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剝奪實驗(sensory deprivation experiment) 就是奪去有機體的感覺能力而進行研究的方法。對人來說, 感覺剝奪是暫時讓被試的某些(或全部) 感覺能力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 把人放在一個沒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環境中進行研究, 從而探索其生理心理變化的方法。
感覺剝奪實驗研究有不同的類型。從內容上看, 有視覺、聽覺、膚覺剝奪; 從方法上看,有簡單的部分感覺剝奪, 也有嚴格意義上的感覺剝奪; 從對象上看,有動物的和人類的感覺剝奪之分。在感覺剝奪的實驗設計上, 一般有三種, 即在床上的、面具式的以及懸掛在水中的大槽裡的感覺剝奪。無論哪種類型, 其剝奪感覺的途徑都是多種多樣的。以動物的視覺剝奪為例, 通過縫合眼瞼、使用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障目鏡、或在黑暗中養育等都可以減少或完全剝奪其視覺。
感覺剝奪能夠對被試的心理和行為發生重要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涉及了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過程, 也觸及了諸如態度、遵從、動機與需要等個性心理特徵。
①感覺剝奪造成注意力渙散, 不能聚精會神地從事某種活動;
②感覺剝奪造成思維的混亂, 不能明晰地思考問題;
③感覺剝奪造成知覺能力的損傷, 不能正常地進行感知活動和分析;
④感覺剝奪造成想像能力的畸變, 有些被試甚至出現幻覺現象;
⑤感覺剝奪造成被試心理上的焦慮不安, 使被試產生痛苦和想逃脫的願望。
感覺剝奪實驗告訴我們: 人的神經系統似乎特別適宜於從人們不斷遭遇的極廣泛的刺激中挑選信息。為了維持某種程度的機能覺醒以使神經機能能以正常狀態運行,一定水平的感覺輸入看來是必不可少的。倘若不能使多樣化維持一個關鍵的水準, 就會出現不適應, 最終會導致有機體心理上的紊亂。這即是說,不斷向我們感官襲來的刺激, 諸如光、形、色、聲、味、嗅、觸等刺激, 並沒有將我們埋葬, 反而有助於正常的機能的發展。
其一, 感覺剝奪實驗說明,感覺雖然是一種低級的簡單的心理活動,但它對人來說意義重大。剝奪感覺,就勢必會影響知覺、記憶、思維等較高級的和複雜的心理現象。沒有刺激,沒有感覺,人不僅不會產生新的認識,而且連正常的心理機能都得不到維持。
其二, 感覺剝奪實驗表明,認識環境是一種比物質享受更迫切更強烈的需要。根據馬斯洛觀點,人的需要有五種層次。他認為, 即使前四種需要都得到了滿足,個體也還能製造緊張,產生要求發揮自己全部潛能的需要。處於感覺剝奪情境的被試,雖然生理的需要、物質的享受得到了滿足, 但是, 更高一級的認識上的需要卻受到了抑制。因而, 滿足其認識客觀需要的動機便促使他們不得不製造緊張狀態, 引起心理上的混亂, 以求得解脫, 重新回到包涵有豐富刺激的客觀環境中來,以利於自我潛能的充分發揮和其他高級需要的追求。而認識環境是一種較高級的需要。
其三, 感覺剝奪實驗還從一個側面說明, 如果離開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那麼,作為人類的正常的心理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感覺剝奪的實驗中,由於被試者離開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環境和條件,他們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變化。這些變化與正常狀態下人的心理狀態是有差異的。人作為一個社會化的產物, 離不開賴以生存的人類社會環境。
來源|網絡
審核|丁一萍
排版|郭青青
資料查找|劉春月 郭青青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