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2020-12-03 宋媽說育兒

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

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

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一開始,人們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不這樣認為,於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孕育而生,這個實驗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之所以選擇恆河猴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的基因相似度與人類非常接近,得出的結論可信度更高。整個實驗過程殘酷而冷漠,但卻無比真實地揭開了真相

研究人員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抱走,讓它們與自己的媽媽從此分離,然後給它們各自準備了一個籠子,裡面放著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金屬製成的,另一個是用絨布製成的。

一開始,剛離開母親的小猴顯得異常焦慮恐懼,它們不斷地大聲尖叫,甚至生活出現問題,使得整個實驗室充滿了悲涼的氛圍。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小猴子發現無論怎樣反抗,都不可能再回到母親身邊,所以他們放棄了掙扎,將感情轉移到了假媽媽身上。如果從最初的理論上看,小孩會去找帶有食物的金屬媽媽,但事實卻是他們都抱住了「絨布媽媽」。

小猴子會和「絨布」媽媽保持非常親密的關係,向它表示友好,除非實在餓得不行了,它才會轉身去找金屬媽媽吃點東西,然後再回來。

這項實驗結果也證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遠遠大於對食物的需求程度。甚至有很多實驗研究表明,當一個嬰兒從小缺乏母愛時,他們的身體和智力發育,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阻礙,而且不可逆

這樣告訴家長,再好的學校教育,都不及父母的擁抱和愛撫,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愛時,他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

更「扎心」的現實:即使母親對自己怎樣,孩子也不願意離開媽媽

為了更加深度地證明實驗結論,研究人員做出了一次更殘忍的決定,他將「假媽媽」身上安裝了很多「陷害」小猴的機關。

因此每當小猴子靠近時,這個「假媽媽」就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但是無論怎樣的傷害,小猴依舊不願離開媽媽。即使遍體鱗傷,也願意尋求一點點溫暖,找到那一份歸屬感

這個實驗也從側面證明了,那些被「虐待」的孩子,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承認,「媽媽不愛我」的這個事實,這或許就是母親與孩子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吧。

而這個實驗,也讓哈利相信,只要有安慰和食物,嬰兒也能夠健康地成長,但這是真實的嗎?實驗其實還在繼續。

愛可以傳遞,愛無能同樣會傳遞

這些被「假媽媽」帶大的猴子,長大之後出現了很大問題,他們不能與其它猴子相處,會表現出異常的群體行為,比如暴力、廝打等現象,甚至有些小猴子會有自殘的現象。

最「扎心」的結果是,這些小猴子長大之後,也不能成為一名正常的母親,她們其中有些會「虐待」自己的孩子,冷漠、忽視盡顯悲涼,只有極少數的猴子能夠表現得比較正常。

這個實驗結論也證明了,愛可以傳遞,但愛無能同樣會傳遞。一個沒有感受過真正母愛的人,成年之後,也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母親。

而作為此次實驗的實施者哈洛而言,他也是一位缺少母愛的孩子,雖然他在事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他的家庭只能說是一場悲劇。

