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2020-11-23 騰訊網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掙錢就是為了孩子,於是,自己對於孩子的愛,大都體現在物質方面,買買名牌、報私教、國外旅遊……

豐富的物質生活確實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質量,滿足了孩子對於物質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但是,如果只注重物質撫養而忽視心理撫養的話,可能也會對孩子帶來諸多不良的影響。

一、滿足物質需求,沒有心理滿足的話,人會出現心理疾病

心理學裡有一個試驗叫做「感覺剝奪試驗」,說的是把試驗對象囚禁在一個房間裡,然後滿足他所有物質需求,但是,他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高度隔絕狀態,外界的聲音刺激、光刺激、觸覺刺激都被排除。

更不用說與他人交流,或者閱讀書籍等。7天之後,受試者出現感覺剝奪的病理心理現象:出現視錯覺、視幻覺,聽錯覺、聽幻覺;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主動注意渙散;思維遲鈍;暗示性增高;神經症徵象等。沒有一個人挺過一一周,出來後紛紛表示快要瘋了。

對動物的感覺剝奪研究表明,把動物放在完全無刺激的寂靜環境中,損傷動物健康,甚至可以引起死亡。由此可見,外界環境刺激是人和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當人被剝奪「感覺」之後,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

當然,感覺剝奪實驗中的人是處於極端狀態之中的。雖然如此,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某些孤兒或其他特殊群體人,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他的人格養成就會非常不健全。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會有很多需要,比如歸屬與愛的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悉心照顧,對孩子充滿情感的擁抱等都會讓孩子體驗到被愛的幸福感。而長期被眾人排斥或缺乏愛的家庭環境,都會讓孩子出現心理淡漠,自卑、孤僻甚至仇視他人等不良情感。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稱,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與其幼年心理有密切關係。她建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注重對子女的心理撫養,培養兒童健康心理。

二、與物質條件相比,孩子更渴望良好的心理環境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裡·哈洛曾經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

他們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以及同類隔離開,不讓他們見面。

一些小猴子與母猴分開餵養後,雖然身體上沒有什麼疾病,但卻出現了一系列不正常行為。

同時,實驗者觀察發現小猴子對蓋在籠子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

它們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緊緊地抓著絨布,如果把絨布拿走的話,它們就會發脾氣,這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哈洛還做了另外一個實驗,他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兒猴子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著,並且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的母猴。

這兩個假猴子一個是用鐵絲做的,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只要小猴子餓了就可以吃奶,這象徵著一個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另外一個猴子是用絨布做的,沒有奶水,但是身體卻很柔軟,能夠給猴子帶來溫暖,這象徵著一個溫暖的母親。經過幾天的觀察發現,嬰兒猴子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

嬰兒猴子在看到不熟悉的物體,比如說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這個研究告訴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更要注重心理撫養。

寶媽寶爸們,在給孩子創造豐富物質條件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心理撫養的重要性,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並在人格培養方面下足功夫。

三、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撫養?

父母給孩子的心理撫養可從以下幾個面來做:

第一,陪伴孩子。

每天抽出15分鐘時間,專心、專注、高質量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活動,給孩子建立內心的安全感。

第二,與孩子進行更多的積極交流。

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鼓勵孩子多說,父母積極回應,對孩子的優點進行認可和鼓勵,與孩子交流少用主觀評判,不擺家長的架子,做到平等交流。

第三,培養孩子健康人格。

如社會性、自信、責任、自控力等。這些不僅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孩子良好適應未來社會,獲取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

第四,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說謊,考試不及格等這些問題會讓家長很頭痛,父母要學習一些問題處理技巧,培養孩子充滿陽光的健康心理。

