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2020-12-05 騰訊網

作為爸媽,不可不知的「恆河猴實驗」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及其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與其母親分離,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用鐵絲和絨布做成。

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而「絨布母猴」則沒有。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剛開始,嬰猴多在「鐵絲母猴」身旁,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嬰猴只有飢餓時才去「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更多的時候是依偎在「絨布母猴」身上。此外實驗觀察發現,嬰猴在遭到陌生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為什麼絨布媽媽比鐵絲媽媽更能讓嬰猴產生依戀和安全感?哈洛和他的同事給出了答案:「接觸」、「溫暖的觸感」。

恆河猴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所以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雖然實驗對象是恆河猴,實驗結果同樣可以適用於人類。

哈洛的發現對當代的育兒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都或多或少地依據哈洛及其同事的研究發現調整了自己的關鍵政策。部分是因為哈洛的緣故,醫生現在知道將新生嬰兒要直接放在母親的肚子上;孤兒院的工作人員知道僅僅向嬰兒提供奶瓶是不夠的,還必須抱著棄嬰來回搖動,並且要對其微笑。

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嬰猴渴求的「溫暖的觸感」,其實就是人類孩子們經常渴求的「抱抱」。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孩子伸出雙手向爸爸媽媽要一個「抱抱」,可是爸爸媽媽卻覺得孩子太粘人,或自己很忙而拒絕。殊不知,你拒絕的不僅僅是一個「抱抱」,還有一份孩子對你的安全依戀,和他/她面對這個世界的基本安全感。

01

擁抱讓孩子產生安全感、信任感

當孩子還是一個胎兒時,生活在媽媽溫暖的子宮中,被羊水環繞,這對胎兒來說是一個安全的環境。當孩子呱呱落地,失去了媽媽子宮的庇護,孤身暴露在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產生一種無助和恐懼感。所以這時媽媽或他人溫暖的擁抱,會讓孩子感到安全,能更快更好地適應這個陌生的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假如孩子摔倒或受到某事物的驚嚇,一個溫暖的擁抱,能讓孩子的情緒很快地平復下來。因為在擁抱中,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呵護的,是被愛的,是安全的。

02

擁抱可消除孤獨感,讓孩子感到有支撐

孩子對父母擁抱的渴望,其實就是愛的確認。擁抱是一種無言的交流。幾乎百分之七十的交流都是無言的。身體語言可以依賴於一個動作,而擁抱是無言表達自己的最好方法。

當孩子受了委屈,一個暖心的擁抱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就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遭遇」,化解「傷痛」,然後又能能量滿滿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03

擁抱讓孩子遠離不良情緒困擾

研究證實,擁抱會促進機體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是腦內的一種神經遞質,主要傳遞亢奮和歡愉的信息,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所以常常被擁抱的孩子會更多地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支持,從而遠離不良情緒的困擾。

04

擁抱孩子,父母也可感受到愛的滋養

擁抱是一個相互的動作,給予擁抱同時也獲得了他人的擁抱。愛是流動的,當父母擁抱孩子,傳達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孩子給你的愛的回應。

