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
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
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一開始,人們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不這樣認為,於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孕育而生,這個實驗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之所以選擇恆河猴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的基因相似度與人類非常接近,得出的結論可信度更高。整個實驗過程殘酷而冷漠,但卻無比真實地揭開了真相。
研究人員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抱走,讓它們與自己的媽媽從此分離,然後給它們各自準備了一個籠子,裡面放著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金屬製成的,另一個是用絨布製成的。
一開始,剛離開母親的小猴顯得異常焦慮恐懼,它們不斷地大聲尖叫,甚至生活出現問題,使得整個實驗室充滿了悲涼的氛圍。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小猴子發現無論怎樣反抗,都不可能再回到母親身邊,所以他們放棄了掙扎,將感情轉移到了假媽媽身上。如果從最初的理論上看,小孩會去找帶有食物的金屬媽媽,但事實卻是他們都抱住了「絨布媽媽」。
小猴子會和「絨布」媽媽保持非常親密的關係,向它表示友好,除非實在餓得不行了,它才會轉身去找金屬媽媽吃點東西,然後再回來。
這項實驗結果也證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遠遠大於對食物的需求程度。甚至有很多實驗研究表明,當一個嬰兒從小缺乏母愛時,他們的身體和智力發育,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阻礙,而且不可逆。
這樣告訴家長,再好的學校教育,都不及父母的擁抱和愛撫,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愛時,他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
更「扎心」的現實:即使母親對自己怎樣,孩子也不願意離開媽媽
為了更加深度地證明實驗結論,研究人員做出了一次更殘忍的決定,他將「假媽媽」身上安裝了很多「陷害」小猴的機關。
因此每當小猴子靠近時,這個「假媽媽」就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但是無論怎樣的傷害,小猴依舊不願離開媽媽。即使遍體鱗傷,也願意尋求一點點溫暖,找到那一份歸屬感。
這個實驗也從側面證明了,那些被「虐待」的孩子,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承認,「媽媽不愛我」的這個事實,這或許就是母親與孩子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吧。
而這個實驗,也讓哈利相信,只要有安慰和食物,嬰兒也能夠健康地成長,但這是真實的嗎?實驗其實還在繼續。
愛可以傳遞,愛無能同樣會傳遞
這些被「假媽媽」帶大的猴子,長大之後出現了很大問題,他們不能與其它猴子相處,會表現出異常的群體行為,比如暴力、廝打等現象,甚至有些小猴子會有自殘的現象。
最「扎心」的結果是,這些小猴子長大之後,也不能成為一名正常的母親,她們其中有些會「虐待」自己的孩子,冷漠、忽視盡顯悲涼,只有極少數的猴子能夠表現得比較正常。
這個實驗結論也證明了,愛可以傳遞,但愛無能同樣會傳遞。一個沒有感受過真正母愛的人,成年之後,也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母親。
而作為此次實驗的實施者哈洛而言,他也是一位缺少母愛的孩子,雖然他在事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他的家庭只能說是一場悲劇。
而這些小猴的付出,給了所有母親一個提醒,也告訴所有父母,愛才是讓孩子成長的最好途徑,而不是所謂的金錢和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