而這些小猴的付出,給了所有母親一個提醒,也告訴所有父母,愛才是讓孩子成長的最好途徑,而不是所謂的金錢和物質

相關焦點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當年我坐月子時,就經常會有過來人跟我分享經驗:孩子千萬不能一哭就抱,否則會成「落地響寶寶」,你一撒手她就哭個沒完。 但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卻對此提出了質疑。 他認為,嬰兒會依戀帶給他接觸性安慰的人。換句話說,愛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戀和肢體接觸。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這套理論的流傳之廣,讓人瞠目,用它訓練出來的孩子,輕則內向自卑,重則會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華生的育兒論這套理論來自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做過的一個慘絕人寰的實驗。100年前,華生找來了一個八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在他身邊放了好多可愛的小動物,利用2個月的時間,讓小阿爾伯特和小動物們建立感情。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 除此之外,完全沒有必要跟孩子過分親密,並且,嬰兒如果哭了不要立即抱他,因為這樣會使他對自己的母親過於依戀,以後在社會上將難以獨立。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哈洛還做了第三個實驗,這一次小猴子們沒有任何媽媽,它們孤獨地呆在籠子裡,只能定時得到食物。幾個星期「無母親」的生活後,這些小猴子被放進有兩個假媽媽的籠子裡。當怪物機器人出現時,它們會怎樣呢?
  • 一個細思極恐的心理學實驗
    感恩你的閱讀、點讚、分享和評論,我的每一個努力都源自你的鼓勵勞倫·斯萊特的《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有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便是史丹福大學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
  • 一個被雪藏70年的心理學實驗:讓我懂得孩子為什麼要嬌慣!
    二孩政策放開了,80後的開始二胎計劃,90後的新晉寶媽寶爸,但是對於撫養孩子依然不知所措!直到看見這個這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從中有所啟發……這是70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做的一個看上去喪盡天良的實驗,它就是有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就是「母愛剝奪實驗」。
  • 兩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讓人心痛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孩子不哭的時候抱他,在他哭的時候不抱,久而久之,就可以訓練孩子,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那麼事實確實如此嗎?我們首先從一個心理學實驗談起,但是提前說明,這個心理學實驗實在是有些殘忍,所有當父母的人,都會有些難以接受。但是請您看完,因為結局發人深省。
  • 強大的自尊會讓你更健康 10大心理學實驗背後的人性真相
    除了那些雞尾酒會式的談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已經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變自我認知的10大經典心理學實驗。總有惡在心中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 他「以愛之名」虐猴無數,卻為人類嬰兒奪回了母愛
    那麼這場殘酷與顛覆共生的實驗,究竟是怎樣的呢?,也要留在"絨布媽媽"的身上,沒有一隻幼猴選擇了"鐵絲媽媽"通過這一系列的實驗哈洛得出一個結論:嬰兒是通過觸碰與母親產生親密聯結,形成依戀關係,並不是源於奶水這個結論完全推翻了形式主義下的育兒理念,缺少緊密和充滿愛意的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甚至生存。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一、滿足物質需求,沒有心理滿足的話,人會出現心理疾病 心理學裡有一個試驗叫做「感覺剝奪試驗」,說的是把試驗對象囚禁在一個房間裡,然後滿足他所有物質需求,但是,他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高度隔絕狀態,外界的聲音刺激、光刺激、觸覺刺激都被排除。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摘要:心理學專業一直是一個比較神秘且令眾人嚮往的一個專業,比如小編當年也是特別想學心理學,可惜陰差陽錯啊~而心理學考研的考生學心理學的
  • 「這個髒,不能碰」,一個殘忍實驗,教父母警惕「感覺剝奪」陷阱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管束得過於嚴格。涼的東西不能碰,辣的東西不能吃,髒東西不能用手拿……當然,父母的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些不同的「感覺」,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父母過於約束孩子的行為,則很有可能掉進「感覺剝奪」的陷阱裡。
  • 《家園保衛戰》:感恩偉大的母愛,唱響一曲母愛的讚歌
    經常看《動物世界》節目的人會發現,在自然界,無論是哪種動物做了母親之後,都會盡心盡力地保護自己的孩子。無論經歷多大的困難和多險的險境,一旦遇到「弱肉強食」這種情況,動物媽媽都會拼盡全力把活的機會留給自己的孩子,跟我們人類母親的情感是相通的,讓人無比動容。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心理學上感覺剝奪試驗
    那麼一旦人失去感覺後,他會變得如何?英國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實驗,將6名志願者分別關入一個與外界幾乎隔絕的密封室中,觀察他們在被剝奪視覺、聽覺及觸覺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其中一位志願者的實驗全過程被公開。被關半小時就變得焦慮37歲的喜劇演員亞當·布魯姆是6名志願者之一,他同意接受「單獨監禁」,並同意觀察者們使用監視器監視他的活動並製作成電視紀錄片。
  • 二十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感覺剝奪實驗
    實驗好象是非常愉快的。具體地說, 就是在沒有圖形視覺(被試須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 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 和聽覺( 實驗在一個隔音室裡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開始階段, 許多被試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然而, 兩三天後, 他們便決意要逃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
  • 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怎樣?著名的猴子實驗給出答案,讓人警醒
    文|秘籍君身為一個五歲男孩的媽媽,我常為如何教育孩子而焦慮。是該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長和興趣所在,進行及時引導?還是該在孩子的情商提高上下功夫?小學內容要不要早學,以便小學時適應得更好?別人家已經開始學思維導圖了,我家娃要不要跟上?
  • 蘇聯睡眠剝奪實驗?其實,剝奪睡眠的恰是我們自己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實驗。今天,我們重點聊聊「睡眠剝奪實驗」。有人說了,冷戰時期,蘇聯不是搞了一次「睡眠剝奪實驗」嗎?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網上流傳很廣,主要內容如下:據說,二戰時期,蘇聯研製了一種稱作尼古拉耶夫(Nikolaev Gas)的氣體。
  • 感覺剝奪實驗
    實驗背景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
  • 蘇聯睡眠剝奪實驗?剝奪一個人的睡眠有多可怕?
    今天,我們重點聊聊「睡眠剝奪實驗」。  有人說了,冷戰時期,蘇聯不是搞了一次「睡眠剝奪實驗」嗎?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網上流傳很廣,主要內容如下:  為了驗證其效果,蘇聯科學家便搞了這麼一次「睡眠剝奪實驗」。  他們先從監獄找來5個人,讓他們關在一間密室。密室裡面吃喝拉撒的地方都有,唯獨沒有睡覺的床。  密室並非完全密封,有通風系統可以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科學家在通風系統裡加入尼古拉耶夫氣體,5個人渾然不覺中就吸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