此外,孩子真摯的笑容,溫暖的擁抱,有著治癒一切的魔力,它們能洗滌成人心上的疲憊與繁雜。

所以,爸爸媽媽們,多多擁抱你們身邊小小的人兒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對動物的感覺剝奪研究表明,把動物放在完全無刺激的寂靜環境中,損傷動物健康,甚至可以引起死亡。由此可見,外界環境刺激是人和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當人被剝奪「感覺」之後,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 當然,感覺剝奪實驗中的人是處於極端狀態之中的。
  • 【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 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 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 這些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對於有些育兒理念,我們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以下幾個心理學實驗在歷史上都堪稱經典,看看它們是如何拿數字和事實說話的,又如何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建議每個父母都好好看一下。印刻實驗最重要的2點:一是環境對人的影響,「狼孩」「孟母三遷」等等都說明這個道理。二是第一時間印象效應。「印刻效應」提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嬰兒的心理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輕心,不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就很可能嚴重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和健康,甚至貽誤終生。
  • 6個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印刻實驗最重要的2點:一是環境對人的影響,「狼孩」「孟母三遷」等等都說明這個道理。二是第一時間印象效應。 「印刻效應」提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嬰兒的心理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 強大的自尊會讓你更健康 10大心理學實驗背後的人性真相
    除了那些雞尾酒會式的談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已經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變自我認知的10大經典心理學實驗。總有惡在心中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 擁抱促進人際信任的心理學解讀
    擁抱行為是個體社會關係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往研究表明,與他人有更頻繁擁抱行為的個體會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其背後的重要原因是擁抱行為提高了雙方的信任程度。結合擁抱與信任關係的實證研究,可以從生理、心理和身心結合三個角度分析擁抱行為促進雙方信任水平背後的機制,以揭示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
  •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每個人都對這世界存有惡意,而我深愛你 文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兒童心理學——或者更寬泛的說,發展心理學——並不僅僅是關於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這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 父母常做3件事,容易培養心理脆弱的孩子,希望你沒中招
    孩子的出生就像一張白紙,未來的輝煌色彩取決於父母的描繪和影響。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許多父母在日常教育孩子時,可能會忽視他們的行為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父母經常做三件事,容易培養心理脆弱的孩子。希望你沒被抓!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他們認為母親和孩子過度的親密接觸會使孩子在成人後仍對母親過度依賴,從而對人格有負面影響。當時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沃森John Watson在書中寫道:「儘量減少親吻和擁抱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正確的做法是,彎下腰握握他們的手,然後關燈離開。」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然而,沒有健康親子關係的受傷兒童更有可能遭受創傷所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在美伊戰爭後,有兒童心理專家對戰爭期間的孩子進行了心理輔導。他們發現,如果經歷過戰爭的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他們的心理恢復要比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者跟父母處於分離狀態的孩子,要恢復得快。在以後的學習和社交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會明顯減少。因此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 發展心理學與我們:嬰兒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畢竟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人,也是學著當父母。而且父親的狀態會影響著母親的壓力水平,並且如果母親承受的壓力過大,這種壓力將會傷害其子女對孩子的情緒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再來說一個經典的實驗。研究者先往9~24個月大的兒童的鼻子上悄悄地點了一個紅點,然後讓他們照一面鏡子。如果兒童摸自己的鼻子,就說明他們知道鏡子裡顯示的是自己的面孔。
  • 心理學:培養孩子的「讀心術」能力,有必要分析「兒童心理理論」
    比如《皇帝的新裝》中,只有一個小孩告訴皇帝「你其實沒有穿衣服」,從中就可以引發我們一種思考:這個牌子是真的天真?還是根本就沒有理解大家那樣做的原因?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讀心術:甚至每個研究心理學的人都想要獲得這種能力:這樣我就可以清楚明了的,知道他人想什麼。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恆河猴"實驗告訴我們的道理既然說孩子的獨立不能被逼出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再看看60年前另一個經典的實驗,雖然這個過程有些殘忍,但卻真實的揭露了孩子小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教育效應的實驗。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一群老鼠是屬於特別聰明的一類,請你來訓練」;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以下心理學書單,相信當你讀完這12本心理學書,你會更愛你自己。這12本心理學書,我為大家分成四個維度,分別是:認識心理學、認識自我、療愈自我和提升自我。呵呵,心理諮詢師真不關心你現在在想啥?這也不是心理諮詢研究的範疇。不管我們學習哪一門學科知識,最好要先有一個基本的結構體系,這樣學習的內容才能容易建立圖式,進行內化。所以,我通常最先會推薦這本《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非常經典,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用作教材,同時也是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如今已出版到第19版。
  • 心理學:父母關係的和諧程度,竟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績?
    比如說,年紀小的時候,看到父母一直爭吵,那麼希望長大後,可以擁有幸福美好的家庭。然而沒有想到,後來的婚姻,似乎是複製了父母的一般。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到,不好的氛圍環境會影響很長的時間,對幾代人都有波及。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專家就說過,家長是怎麼樣的人,比起他們所做的事情更加重要。感情不好的夫妻,不管對小朋友做什麼教育,幾乎都得不到好的成效。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很多強勢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過度的保護和幹涉行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
  • 殘酷的心理學實驗結論:有錢人家的孩子,比你有錢更比你聰明!
    作為孩子的家長來說,更熱心地通過這些教育資源上的投入,都是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能夠在學業上有所進步,可以通過努力而獲得更多的知識。說得更加直接些就是希望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但是,會有一個曾經在西方的心理實驗的發現會讓不少的家長有些失望了,因為實驗是通過選擇一些適齡的兒童及其家庭,對其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而現在的實驗結果卻告訴我們,母乳餵養僅僅只是孩子的本能需求,如果寶媽不能同時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寶媽也只是「食物」的角色。0~6歲,父母應該如何高效育兒呢?親身陪伴勝過心理暗示許多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勉強強調「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父母很辛苦才養大你,你要懂得感恩」「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我們工作都是為了你」……這些話對孩子真的有用嗎?真的能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到父母的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