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感覺剝奪試驗

2021-01-15 石家莊心理醫院

感覺是意識和心理活動的重要依據,人們理解周圍的事物的過程,首先是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開始的。那麼一旦人失去感覺後,他會變得如何?英國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實驗,將6名志願者分別關入一個與外界幾乎隔絕的密封室中,觀察他們在被剝奪視覺、聽覺及觸覺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其中一位志願者的實驗全過程被公開。被關半小時就變得焦慮37歲的喜劇演員亞當·布魯姆是6名志願者之一,他同意接受「單獨監禁」,並同意觀察者們使用監視器監視他的活動並製作成電視紀錄片。在整整兩天兩夜的時間裡,他坐在完全黑暗、絕對安靜的屋子中,研究人員使用夜視攝像機觀察他的行為。實驗前,布魯姆把即將發生的一切想的很輕鬆:「我是個忙碌的人,腦子裡總是裝滿了各種想法和念頭。我算了一下,只有48小時,不太長,我相信自己可以應付。」然而當門被「砰」地一聲關上後,布魯姆不知不覺中有了異常反應。「最初的半個小時,我不斷說話、唱歌,給自己講笑話聽。但是不久後就感到厭煩、焦慮。我坐在床上,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開始回憶過去的生活。我甚至開始擔心家人。」8個小時出現妄想症狀24小時注意力渙散幾個小時後,布魯姆睡著了。但是當他醒過來後,情況變得更糟。「沒有手錶和日光,完全失去了時間的概念。我只有不停地打盹混時間,但是再次醒來後的感覺更痛苦。」8個小時後,布魯姆出現妄想症狀。「我開始唱歌,突然變得痛哭流涕。我感覺情緒正在漸漸失控,甚至懷疑實驗是一個騙局。我胡思亂想,如果實驗者們都走了,我是不是要被永遠留在這裡?儘管我知道這些想法荒謬可笑,但是我擺脫不了這些想法。」24小時後,布魯姆的注意力開始渙散,思維遲鈍。「沒有光線,大腦得不到任何刺激,我感覺好像就要睡著一樣。」40個小時後產生幻覺但是布魯姆的真正麻煩來自進入實驗30個小時以後。英國心理專家史蒂文·羅賓斯教授介紹說:「他在小房間中不停地踱步。這種動作經常出現在被限制自由的動物身上。」40個小時後,布魯姆開始產生幻覺:他看到一大堆牡蠣殼。「我可以看到牡蠣殼上發出珍珠似的光輝,就象白天一樣。隨後,我感覺整個房間飛了起來。我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求生的意志。」經歷了48小時的心理測試後,布魯姆走出房間。根據對他的測試,布魯姆處理信息的能力受損,記憶力減退、暗示感受增強。不過布魯姆認為參加實驗非常值得。「感覺剝奪」實驗很危險布魯姆的實驗全過程已經被製作成紀錄片,在英國廣播公司2臺播放。羅賓斯教授表示:「理解感覺剝奪的影響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國家將這種方法作為一種審訊手段。」對實驗結果的研究發現,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有機體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對感覺剝奪現象的研究不僅對研究病理心理現象有益,還對航天、航海、潛水等特殊環境下的工作人員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但是這種實驗風險也很大。加拿大心理學教授唐納德·海布曾對50多名志願者進行過類似的實驗,最終他不得不放棄,因為志願者們的最大忍受極限不超過48小時。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隨手轉發到您的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感恩成長,感謝分享!


石家莊心理醫院關注您的心靈成長,如果您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可以通過微信發送給我們,我們會及時改進。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有問題需要諮詢,請留言,我們會儘快給予答覆。如果我們選送的文章,讓您有所收益,請點擊上面我們的公眾微信號【石家莊心理醫院】關注我們;或者通過搜索公眾微信號(sjzxlyy1994)。我們相信,有您的鼓勵和支持,我們會做得更好!


