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2021-01-14 騰訊網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父母的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

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

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父母親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個可以永遠依靠的堡壘,

「當父母親陪著小孩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有爸媽的存在而變得有信心,他會繼續往前探索,當他感到不安時,他會回頭看看,看到父母還在,他會有信心繼續往前,即使跌倒受傷了,他知道有人會關心他,會看看他受傷的重不重,」

精神科醫生王浩威說,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

父母的4種角色

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許多諮詢孩子,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諮詢和治療,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真正盡責、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便失去了主導孩子成長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夠給孩子源源不絕的溫暖。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父母親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種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

照顧者;

規範者;

戰士兼保護者;

以及精神導師。

這四種角色在孩子發展的階段都扮演關鍵性的作用。

父母在某些時刻需要特別凸顯某個角色。

從出生到六歲,父母是【照顧者的角色】

在孩子出生至六歲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根據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

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六歲 十二歲,父母扮演【規範者】的角色逐漸加重

這時候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父母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這反而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決定的人。

到了十二 十八歲這個階段,【戰士兼保護者】這個角色成為父母的重點

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經歷青春期這個階段,父親對兒子而言相對重要,因為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透過父親,男孩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男人。

在這個階段,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面對那些讓他們幾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風暴,一方面要協助他們對抗外在許多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力量。

當孩子進入成年階段,【精神導師】的角色便成為父母的重點。

這時候,父母親可以坦誠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經驗,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們可以從容傾聽子女的掙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分給予子女「祝福」。

孩子最需要的6種養分

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但有些父母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卻未必能栽培出一個他們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雖然貧窮、甚至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卻可以教養出快樂又優秀的孩子。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包括︰

1

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至一歲半左右,是發展對人的基本信賴感的階段。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響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照顧者常常更換,一下換這個保姆、一下換成阿公阿嬤、一下又放到託管所,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不容易發展出與人基本的信賴感,沒有信賴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自信心。

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敵意。

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丟來丟去,這三種問題都可能產生。

如果一直持續到長大都沒有把這種安全感的缺乏處理好,也可能演變成憂鬱傾向或暴力傾向。

父母如果無法自己照顧孩子,至少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可能是阿公阿媽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2

親密的家庭氣氛︰

為什麼有的家庭能幫助孩子應付各種問題,有的卻不能?

英國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於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

美國一九八九年的學業性向測驗最高分落在南達柯塔州,引起許多人的好奇。

若從教育資源來看,這是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資源倒數第八的州,但卻有最好的成績表現。

他們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個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

「想想看,一個全家人盯著電視看的夜晚,跟一個全家一起看書、喝茶、說故事的夜晚,有多麼不同」。

親密的家庭氣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營造,像是晚餐時間愉快的聊天,千萬別在這個時候訓孩子。

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遊戲、

和孩子談談家裡的往事、

與孩子合力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建立家庭的傳統和儀式等。

父母終會老去,但帶著這份與家庭親密的聯繫,孩子必然會有更多面對未來的力量。

3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

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經常在各地演講教育主題的大學教授洪蘭,在她的言談與文章裡,隨時可見她父親的智慧風範,從小她父親便教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費,「能走的就不要坐車、能坐公交車就不要坐計程車。」

她當年出國念書,下飛機時只有口袋裡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擔心害怕,因為她父親教過她「一身養一口」,只要學會過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對未來。

父親當年是法官,收受「好處」的機會很多,但她的父親卻清廉自持,為了養活一家人需要多賺點錢,他辭去法官做律師。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透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也不知不覺中內化成他品格、價值觀的一部份。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育學者會提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對自己。

4

發現孩子的特長︰

做父母有時必須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觀察出孩子的特長,並引導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並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

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的興趣一個發展的空間,並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協助與環境,在他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通常能夠培養出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因為動力來自於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會比父母師長外在勉強的學習效果好很多,也更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5

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現了警訊。在臺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一學童就已經有近視眼,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小學生體重過重,臺灣兒童罹患憂鬱、自殺的數字,在各個不同的調查中都亮起了紅燈。

