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為啥沒得病也鬱悶——感覺剝奪實驗

2020-11-23 騰訊網

在疫情期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不敢出門,減少了購物、人際交往和各種社會活動,而感到生活非常沉悶乏味。而當非典一結束,就鬆了一口氣,因為可以從事各種活動了,生活又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心情也變得開朗了。

疫情時期所感到的鬱悶,就是心理上的「感覺剝奪」造成的。

感覺剝奪現象

為了了解人們在感覺缺失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變化,美國心理學家黑伯等人首創了一種「感覺剝奪」實驗。

他們把被試驗者領到一個小房間裡,按照事先的約定,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厚厚的棉手套,塞上耳塞,也就是使他們幾乎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到外界的東西。然後要求他們儘可能長時間地躺在床上,只有吃飯、上廁所才能起來。

被試者在被隔離12、24、48小時後,被要求做簡單的算術、字謎遊戲和組詞等測試。結果,隔離時間越長,測試的成績就越差。有的被試者很難集中注意力,容易激動,並且對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思維遲鈍,甚至出現錯覺和幻覺。儀器顯示,他們的腦電波比隔離前明顯減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感覺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活動,卻十分重要,它向大腦提供內外環境的信息。人們正是通過感覺,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種屬性,從而保證機體和環境的平衡。可以說,感覺是認識的開端,知識的源泉。

而且人們離不開感覺。如果不能持續地從外界獲得刺激,人的身心就會變得不正常。

「感覺剝奪」對我們如何產生影響

感覺剝奪的情況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

比如,雷達監測員和長途司機因為工作枯燥,長時間沒有變化,就容易處於輕微的感覺剝奪狀態,這可能導致他們看見實際並不存在的東西而引發事故。有時,高層住宅裡的人在毫無聲響的房間裡獨處,會突然感到強烈的不安,也是感覺剝奪造成的。還比如,在南極考察的隊員,如果長時間只看雪地的白色,不看其他顏色,就容易得雪盲症,這也是感覺剝奪造成的生理失調。

根據感覺剝奪原理,如果我們活在缺乏感覺的世界裡,身心就在一定程度上變得不正常。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有各種各樣感覺的生活。如果切斷一個人同外界的聯繫,切斷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對人來說就無異於坐「精神班房」。

我們大概都聽過崔健的《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那首歌:

……

快讓我哭快讓我笑

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

……

這首歌充分表達了對感覺的渴望,對豐富多彩的生活的渴求。

我們所處的世界豐富多彩,每個人的正常生活和自我發展,都離不開與外界的接觸。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是智力、情緒等心理因素髮展的必要條件。成語「閉目塞聽」就是用來形容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的狀況。

孩子和老人特別關注

毛澤東在他的哲學著作《實踐論》中曾寫道:「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發展,必然需要建立在儘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觸的基礎上,需要接受各種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各種感覺。因為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髮展的必要條件,而封閉的環境只會限制人的智力和個性的發展。

外界的各種感覺和刺激對於孩子的成長尤其重要。很多家長對孩子過於關心,生怕孩子發生各種意外和疾病,怕孩子吃苦,就把孩子放在比較好的環境中,像對待溫室中的花朵一樣。但是他們沒有想到,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長,要麼引起了孩子心理的不健全,要麼使孩子眼界狹小、心胸狹隘。

科學家還發現,生活中豐富的刺激對老年人的健康長壽也同樣重要。老年人如果長期住在缺乏刺激的安靜的地方,他們的身體就會迅速衰弱,而且也不再喜歡動腦筋了。這種看法已在美國得到了印證:過去美國曾建了一座只有老年人居住的理想之鄉,可是10年後,住在那裡的老年人幾乎都變成痴呆了。