相關焦點

  • 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作為爸媽,不可不知的「恆河猴實驗」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及其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與其母親分離,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用鐵絲和絨布做成。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一個「碗櫃理論(Cupboard Theory)」風靡美國,深深影響了大多數美國父母,時至今日它在中國也有頗多體現。 所謂碗櫃理論,其實就是指嬰兒對父母的依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給嬰兒生存所需的所有物質需求,比如照顧嬰兒,讓她吃飽穿暖遠離危險。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在一次學術大會上,每當哈洛用到「love(愛)」這個詞,另一位心理學家就糾正道,「你的意思是指接近(proximity)吧?」哈洛終於忍無可忍,他回擊道:「也許你對愛的全部理解僅限於接近,感謝上帝,我可沒有這麼感情貧瘠!」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到這裡,實驗還沒有結束。這些小恆河猴被從從籠子裡放出了來,但是哈洛發現由布媽媽撫養長大的小猴子出現了孤獨症的現象,他們難以融入種群,甚至不能繁育後代。即便通過人工方式生出小猴子,這些猴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也非常冷漠,甚至殺死自己的猴孩子。這個實驗,也被人批評為人類史上最喪心病狂的實驗之一,因為,幾十隻恆河猴的終生幸福就這樣被毀掉了!
  • 《重生》中的一個案例,告訴我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沒有自己,母親會不會獲得更加精彩……當婁頤激動地上前,抱住兒子喊:「我愛你」時,範凱是無動於衷的,或許這愛與抱來的太晚了些。>2.孩子的問題大人造就3.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6.保護孩子的前提是尊重《重生》中的婁頤,舉止大方,霸氣外漏,心地善良又事業有成。
  • 恐龍是如何撫養子女的?
    這項研究或許能解釋為何恐龍蛋比古生物學家預想的難找,因為軟殼蛋變為化石的可能性更小。此外,弄清哪些恐龍產哪種類型的蛋還可以幫助我們弄清一些重要的問題,比如恐龍養育子女的方式。因為恐龍巢穴的樣式可謂千奇百怪,有些種類的恐龍會把許多圓溜溜的硬殼蛋堆成一堆,還有些會兩個兩個地產卵、然後將這些恐龍蛋整整齊齊地排放在一起。有些蛋呈球形,有些則呈圓錐形。
  • 【乾貨必藏】以案釋法:撫養糾紛案件裁判要旨歸納總結
    在對父母雙方的撫養條件進行對比時,由於沒有統一的裁判標準,也難以進行量化對照,加上撫養條件優劣的個人化感受、子女的個性化需求也有差異,因此很難直接判斷優劣。特別是當父母雙方的精神撫養條件和物質撫養條件存在互補或者對等時,更難直接確定哪一方更有利於子女成長。其中精神撫養條件只能主觀判斷,對法官的社會調查水平、社會經驗豐富程度、分析判斷能力等提出很高要求。
  • 動物撫養人類:曾出現過的9個野生動物撫養人類的瘋狂故事
    但是,你有想過幫助人類,甚至撫養人類小孩的動物們嗎?從被黑猩猩收養的小男孩,到與狼一起長大的女孩,今天,小編就要分享,動物撫養人類:曾出現過的9個野生動物撫養人類的瘋狂故事。一隻豹子從黑暗中走出來,把男孩從他父母那裡偷走了。他們還沒來得及做什麼,豹子和孩子就離開了。3年過後,一個獵人在樹林裡發現了一個活著的孩子,他與一頭豹媽媽和其它豹的幼崽在一起。最終,獵人將小男孩帶回了家中。不知何故,這名男孩的舉止就像豹子一樣,他的腳趾幾乎直立在他的腳背上,他的皮膚很堅硬,全身都有老繭。
  • 動物撫養人類:曾出現過的9個野生動物撫養人類的瘋狂故事
    但是,你有想過幫助人類,甚至撫養人類小孩的動物們嗎?從被黑猩猩收養的小男孩,到與狼一起長大的女孩,今天,小編就要分享,動物撫養人類:曾出現過的9個野生動物撫養人類的瘋狂故事。一隻豹子從黑暗中走出來,把男孩從他父母那裡偷走了。他們還沒來得及做什麼,豹子和孩子就離開了。3年過後,一個獵人在樹林裡發現了一個活著的孩子,他與一頭豹媽媽和其它豹的幼崽在一起。最終,獵人將小男孩帶回了家中。不知何故,這名男孩的舉止就像豹子一樣,他的腳趾幾乎直立在他的腳背上,他的皮膚很堅硬,全身都有老繭。
  • 一個被雪藏70年的心理學實驗:讓我懂得孩子為什麼要嬌慣!
    二孩政策放開了,80後的開始二胎計劃,90後的新晉寶媽寶爸,但是對於撫養孩子依然不知所措!直到看見這個這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從中有所啟發……這是70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做的一個看上去喪盡天良的實驗,它就是有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就是「母愛剝奪實驗」。
  • 令人震驚的動物實驗:將猩猩當成人類小孩撫養
