覺剝奪」的行為,你有嗎?
    感覺,是大腦發育的「營養」,在大腦發育的黃金期(0-6歲),只要有豐富的感覺刺激,就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神經網絡的瘋狂連結。反之,如果父母對孩子施行【感覺剝奪】的教養方式,令孩子需要的感覺刺激過度匱乏,就容易造成他大腦的「營養不良」,引發一系列感統失調問題。那麼,什麼是【感覺剝奪】?你有對孩子進行「感覺剝奪」嗎?
  • 備受爭議的極端「感覺剝奪實驗」是什麼?
    >你體驗過沒有感覺得世界嗎?在進行感覺剝奪後,被試者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維活動似乎是「跳來跳去」的;2. 對於處理稍複雜的問題,例如需要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創造測驗、單詞聯想測驗,接受過感覺剝奪的被試者不如未接受感覺剝奪的人成績好;3. 超過一般的被試者說自己出現了幻覺,其中大多數是視幻覺,也有小部分聽幻覺或觸幻覺。
  • 這些實驗,你怎麼看——感覺剝奪實驗
    「這些實驗,你怎麼看」第四期來啦~在往期中,大家都踴躍發言發表了自己對這些實驗的獨特看法希望本期的感覺剝奪實驗大家也要積極參與互動哦~195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克斯頓(W.H.Bexton)、赫倫(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
  • 睡眠剝奪實驗——最愛你的是你的夢
    所以經常感覺一覺醒來做了幾個夢,或是在夢裡出現了幾個毫不關聯的場景。而且每次在快速眼動期這個階段被叫醒,一直未完成快速眼動期的話,這個人會感覺十分疲憊,會產生像未睡的感覺,時間持續的話,會發生像睡眠剝奪實驗相應出現的現象。那麼夢其實是睡眠的關鍵。
  • 媽媽,你知道嗎?你剝奪了我幸福的能力
    「如果醫生能保證現在引產,你是安全的,你可以作為首選。因為你作為一個單親媽媽本來就有3個孩子,經濟或者能力都不太允許你的這個孩子來到世界上,你沒有更好的能力照顧到他,對他很不公平。而且現在孩子的父親也的確是個沒有擔當和責任感的人,所以很有可能真的不管。你們之間的恩怨矛盾,最後會把這些不被祝福的情感和情緒轉嫁到這個無辜的小生命身上,他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有時候放手,並非意味著不愛,是為了還他自由
    僅是站在遙遠的國度,許下深深地祝福一直喜歡《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的老歌,阿木用他沙啞的音色唱著: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為愛結束天長地久,我的離去若讓你擁有所有,讓真愛帶我走說分手……這一段令聽者撕心裂肺的副歌,每每回味,心中總會湧出不能自己的顫抖和感動,但凡天下的事,一般都能說得清。唯獨愛,無法解釋。有些愛,只是自己明了。
  • "睡眠剝奪"真的會殺死一個人嗎?
    儘管已經喝了咖啡或能量飲料,吃了零食,一次次地試圖讓自己集中注意力,但是你的身體已經極度渴望睡眠了。眼皮下沉的力量一直在挑戰著極限,身體疼痛,你開始思念柔軟的床和枕頭。再思考一個公式的想法幾乎使你流下眼淚,也許你並不會死,但是你一定會想:這還不如去死!
  • 【感覺剝奪實驗】沒有感覺是什麼感覺?