相關焦點

  • 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實驗背景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
  • 感覺剝奪實驗|刺激的重要性
    對人來說, 感覺剝奪是暫時讓被試的某些(或全部) 感覺能力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 把人放在一個沒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環境中進行研究, 從而探索其生理心理變化的方法。感覺剝奪實驗研究有不同的類型。從內容上看, 有視覺、聽覺、膚覺剝奪; 從方法上看,有簡單的部分感覺剝奪, 也有嚴格意義上的感覺剝奪; 從對象上看,有動物的和人類的感覺剝奪之分。
  • 【感覺剝奪實驗】沒有感覺是什麼感覺?
    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嚴重的感覺剝奪不僅會對心裡造成傷害,也會影響生理機能。假設你身處一個沒有光、沒有聲音的環境也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你會有什麼感覺?對實驗結果的研究發現,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有機體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 這些實驗,你怎麼看——感覺剝奪實驗
    「這些實驗,你怎麼看」第四期來啦~在往期中,大家都踴躍發言發表了自己對這些實驗的獨特看法希望本期的感覺剝奪實驗大家也要積極參與互動哦~195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克斯頓(W.H.Bexton)、赫倫(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
  • 備受爭議的極端「感覺剝奪實驗」是什麼?
    有視覺,沒有聽覺,沒有嗅覺,沒有觸覺……有史以來第一個以人為被試者的感覺剝奪實驗是由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斯科特(Scott)於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的實驗室中進行的。被試對象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他們被要求每天24小時躺床上,時間儘可能長(有吃飯與上廁所的時間)。
  • 【教學助手】感覺剝奪實驗Experiment of Sensory Deprivation概述
    假如你被邀請參加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裡,你將待在一個只有一張舒適的床的小房間裡,除了躺在床上休息或睡覺,你什麼也不用做;只有在吃飯或上廁所時,才可以離開房間。而且,你還要戴上眼罩和手套,除了空調聲,什麼也聽不見。你會享受這樣的狀態麼?你可以待在這樣的房間裡多久?在實驗中,會發生什麼?蠻有趣?這個實驗叫做感覺剝奪實驗。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 二十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實驗好象是非常愉快的。具體地說, 就是在沒有圖形視覺(被試須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 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 和聽覺( 實驗在一個隔音室裡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開始階段, 許多被試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然而, 兩三天後, 他們便決意要逃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
  • 心理學上感覺剝奪試驗
    感覺是意識和心理活動的重要依據,人們理解周圍的事物的過程,首先是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開始的。那麼一旦人失去感覺後,他會變得如何?
  • 「感覺剝奪」實驗:我可以「摸」你嗎?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觸覺。
  • 被關小黑屋48小時,剝奪所有感覺是種怎樣的體驗?
    唐納德·赫布的感覺剝奪實驗上世紀50年代,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首先嘗試了感覺剝奪實驗。這一奇異現象的發現,使感覺剝奪實驗成了50~60年代的研究熱點。1961年,科學家約翰·佐拜克發現,如果讓幽禁的受試者想像自己熟悉的場景和面孔,他們眼前也會出現逼真的景象,甚至覺得比現實中的更鮮活。這種現象在實驗第二天或第三天更容易發生,並且隨幽禁時間的延長愈發突顯。
  • 被關小黑屋48小時,剝奪所有感覺是種怎樣的體驗?
    科學家一直很好奇失去感官刺激會對人造成怎樣的影響,於是設計了一系列感官剝奪實驗(sensory deprivation),即在一定時間內限制受試者五感中的一種或幾種,觀察受試者的表現。唐納德·赫布的感覺剝奪實驗上世紀50年代,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首先嘗試了感覺剝奪實驗。
