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心理撰稿人:劉剛
孩子一直哭怎麼辦?
給他一個安撫奶嘴吧。
不行,那會造成「乳頭」混淆的。
什麼乳頭混淆?!你小時候我就是這個帶你的!
所以我現在是香腸嘴啊!您希望他向我一樣是香腸嘴?
其實乳頭混淆這個概念是存在的。乳頭混淆,是指新生兒在吸吮母親乳頭之前先吸吮了奶瓶,或因各種原因頻繁地給寶寶使用奶瓶餵養,致使寶寶不會吸吮或不願吸吮母乳的現象。目前,乳頭混淆已經成為母乳餵養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在國家衛健委權威醫學科普項目傳播網絡平臺/百科名醫網 都可以看到這個概念。
老人們在養育孩子上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可是隨著幾十年過去了,很多的兒科知識發生了變化,原本習以為常的做法有可能不適合現在的嬰兒養育。這是發展心理學與我們的第7講,嬰兒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人生的起初,嬰兒的情緒只有高興與疼痛,雖然有些學者並不認為疼痛是一種情緒。吃飽後,新生兒快樂而放鬆,然後安然入睡。當他們受傷或飢餓、感到累或受驚嚇時(如因巨大的噪聲或突然失去支撐)就會啼哭。科普一下:大約1/3的嬰兒曾有不可控制的大哭,稱為急性腹痛( colic),這可能是消化系統不成熟所致。
很快,好奇這種情緒開始出現了,那是嬰兒(或者說人類對新的、但不是過於新奇的客體或經驗的反應。高興時,嬰兒會表現出社交微笑,那是在大約在6周大時由人的面孔引發的。早產兒的社交微笑出現得較晚,因為影響社交微笑的年齡要從受精算起。
在2~4個月大時,全世界的嬰兒都能表達出社交快樂,甚至笑出聲來。大笑的原因往往和好奇一樣;在大約6個月大時,嬰兒大聲笑的原因是看見了新事物,尤其是既熟悉又新奇的社交經驗,如爸爸做一個鬼臉。
除了高興與滿足等積極的情緒之外,嬰兒期也會很快表現岀消極情緒,而且在嬰兒期表現得尤其頻繁(ard,2009)。當嬰兒想抓一個東西而不讓抓,想動而不讓動時,他們會生氣。但是「大哭」這種情況在嬰兒身上出現得並不頻繁,不過,嬰兒不願意被綁住、被限制、被關起來,甚至當他們想探索周圍時不願被抱得太緊。
嬰兒期的生氣是對挫折的正常反應;在前幾個月就出現了的悲傷則不同。悲傷是退縮表現,常常伴隨著體內皮質醇,一種基本的應激激素的增加。
對某些人、事物和情境的實實在在的恐懼(不只是像吃驚那樣的痛苦)大約在9個月大時出現,繼而變得更頻繁而顯著( Witherington et al,2004)。其中有兩種社交恐懼最明顯:
陌生人警覺,當一個陌生人過快地與一個嬰兒靠得太近時,嬰兒不再表現出友好的微笑,反而哭起來。
分離焦慮,當熟悉的養育者離開時,嬰兒哭泣、驚慌或憤怒。
分離焦慮這個問題一般在1歲出現,2歲時加劇。此後慢慢的減弱。200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在嬰兒3歲以後分離焦慮仍然表現的很強烈,可能是一種兒童情緒障礙的表現。嚴重的分離恐懼可能會妨礙嬰兒睡眠。
很多1歲的嬰兒不但害怕陌生人,而且害怕未預料到的事物。嬰兒可能因為衛生間發出的衝水聲感到害怕,也可能因為玩具發條青蛙動起來的聲響感到恐懼;甚至還可能因為電梯門關了、一條搖著尾巴的小狗靠近了感到害怕,或者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大石頭,也能讓嬰兒嚇得不敢前向。
我女兒就曾經因為發條青蛙動起來的的發條聲音嚇得從地上迅速地跳起來,我那個時候算是見識到了什麼叫做像兔子一樣跳起來……但是隨著類似經驗的增多和養育者安慰,大一點的嬰兒能夠自己跑到衛生間一次又一次地衝水,還會叫狗過來摸摸它。
到了一歲以後自豪、羞怯、尷尬、厭惡和羞愧等一系列的新情感也出現了。很多18個月大的孩子對觸摸一隻死去的動物感到厭惡,2歲時,兒童能夠表現出全部的情緒反應。