    尼姆正在和它的人類母親一起吃飯,飲食與人類一樣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著名電影製作人詹姆斯—瑪希(James Marsh)以1970年代期間的一項動物實驗為題材,用混合式拍攝形式展現了一部令人震驚的真實紀錄片《尼姆計劃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當時的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嬰兒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需要,能讓他吃飽穿暖,存活下來。 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只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能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並主張媽媽不要跟孩子太親密,以免孩子過於依戀母親,難以獨立。 簡單來說,有奶就是娘。
  • 父母必須在孩子六歲前學會對他說「不!」,你知道原因嗎?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 原因在於: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 愛孩子母雞都會,有些父母卻售賣、毒打自己的親生孩子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這句話透露出了母愛的天性,也講述了教育孩子的艱難,但有很多父母,卻連嘗試一下教育自己的孩子都不願意。孩子的父親當庭表示寧肯坐牢,也不要親生兒子,而孩子母親一直沒有照管過孩子。最後法院剝奪了孩子父母的撫養權,將孩子交給老家的社會福利院撫養。父母對孩子難道不應該是愛護有加嗎?這與很多「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的現代寵愛子女的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為證明教育的後天影響,這個心理學家把自己親兒子跟猩猩一起撫養
    儘管他的言論受到了大眾的普遍抨擊,但是鑑於猿類跟人類具有的相似性,還有很多科學家認可達爾文的觀點,相信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心理學家凱洛格就是其中之一。父母們照顧自己的孩子尚可,但是讓她們無差別的照顧黑猩猩,很多父母就做不到了。因此實驗一開始並沒有進展,被擱淺了。直到自己的孩子唐納德出生,凱洛格的實驗心理又燃起了希望,他準備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當唐納德10個月大時,凱洛格給唐納德找來一個7個半月大的黑猩猩妹妹「瓜瓜」。
  • 哈佛心理學研究:91%與父母關係緊張的人到了中年,都患有重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命運,是一個被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一提到命運,你會想到宿命難改,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你思考的方式裡就藏著你的命運。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這是在《孩子成長的力量》第二節微課中,呂悅老師提及的實驗。這說明,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心理上的緊張。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跟猴子一樣,人類除了基本的飢餓、乾渴等生理需求外,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
  • 父母、孩子,身體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看著視頻裡的她說得風輕雲淡的樣子,說實在的我有一點心酸,好像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回家的時間變得更短。明明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我總是以這樣那樣的藉口減少了回家的次數,並且還總以為父母比較年輕還有很多的來日方長。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了愛的存在與其對幼體成長的重要性。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哈洛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
  • 歐巴馬的白人母親:離婚後獨自撫養孩子,50歲考取博士
    安與兒時的小歐巴馬  攜幼子再婚,關注孩子教育  安·鄧納姆的父母得知女兒離異後的艱難生活之後,感到無法忍受,  於是他們選擇接手歐巴馬,決心將他撫養成人像所有的孩子一樣,歐巴馬不喜歡早起和學習,但安·鄧納姆對他說:  "這樣做我並不比你好受。"  從此,小歐巴馬主動接受了來自母親嚴厲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