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覺得自己掙錢就是為了孩子,於是,自己對於孩子的愛,大都體現在物質方面,買買名牌、報私教、國外旅遊……
豐富的物質生活確實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質量,滿足了孩子對於物質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但是,如果只注重物質撫養而忽視心理撫養的話,可能也會對孩子帶來諸多不良的影響。
一、滿足物質需求,沒有心理滿足的話,人會出現心理疾病
心理學裡有一個試驗叫做「感覺剝奪試驗」,說的是把試驗對象囚禁在一個房間裡,然後滿足他所有物質需求,但是,他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高度隔絕狀態,外界的聲音刺激、光刺激、觸覺刺激都被排除。
更不用說與他人交流,或者閱讀書籍等。7天之後,受試者出現感覺剝奪的病理心理現象:出現視錯覺、視幻覺,聽錯覺、聽幻覺;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主動注意渙散;思維遲鈍;暗示性增高;神經症徵象等。沒有一個人挺過一一周,出來後紛紛表示快要瘋了。
對動物的感覺剝奪研究表明,把動物放在完全無刺激的寂靜環境中,損傷動物健康,甚至可以引起死亡。由此可見,外界環境刺激是人和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當人被剝奪「感覺」之後,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
當然,感覺剝奪實驗中的人是處於極端狀態之中的。雖然如此,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某些孤兒或其他特殊群體人,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他的人格養成就會非常不健全。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會有很多需要,比如歸屬與愛的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悉心照顧,對孩子充滿情感的擁抱等都會讓孩子體驗到被愛的幸福感。而長期被眾人排斥或缺乏愛的家庭環境,都會讓孩子出現心理淡漠,自卑、孤僻甚至仇視他人等不良情感。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稱,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與其幼年心理有密切關係。她建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注重對子女的心理撫養,培養兒童健康心理。
二、與物質條件相比,孩子更渴望良好的心理環境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裡·哈洛曾經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
他們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以及同類隔離開,不讓他們見面。
一些小猴子與母猴分開餵養後,雖然身體上沒有什麼疾病,但卻出現了一系列不正常行為。
同時,實驗者觀察發現小猴子對蓋在籠子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
它們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緊緊地抓著絨布,如果把絨布拿走的話,它們就會發脾氣,這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哈洛還做了另外一個實驗,他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兒猴子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著,並且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的母猴。
這兩個假猴子一個是用鐵絲做的,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只要小猴子餓了就可以吃奶,這象徵著一個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另外一個猴子是用絨布做的,沒有奶水,但是身體卻很柔軟,能夠給猴子帶來溫暖,這象徵著一個溫暖的母親。經過幾天的觀察發現,嬰兒猴子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
嬰兒猴子在看到不熟悉的物體,比如說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這個研究告訴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更要注重心理撫養。
寶媽寶爸們,在給孩子創造豐富物質條件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心理撫養的重要性,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並在人格培養方面下足功夫。
三、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撫養?
父母給孩子的心理撫養可從以下幾個面來做:
第一,陪伴孩子。
每天抽出15分鐘時間,專心、專注、高質量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活動,給孩子建立內心的安全感。
第二,與孩子進行更多的積極交流。
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鼓勵孩子多說,父母積極回應,對孩子的優點進行認可和鼓勵,與孩子交流少用主觀評判,不擺家長的架子,做到平等交流。
第三,培養孩子健康人格。
如社會性、自信、責任、自控力等。這些不僅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孩子良好適應未來社會,獲取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
第四,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說謊,考試不及格等這些問題會讓家長很頭痛,父母要學習一些問題處理技巧,培養孩子充滿陽光的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