嬰兒從出生就在學習怎樣做出情緒反應,在嬰兒情緒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特點:特定的人會喚醒特殊的情緒。除了這些,嬰兒的情緒和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是分不開的。通常我們建議新手父母也需要得到社會支持,例如來自家人的幫助和分擔育兒的工作。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持續地、充滿愛心地對新生兒做出反應。畢竟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人,也是學著當父母。而且父親的狀態會影響著母親的壓力水平,並且如果母親承受的壓力過大,這種壓力將會傷害其子女對孩子的情緒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再來說一個經典的實驗。研究者先往9~24個月大的兒童的鼻子上悄悄地點了一個紅點,然後讓他們照一面鏡子。如果兒童摸自己的鼻子,就說明他們知道鏡子裡顯示的是自己的面孔。結果顯示,12個月以前的嬰兒都沒有意識到鏡子裡面的是自己(他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不是衝著鏡子微笑,就是去摸鏡子裡「別的」孩子鼻子上的紅點)。但是15~24個月的他們會好奇而迷惑地摸自己的鼻子。
這個簡單但是又有趣的實驗告訴我們孩子的自我辨認通常出現在第18個月。同時伴隨著另兩項進步:(1)開始玩假裝遊戲;(2)開始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我的、我自已)。
講一個我個人覺得非常重要的個概念——依戀。不是那首歌曲,是人與人之間的持續的情感紐帶。依戀開始於出生前,到1歲時已經固定下來了,並能對人一生的人際關係產生影響。
從出生到六周,新生兒用啼哭和身體動作釋放出需要他人的信號。當別人做出反應時,新生兒感到舒適並尋求更多的互動。新生兒還通過大腦模式準備好識別熟悉的聲音和面孔。
從第6周到8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開始用微笑、大笑和咿呀語對喜歡的成人做出反應。如果養育者的聲音、觸摸、表情和姿勢使嬰兒感到舒適,就會壓倒嬰兒啼哭的衝動。信任在這個階段就開始形成了。
從8個月到起到2歲,嬰兒喜歡看到自己的主要養育者。當養育者離開時會表現出分離焦慮,當養育者在場的時候能高興的玩。嬰兒和養育者都希望親密的待在一起,頻繁的看著對方和接觸,嬰兒和養育者的身體接觸更為頻繁,比如說擁抱,愛撫。為什麼要用養育者這個詞?因為不是每一個孩子,他從小到大都是被媽媽養的,誰每天主要照看這個孩子,誰就是孩子的主要養育者。那麼依戀關係也就跟誰建立在一起。
看到很多關於依戀關係的介紹,很多人會說你為什麼有問題啊?因為你小時候跟媽媽的關係不好,所以你跟別人的關係也沒有辦法很好呀!您說的真對,我小時候就沒有媽媽,我是奶奶帶的……對什麼呀?!這跟媽媽沒關係,他的依戀關係和奶奶建立在一起。
回到依戀關係這個問題上來看。從兩歲到6歲,幼兒的社交環境擴大,使他們希望得到養育者的讚揚和安慰,躲貓貓,閱讀、假裝遊戲變得更為普遍,兒童希望有一個人給予自己撫慰和快樂。
從6歲到12歲,兒童希望養育者為他們感到自豪,因為他們學到了養育者希望他們學到的東西,成人的則以此作為回報,在這個階段呢,成人和兒童都看中一些特定的成就。
從12歲到18歲,青少年用他們早期依戀形成的這種方式,尋找和結交新朋友,由於新的一種思維模式出現了——形式運算階段,那身體接觸不再重要,擁有共同的想法和目標變得更具有影響力,更能夠讓他們聯結到一起。
到了18歲以後,成人在早期依戀模式的影響下與其他人,尤其是相愛的伴侶和子女發展出更好的關係。一些人兒童期的不安全的依戀得到了修復,當然,也有一些人就會帶著不安全的依戀關係一直持續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依戀關係非常重要,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總需要和別人的相處,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依戀關係的好壞對日後成人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的影響是巨大的。
一個形成安全依戀的學步兒會充滿好奇地探索周圍環境,同時與養育者保持接觸,他們會時不時地回頭看一眼,或者叫一聲「媽媽呢?」(當然這裡指的是孩子主要是由媽媽撫養)。同時養育者也表現出同樣的依戀行為。
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的孩子,用主動的、反應性的表情、動作和聲音(「我在這兒吶!」)與孩子保持接觸。很多父母半夜醒來會躡手躡腳地走到嬰兒床前,凝視正在睡覺的嬰兒,表現出尋求接近的行為。白天,他們會無意地輕輕撫摩孩子的頭髮或手,顯出保持接觸的樣子。
