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過來,你的鞋帶鬆了,媽媽幫你系一下鞋帶。」
孩子很麻木地站在媽媽面前,任她幫自己繫鞋帶。
「寶寶乖,媽媽喂!」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動手吃飯,卻還堅持喂。
……
生活中,很多父母寵愛孩子,什麼事都包辦代辦,書包幫孩子背、鞋帶幫孩子系、怕摔倒不讓孩子跑、怕燙到不讓孩子手摸,各種限制、各種包辦代替……
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理直氣壯地說:「這都是因為愛啊!」
是啊,你說這是愛,看似是為孩子好,保護他,怕他受到傷害,結果卻把孩子與外界隔離了,嚴重剝奪了他們的感覺。
說起感覺,其實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時刻都在身體力行的體會著,我們用鼻子聞氣味、用耳朵聽聲音、用嘴巴吃食物、用手摸物品,這些分別會對應各種感覺,聞氣味是嗅覺、聽聲音是聽覺、吃食物有味覺、摸物品有觸覺……
百度百科對感覺的定義是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感覺是最初級的認知過程,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例如,當我們手上拿著一個蘋果時,我們可以通過視覺看到它的顏色是紅彤彤,通過嗅覺可以聞到它的清香氣味,通過觸覺可以感受到它的形狀,還可以通過味覺體驗到它的酸甜味道……這些都是感覺。這些都是來自於外界的刺激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產生的。
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是通過從認識事物的一些簡單屬性開始的,頭腦接受這些信息,認識了這些屬性,就形成了感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它是最簡單的認識形式。
但是,如果人沒有了感覺會怎麼樣呢?大家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感覺剝奪實驗
在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心理學家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和斯科特(Scott),1954年他們在大學實驗室做了一次「感覺剝奪實驗」,讓被試驗者躺在實驗室裡,他們戴上護目鏡,只能聽到單調的空調聲音,手臂上也被套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也被固定住了……總之,所有來自於外界的刺激都被「剝奪」了。
剛開始的時候,被試驗者還能安靜地躺著,覺得無非就是睡一覺罷了。可是沒過多久,糟糕的狀況就出現了:他們感覺到煩惱、恐慌、失眠、不舒服,甚至產生了幻覺。
這些被試者都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當時大學生打工一般每小時可以掙50美分),20美元一天在當年還是很有誘惑力的,但是他們依然沒有辦法堅持3天以上。並且,這些被試驗者在實驗室待了三四天以後,都出現了錯覺幻覺、注意力不集中、緊張焦慮等問題,實驗結束後過了好多天才恢復正常。
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來自外界的刺激對維持人的正常生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愛孩子,就把感覺還給孩子,讓他們在不斷嘗試中成長。帶著你的愛,帶著你的眼,站在一旁觀看,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這才是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