相關焦點

  • 【感覺剝奪實驗】沒有感覺是什麼感覺?
    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嚴重的感覺剝奪不僅會對心裡造成傷害,也會影響生理機能。假設你身處一個沒有光、沒有聲音的環境也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你會有什麼感覺?對實驗結果的研究發現,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有機體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 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實驗背景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
  • 備受爭議的極端「感覺剝奪實驗」是什麼?
    有視覺,沒有聽覺,沒有嗅覺,沒有觸覺……有史以來第一個以人為被試者的感覺剝奪實驗是由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斯科特(Scott)於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的實驗室中進行的。被試對象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他們被要求每天24小時躺床上,時間儘可能長(有吃飯與上廁所的時間)。
  • 二十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具體地說, 就是在沒有圖形視覺(被試須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 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 和聽覺( 實驗在一個隔音室裡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開始階段, 許多被試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然而, 兩三天後, 他們便決意要逃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
  • 感覺剝奪實驗|刺激的重要性
    對人來說, 感覺剝奪是暫時讓被試的某些(或全部) 感覺能力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 把人放在一個沒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環境中進行研究, 從而探索其生理心理變化的方法。感覺剝奪實驗研究有不同的類型。從內容上看, 有視覺、聽覺、膚覺剝奪; 從方法上看,有簡單的部分感覺剝奪, 也有嚴格意義上的感覺剝奪; 從對象上看,有動物的和人類的感覺剝奪之分。
  • 【教學助手】感覺剝奪實驗Experiment of Sensory Deprivation概述
    - 來源 / 心理學空間 -- 編輯 / 三倉小編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觸覺。
  • 一切源於你的感覺被剝奪
    在眾多受訪者中,心理學研究者們曾經採訪過這些人,在黑暗中他們為何會感覺到不知所措,這些人統一的回答就是在黑暗的環境裡,他們什麼也看不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和大腦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總覺得身邊有什麼東西想要加害自己。
  • 感覺剝奪可以使人感到放鬆嗎?
    感覺剝奪水箱是什麼?感覺剝奪水箱有點像一個溫暖、舒適、滋潤的子宮,只不過是人造的。溫暖的水可以讓人回憶起自己出生前包裹著自己的溫暖羊水。感覺剝奪水箱必須將一切聲音和光線阻隔在外,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大多數感官信息都是以這兩種方式輸入的。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將感覺剝奪的時間延長至幾天、甚至幾周,那就會變成一種折磨。感覺剝奪其實是一種懲罰犯人的手段,很容易令犯人屈服。
  • 「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具體地說, 就是在沒有圖形視覺(被試須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 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 和聽覺( 實驗在一個隔音室裡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開始階段, 許多被試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然而, 兩三天後, 他們便決意要逃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
  • 「這個髒,不能碰」,一個殘忍實驗,教父母警惕「感覺剝奪」陷阱
    但是,這些不同的「感覺」,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父母過於約束孩子的行為,則很有可能掉進「感覺剝奪」的陷阱裡。什麼是「感覺剝奪」?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感覺剝奪」實驗。他們給學生戴上特製的半透明塑料眼鏡,手臂套上用紙板做成的「鎧甲」,送到隔音的空間裡。學生們躺在舒適的床鋪上,所能感覺到的只有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嗡嗡聲。一開始,學生們都感覺很有趣,是一種非常新奇的體驗。他們有的選擇睡覺,有的默默思考,有的則開始考慮自己的論文作業。
  • 這些實驗,你怎麼看——感覺剝奪實驗
    「這些實驗,你怎麼看」第四期來啦~在往期中,大家都踴躍發言發表了自己對這些實驗的獨特看法希望本期的感覺剝奪實驗大家也要積極參與互動哦~195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克斯頓(W.H.Bexton)、赫倫(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
  • 疫情期間,為啥沒得病也鬱悶——感覺剝奪實驗
    疫情時期所感到的鬱悶,就是心理上的「感覺剝奪」造成的。 感覺剝奪現象 為了了解人們在感覺缺失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變化,美國心理學家黑伯等人首創了一種「感覺剝奪」實驗。
  • 老嶽講感統:對孩子進行「感覺剝奪」的行為,你有嗎?
    感覺,是大腦發育的「營養」,在大腦發育的黃金期(0-6歲),只要有豐富的感覺刺激,就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神經網絡的瘋狂連結。反之,如果父母對孩子施行【感覺剝奪】的教養方式,令孩子需要的感覺刺激過度匱乏,就容易造成他大腦的「營養不良」,引發一系列感統失調問題。那麼,什麼是【感覺剝奪】?你有對孩子進行「感覺剝奪」嗎?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心理學著名的七大實驗。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   在加拿大蒙特婁海勃(Hebb)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
  • 也許只是「感覺剝奪」
    是啊,你說這是愛,看似是為孩子好,保護他,怕他受到傷害,結果卻把孩子與外界隔離了,嚴重剝奪了他們的感覺。 感覺是最初級的認知過程,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例如,當我們手上拿著一個蘋果時,我們可以通過視覺看到它的顏色是紅彤彤,通過嗅覺可以聞到它的清香氣味,通過觸覺可以感受到它的形狀,還可以通過味覺體驗到它的酸甜味道……這些都是感覺。這些都是來自於外界的刺激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產生的。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一、滿足物質需求,沒有心理滿足的話,人會出現心理疾病 心理學裡有一個試驗叫做「感覺剝奪試驗」,說的是把試驗對象囚禁在一個房間裡,然後滿足他所有物質需求,但是,他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高度隔絕狀態,外界的聲音刺激、光刺激、觸覺刺激都被排除。
  • 被關小黑屋48小時,剝奪所有感覺是種怎樣的體驗?
    科學家一直很好奇失去感官刺激會對人造成怎樣的影響,於是設計了一系列感官剝奪實驗(sensory deprivation),即在一定時間內限制受試者五感中的一種或幾種,觀察受試者的表現。唐納德·赫布的感覺剝奪實驗上世紀50年代,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首先嘗試了感覺剝奪實驗。
  • 被關小黑屋48小時,剝奪所有感覺是種怎樣的體驗?
    唐納德·赫布的感覺剝奪實驗上世紀50年代,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首先嘗試了感覺剝奪實驗。他們讓14名大學生志願者連續2~3天待在隔離室中,戴上只能覺察明暗的半透明護目鏡,堵上耳朵,並用手套和護腕來隔絕觸感。實驗期間,除了吃飯和上廁所,他們都不能離開屋子。怎麼能放過這麼好的睡覺機會?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 心理學筆記-心理學概論(3)感覺
    上一章我們談到大腦調節著身體的兩大通訊系統,進而產生思想,情緒和行為。那麼人與外部世界產生聯繫的源頭是哪裡呢?本章我們將來討論這個問題-感覺。1 定義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感覺。簡單來說感覺是被激活的感受器創造某種神經信息模式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三個屬性:換能,感覺適應和感覺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