根據進化理論,依戀反映的是一種普遍的特質。在人類歷史上,尋求接近和保持接觸使人類學步兒能待在養育者附近,而養育者也隨時提高著警惕,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生存。我們所有人都從自己的曾曾曾……祖父那裡遺傳了這種驅力,沒有這種驅力,我們的祖先早就死了。
關於依戀關係的研究,前有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 鮑爾比,後有瑪麗 艾斯沃斯,現在多數學者同意,依戀關係可分為A、B、C、D四種類型。
安全型依戀(又稱作B型)的嬰兒感覺舒適、自信。養育者像一個探索的基地,給孩子提供探索的保證。例如,學步兒會從養育者的膝蓋上爬下來,玩一個有趣的玩具,時時回頭看,嘴裡說出幾個詞,或者回到養育者的懷抱。
不安全依戀(類型A和C)的特徵是害怕、焦慮、憤怒或漠不關心。一些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可能只是自己玩,不跟養育者保持接觸;這是迴避型不安全依戀(A型)。另一些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可能不願意離開養育者的膝蓋;這是拒絕——矛盾型不安全依戀(C型)。艾斯沃斯起初只劃分出A、B、C三種類型,後來的研究者又發現了第四種類型(D型),稱為混亂型依戀。混亂型嬰兒可能既打他們的媽媽,又親吻媽媽,有時空空地凝視,有時歇斯底裡地大哭,有時掐別人,有時呆呆地站在原地。
大約有2/3的嬰兒屬於安全型依戀。他們媽媽的在場就等於鼓勵他們去探索。養育者的離開會造成痛苦:養育者回來會引發積極的社交接觸(如微笑或擁抱),然後接著玩玩具。當母親離開和回來時,表現出既擔憂又不過分擔憂的比較平衡的反應,是安全型依戀的標誌。
大約有1/3的嬰兒屬於不安全型依戀,包括迴避型和拒絕——矛盾型。如前述,幾乎在每一項已發表的對正常兒童的研究中,安全型依戀都佔多數。但是就不安全型依戀而言,有些國家以迴避型居多,有些國家則以拒絕——矛盾型居多。
大約有5%-10%的兒童不能歸入這三類,而被分為混亂型(D型)。混亂型兒童在社交互動方面毫無辦法(迴避型和拒絕——矛盾型兒童也是如此)。有時,他們會表現出敵對和攻擊,別人很難勸慰他們。對混亂型兒童的觀察研究以及激素檢測都發現了這方面的證據。混亂型嬰兒和前三種嬰兒不同,在面臨壓力時,他們的皮質醇水平過高。
艾斯沃斯,這位當年受到約翰 鮑爾比啟發的女研究生,她編制出了測量依戀的的一條經典實驗室測量方法,叫做陌生情境法。
在一間設備良好的遊戲室裡,通過八種情境對每個嬰兒進行仔細觀察,每個情境大約3分鐘。起初,養育者和兒童一起在實驗室裡。然後,養育者和陌生的實驗員按照一套順序進來、出去、再進來。嬰兒的反應能說明他們對養育者形成的是哪種依戀類型(對養育者的反應主要反映了依戀;對陌生人的反應主要受氣質影響,其次受依戀影響)。
研究者必須受過訓練才有資格對四種依戀類型進行劃分。他們關注的問題有以下三方面:
對玩具的探索、對養育者離開的反應、對養育者返回的反應。
結果發現,安全型依戀的學步兒會高興地玩玩具。安全型依戀的學步兒在養育者離開時會馬上注意到,並顯示出失去她的某些信號。這些信號可能是大聲哭或只是停止玩玩具,具體取決於兒童的氣質和過去經驗。安全型依戀的學步兒會歡迎養育者回來,通常會過去貼近養育者,然後繼續玩玩具。
測量依戀的研究也揭示出,有些看上去正常的行為其實是不安全依戀的信號。例如,在陌生的遊戲室裡,一個緊貼著養育者、不去玩玩具的學步兒可能是拒絕矛盾型的,而不是安全型的。如果一個成人說她自己的童年非常幸福,說她的母親是一個高尚的人,尤其是能說出一些特殊的記憶,那麼她其實可能是不安全型的。一個對陌生人顯得非常友好的年幼兒童可能從沒有對熟悉的人形成安全型依戀,相反可能是感到害怕和不安,才會表現出特別的友好,例如最近熱播的網劇《不完美的她》裡面的小女孩那樣。
安全型依戀的嬰兒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安全型的學步兒、有社交能力的幼兒、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和有能力的父母。一些研究者發現:安全型依戀會影響大腦發育。
依戀狀態可能隨著兒童長大以後家庭環境的變化以及父母的變化而變化。在嚴酷的環境中,尤其是貧窮帶來的壓力,難以形成安全依戀。早期敏感負責的養育可以形成安全型親子關係,而這可以緩衝孩子人生的後期面臨的各種壓力,鼓勵對環境的探索。