缺乏健康概念、忽視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習慣的父母,讓我們的下一代正邁向健康弱化的危機中。

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是培養健康習慣的重要時機,例如︰

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

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

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機會、

少喝含糖飲料,孩子過胖與蛀牙的機會就小很多。

現在許多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更是對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據許多醫學研究顯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孩容易成為小胖子,而且容易發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也應該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運動不但有助體能發展,常運動的小孩也較開朗靈活,對身心甚至人際關係都有幫助。

一旦為人父母,關於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的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是一切的根基。

6

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

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願意怎麼做。

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於情感。

父母對他人所流露出來的溫暖關懷、對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賞與尊重都深刻地啟發著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應常常對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感受你的關懷,也教導他能夠感恩並表達他的情感。

父母有時就像心理醫生,有些話和感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他感受到「我什麼事情都願意為他耽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願意扶他一把。」

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當父母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人天生雖具有某些母愛、父愛的本能,卻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

-END-

相關焦點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這種心理疾病常常出現在最親密的關係中,例如妻子關係,夫妻關係等, 有「侵擾症」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這3個方面,父母要重視:一、給孩子和睦的家庭。1、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很重要。很多育兒的專家都強調過家庭氛圍的重要性,的確是這樣的,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大多都有個不和諧的家庭。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7天之後,受試者出現感覺剝奪的病理心理現象:出現視錯覺、視幻覺,聽錯覺、聽幻覺;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主動注意渙散;思維遲鈍;暗示性增高;神經症徵象等。沒有一個人挺過一一周,出來後紛紛表示快要瘋了。 對動物的感覺剝奪研究表明,把動物放在完全無刺激的寂靜環境中,損傷動物健康,甚至可以引起死亡。由此可見,外界環境刺激是人和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 心理分析:父母可分為四種類型
    記者採訪了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發展中心心理健康專家袁郡女士。她說親子教育是社會中很重要的課題,但絕大多數父母都未接受正式訓練,學習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夫妻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形成在親子教育方面不同的態度和理念。
  • 適合角色扮演的3本繪本解讀,教你深度閱讀
    這種聯結,能夠促使孩子把自己代入故事情節中,去體驗故事角色的情緒、情感,將自己與故事角色對照,從而產生好感,乃至共鳴。潛移默化的教養就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悄悄地發生了。   所以,對於愛動的孩子,親子閱讀中引入角色扮演非常合適。當然,希望帶孩子把繪本讀「厚」的父母,也強烈推薦。如一位學者說過的:孩子的童年需要文學的浸潤,用表演的方式來演繹文學,將會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
  • 心理學:培養孩子的「讀心術」能力,有必要分析「兒童心理理論」
    比如《皇帝的新裝》中,只有一個小孩告訴皇帝「你其實沒有穿衣服」,從中就可以引發我們一種思考:這個牌子是真的天真?還是根本就沒有理解大家那樣做的原因?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讀心術:甚至每個研究心理學的人都想要獲得這種能力:這樣我就可以清楚明了的,知道他人想什麼。
  • 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揭心病 八成老人擔心孩子養老壓力大
    老人擔心孩子養老壓力大「我們越來越老了,身體也越來越不行了,而孩子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今後的養老真是個心病啊。」昨天,在省城上城社區的會議室裡,社區的工作人員對轄區的老人進行關於老人心理健康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80%的老人對於獨生子女的養老問題有擔憂。王大爺今年72歲,目前和老伴生活在一起。唯一的兒子在上海上班。