  • 「這個髒,不能碰」,一個殘忍實驗,教父母警惕「感覺剝奪」陷阱
    但是,這些不同的「感覺」,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父母過於約束孩子的行為,則很有可能掉進「感覺剝奪」的陷阱裡。什麼是「感覺剝奪」?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感覺剝奪」實驗。1954年,心理學家貝克斯頓和斯科特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找了幾個學生來進行一項看起來非常新奇的實驗。他們給學生戴上特製的半透明塑料眼鏡,手臂套上用紙板做成的「鎧甲」,送到隔音的空間裡。學生們躺在舒適的床鋪上,所能感覺到的只有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嗡嗡聲。
  • 也許只是「感覺剝奪」
    是啊,你說這是愛,看似是為孩子好,保護他,怕他受到傷害,結果卻把孩子與外界隔離了,嚴重剝奪了他們的感覺。 感覺剝奪實驗 在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心理學家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和斯科特(Scott),1954年他們在大學實驗室做了一次「感覺剝奪實驗」,讓被試驗者躺在實驗室裡,他們戴上護目鏡,只能聽到單調的空調聲音,手臂上也被套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也被固定住了……總之,所有來自於外界的刺激都被
  • 蘇聯睡眠剝奪實驗?其實,剝奪睡眠的恰是我們自己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實驗。今天,我們重點聊聊「睡眠剝奪實驗」。有人說了,冷戰時期,蘇聯不是搞了一次「睡眠剝奪實驗」嗎?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網上流傳很廣,主要內容如下:據說,二戰時期,蘇聯研製了一種稱作尼古拉耶夫(Nikolaev Gas)的氣體。
  • 蘇聯睡眠剝奪實驗?剝奪一個人的睡眠有多可怕?
    今天,我們重點聊聊「睡眠剝奪實驗」。  有人說了,冷戰時期,蘇聯不是搞了一次「睡眠剝奪實驗」嗎?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網上流傳很廣,主要內容如下:  為了驗證其效果,蘇聯科學家便搞了這麼一次「睡眠剝奪實驗」。  他們先從監獄找來5個人,讓他們關在一間密室。密室裡面吃喝拉撒的地方都有,唯獨沒有睡覺的床。  密室並非完全密封,有通風系統可以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科學家在通風系統裡加入尼古拉耶夫氣體,5個人渾然不覺中就吸入了。
  • 老嶽講感統:對孩子進行「感覺剝奪」的行為,你有嗎?
    感覺,是大腦發育的「營養」,在大腦發育的黃金期(0-6歲),只要有豐富的感覺刺激,就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神經網絡的瘋狂連結。反之,如果父母對孩子施行【感覺剝奪】的教養方式,令孩子需要的感覺刺激過度匱乏,就容易造成他大腦的「營養不良」,引發一系列感統失調問題。那麼,什麼是【感覺剝奪】?你有對孩子進行「感覺剝奪」嗎?
  • 感覺剝奪可以使人感到放鬆嗎?
    感覺剝奪水箱是什麼?感覺剝奪水箱有點像一個溫暖、舒適、滋潤的子宮,只不過是人造的。溫暖的水可以讓人回憶起自己出生前包裹著自己的溫暖羊水。感覺剝奪水箱必須將一切聲音和光線阻隔在外,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大多數感官信息都是以這兩種方式輸入的。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將感覺剝奪的時間延長至幾天、甚至幾周,那就會變成一種折磨。感覺剝奪其實是一種懲罰犯人的手段,很容易令犯人屈服。
  • 河南: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實驗動物安全管理
    科技日記者喬地河南省科技廳2月18日就疫情防控期間實驗動物安全管理工作下發通知,提出優先保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所需實驗動物供應;實驗動物使用單位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優勢,主動作為,為疫情防控檢測診斷技術、藥物疫苗研發提供支撐。
  • 睡眠剝奪實驗——最愛你的是你的夢
    所以經常感覺一覺醒來做了幾個夢,或是在夢裡出現了幾個毫不關聯的場景。而且每次在快速眼動期這個階段被叫醒,一直未完成快速眼動期的話,這個人會感覺十分疲憊,會產生像未睡的感覺,時間持續的話,會發生像睡眠剝奪實驗相應出現的現象。那麼夢其實是睡眠的關鍵。
  • 一切源於你的感覺被剝奪
    在我們感覺到飢餓、寒冷、勞累以後,我們的身體就會採取相應舉措來調節我們內部環境發出的信號,如果我們缺少這種感覺機制,身體的內態平衡就不能完成。感覺被剝奪感覺機制,除了能夠調節我們的動作機制以外,最重要的是它使得機體與環境的信息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