    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嚴重的感覺剝奪不僅會對心裡造成傷害,也會影響生理機能。假設你身處一個沒有光、沒有聲音的環境也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你會有什麼感覺?對實驗結果的研究發現,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有機體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 【教學助手】感覺剝奪實驗Experiment of Sensory Deprivation概述
    假如你被邀請參加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裡,你將待在一個只有一張舒適的床的小房間裡,除了躺在床上休息或睡覺,你什麼也不用做;只有在吃飯或上廁所時,才可以離開房間。而且,你還要戴上眼罩和手套,除了空調聲,什麼也聽不見。你會享受這樣的狀態麼?你可以待在這樣的房間裡多久?在實驗中,會發生什麼?蠻有趣?這個實驗叫做感覺剝奪實驗。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 講真的,一個男人給不了你這些感覺,就沒有那麼愛你
    都說,當你選擇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相處,你就會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儘管這個世上很多事情都可以選擇去將就,但唯獨感情不可以。 其實看清一個人對你的感情,真的不能只把目光放在表面上,而是要去深入了解,清楚他對你的這一份愛,因此,如果一個男人給不了你這些感覺,說明就沒有那麼愛你。
  • 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    在1959年,Smith和Lewty也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他們將參與實驗的志願者護士們限制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裡,以觀察他們可以堅持多久。相應的激勵是與他們堅持的天數等同的帶薪休假的報酬。實驗還提供一張舒適的床,而被試也可以在房間裡隨意走動。所有堅持了十多個小時的志願者護士都報告說產生了無序思維,而且2/3的人還產生了恐慌和恐懼。
  • 這樣的男人,只是表面上喜歡你,並不是真的愛你!
    喜歡不同於愛,也許你總是習慣把喜歡視為愛。所以當對方達不到你的期望時,你感到失望。這是因為你混淆了這兩個詞的概念,就像是對某人的一個淡淡的好感,或者有麼有這個人都能夠讓自己過上美好的生活。你誤解了他對你表面上的喜歡是愛,從他那裡得到的信息,他總是說他愛你,所以你會認為他真的愛你。事實上,這只是他欺騙你的手段,最後你真的相信了。他騙你說沒有你他的生活就不能繼續下去,那麼,當你最需要他時,他為什麼表現出一種與他毫無關係的態度呢?愛從來不是說出來的,即使是偽裝,他也有被揭穿的時候,他只是表面上喜歡你。
  • 感覺剝奪實驗|刺激的重要性
    對人來說, 感覺剝奪是暫時讓被試的某些(或全部) 感覺能力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 把人放在一個沒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環境中進行研究, 從而探索其生理心理變化的方法。感覺剝奪實驗研究有不同的類型。從內容上看, 有視覺、聽覺、膚覺剝奪; 從方法上看,有簡單的部分感覺剝奪, 也有嚴格意義上的感覺剝奪; 從對象上看,有動物的和人類的感覺剝奪之分。
  • 二十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開始階段, 許多被試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然而, 兩三天後, 他們便決意要逃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科學家們測試了被試堅持時間的長短、身體及心理的各項指標,實驗結果表明,持續的感覺剝奪使被試表現出病理心理狀況:大腦皮層喚醒能力的降低,酮類固醇激素水平顯著上升,情緒、認知和行為等方面的紊亂。
  • 「不騙人,我真的得了密集恐懼症」 噁心的感覺也許在保護你
    它究竟是數據化世界的產物,還是說網絡世界只是幫助了它的傳播?以及,為什麼人們單單對孔洞產生如此大的恐懼?噁心的感覺也許在保護你回想一下你上次被噁心到是什麼情況,是那種要立刻洗手,放空大腦的那種噁心。科學家認為,人類演化出噁心感,是為了避免一些病原體。
  • 他只是表面上對你好,喜歡你但不愛你
    也許他是喜歡你的,對你有好感,但你卻以為他想和你共度一生。所以當你表明心意時,他就會選擇逃避和裝作不明白,而你卻搞不懂是為了什麼。其實,異性朋友之間最容易出現曖昧的狀態,女人非常感性,雖然外表看起來堅強,但只要有男人對她表示關心和喜愛,就會慢慢的依賴他,愛上陪伴自己的人。
  • 坐飛機選擇商務艙,真的只是「有錢任性」嗎?
    如果是國內航班倒是沒什麼,因為都是一兩個小時的的事情,但長途航班這麼待上大半天,這種感覺也真夠酸爽的。如果你是國外的留學生,或者曾經在國外留過學,我相信你一定深有同感。 從經濟學看「區別對待」的意義 「有錢就是任性」,看到這裡你也許會這麼認為吧?誠然,優質的服務是需要花費成本,才可以得到的。我也曾經幸運地體驗過一把「有錢任性」的滋味,如果是那些經常搭乘商務艙旅遊的生意人來說,真的不算什麼,但對於當年我這個留學生而言,真的是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