  • 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嬰猴渴求的「溫暖的觸感」,其實就是人類孩子們經常渴求的「抱抱」。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孩子伸出雙手向爸爸媽媽要一個「抱抱」,可是爸爸媽媽卻覺得孩子太粘人,或自己很忙而拒絕。
  • 扭曲人格形成,禍害孩子一生,父母難辭其咎
    可是灰暗的童年,總會很容易讓孩子心理不健康,從而產生扭曲人格。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曾經說過,在童年階段,不同類型的撫養方式,會讓孩子最終成長為不同的人。良好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根植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鄰居家的孩子帥帥,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
  • 智慧父母入門心理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好父母這份職業,是父母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業! 那麼,如何做稱職的父母?首先,父母必須掌握養育孩子的心理學常識;其次,父母要知道養育孩子的誤區。只有了解和懂得,才能更好的引導和培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 父母不管多累,都不能把負能量傳給孩子,會讓他一生自卑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教育孩子,不僅僅在於把孩子健康平安地養大,更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千萬不要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 發展心理學與我們:嬰兒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關於依戀關係的研究,前有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 鮑爾比,後有瑪麗 艾斯沃斯,現在多數學者同意,依戀關係可分為A、B、C、D四種類型。 安全型依戀(又稱作B型)的嬰兒感覺舒適、自信。養育者像一個探索的基地,給孩子提供探索的保證。
  • 主題:馬斯洛心理學與心理健康
    第十一屆中國心理健康論壇圓滿結束許金聲 2020-06-10 13:16:592020年6月8日——6月9日,由中國最早的馬斯洛心理學研究學者之一許金聲所發起,由中國心理學會行為與健康分會(籌)主辦,常州全人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心理健康論壇在廣東惠州惠東縣美麗的風景區雙月灣圓滿舉辦
  • 父母常做3件事,容易培養心理脆弱的孩子,希望你沒中招
    孩子的出生就像一張白紙,未來的輝煌色彩取決於父母的描繪和影響。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許多父母在日常教育孩子時,可能會忽視他們的行為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父母經常做三件事,容易培養心理脆弱的孩子。希望你沒被抓!
  • 哈佛心理學教授:孩子一生中有2次提升智力的機會,並不是初中
    在教育孩子上,多數家長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都想要用獨家秘訣培育出聰明的孩子,期望孩子能夠「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有的家長卻不抱多大的心思,知道孩子智力高低和遺傳有關,於是採取「放養式」帶娃。無論你是哪種派別的父母,在開發孩子智力上,都不要有過大的期望值以及灰心。
  • 心理學:父母關係的和諧程度,竟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績?
    比如說,年紀小的時候,看到父母一直爭吵,那麼希望長大後,可以擁有幸福美好的家庭。然而沒有想到,後來的婚姻,似乎是複製了父母的一般。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到,不好的氛圍環境會影響很長的時間,對幾代人都有波及。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專家就說過,家長是怎麼樣的人,比起他們所做的事情更加重要。感情不好的夫妻,不管對小朋友做什麼教育,幾乎都得不到好的成效。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以下文章來源於家庭治療學組 ,作者沈家宏家庭治療學組家庭治療學組旨在團結全國心理衛生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界等科學工作者開展家庭心理教育、科學研究、培訓推廣、臨床實務和學術交流工作,促進家庭治療理論與技術的繁榮與發展,推動家庭治療培訓的專業化和職業化進程,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
  • 心理健康納入體檢,確診抑鬱症、雙相障礙的孩子很可能會激增!
    很多青少年、兒童在初中、甚至小學已露出心理問題端倪,但父母渾然不覺,直到高中、大學,孩子出現自殘、自殺或拒絕上學時,父母才後知後覺。所以,如果心理體檢納入學生體檢中,被檢出有嚴重心理問題甚至抑鬱症的青少年、兒童患者可能會激增。隨之而來的便是他們父母的焦慮和彷徨,他們也成了半個精神心理障礙的病人。
  • 心理大師把孩子當「試驗品」,兒子最終自殺,女兒與她斷絕關係
    她用她的知識拯救了很多人,但也卻因此失去了自己孩子,她將孩子作為研究對象,導致悲劇的發生。她的一生就是一段傳奇勵志的事。  親人的相繼離世  梅蘭妮·克萊因的一生很坎坷,她見證了眾多親人的離世。1882年,她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知識分子的家庭。梅蘭妮是家裡第4個孩子,她還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但不幸的是,在梅蘭妮5歲的時候二姐因為肺結核去世了。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