以下有一些情況可以預測安全型依戀:
1. 父母對嬰兒的需要敏感而且反應迅速
2. 嬰兒與父母的關係高度同步
3. 嬰兒的氣質類型屬於容易型
4. 父母沒有來自收入、其他子女和婚姻關係的壓力
5. 父母對自己的父母形成了安全型依戀關係。
說白了父母健康女兒就很可能會健康,一個從家人或者主要撫養者那裡得到了充足愛的成人,自然就會合理的愛自己的孩子。
還有一些情況可以預測不安全性依戀關係:
1. 父母虐待孩子
2. 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可能有心理疾病
3. 父母在收入、其他子女和婚姻關係方面承受很大的壓力
4. 父母總是幹涉和控制孩子
5. 父母是「活躍的」酗酒者或者癮君子
6. 氣質類型屬於「困難型」和「慢熱型」的兒童
說完了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再來了解一些和養育有關的問題。在所有年齡,人們都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經歷的事情有何感受。社會參照指的是,從別人那裡得到恰當的情緒反應或信息,這很像是學生遇到問題時要查字典或其他參考書。一道令人安慰的目光,一句提醒的話,一個警告、高興或沮喪的表情,都是社會參照。社會參照有很多實際用途。
拿吃飯來說,世界各地的媽媽都會在給孩子餵飯前咂咂嘴,假裝吃的樣子,並說著「真好吃!」,來鼓勵孩子開始嘗試吃甜菜、肝、菠菜等。學步兒則從大人極力說好的表情中看出來,這種食物是大人真正喜歡的。
1歲以後,嬰兒會從別人的目光和表情中尋找線索,密切注意別人的情緒和意圖,以便理解別人在想什麼,還能通過媽媽的神色看出真正吃和假裝吃有何不同。16個月大的學步兒就能看出來,哪個陌生人可信,哪個不可信。
在多數國家和族群中,父親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比母親少得多,在這裡誇一下丹麥的爸爸們,就2009年的研究顯示,在丹麥,嬰兒出生時,97%的父親會在現場;而且根據調查,在孩子5個月大的時候98%的父親每天都和孩子玩,83%的父親每天都給孩子換尿布,61%的父親每天都幫著給孩子餵奶餵水。
其實父親多參與到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到中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都是有很多好處的。研究顯示父親比母親更容易引起嬰兒的社交微笑和大笑。親密的父子關係有助於教給嬰兒什麼是恰當的情緒表達,尤其是對憤怒的表達。
父親照顧孩子的結果可能有持續影響:如果在嬰兒期,孩子經歷過溫情、高捲入度的父子關係,那麼到了青少年期,他們就不會對朋友和師長進行猛烈攻擊。與嬰兒的親密關係也可以幫助男性降低抑鬱的危險。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裡,夫妻二人互相合作,互為補充,每個人都給予了嬰兒另一個人不能給予的東西。通常,媽媽照顧孩子,爸爸做最好的玩伴,父親能使孩子興奮,母親則給孩子愛撫、閱讀或唱歌。有父親的參與孩子的活動和運動量都會大很多。
現在回頭看看,認為:照料孩子是女人該幹的,而寵愛孩子是缺乏男子氣概的表現的觀點。不知道是哪個不負責任的傻X提出來的。
這一講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裡是碩博心理,我是劉老師,雖然我們只是心理學界的一顆小樹苗,但是我們努力做到我們的最好;用真誠的態度、客觀、專業的方式向每一個願意關注我們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們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學知識。
請記得不管你在哪裡,世界和我陪伴著你。
參考文獻:
1. 《0-12歲兒童心理學》作者:(美)凱薩琳·史塔生·伯格爾(Kathleen Stassen Berger) 陳會昌 譯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2. 《發展心理學》作者:林崇德 主編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