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E.F.埃裡克森構造了人格發展的「心理社會性發展」模型。埃裡克森認為,在個體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要,個體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個體又不得不受社會要求的限制,因而在社會適應上產生一定的困難,埃裡克森將這種困難稱為發展危機,發展危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表現各不相同。他把人格的發展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個體在每個階段的矛盾和危機若能獲得積極解決,人格就會健全發展,有利於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否則就會人格不健全。
這一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以理解性的識記為主,主要考察的是每一階段與所遇到的危機之間的對應關係。由於前五階段屬於接受教育階段,且是考察的重點,因此本文只介紹前五階段。
1.嬰兒期
嬰兒期(0~2歲)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給予嬰兒適當的、穩定的與不間斷的關切、照顧、哺育和撫摸,嬰兒就會對父母或照料者產生一種信任感,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賴的,否則就會產生不信任感。按照埃裡克森的觀點,信任對不信任的危機會影響嬰兒及其以後的人格發展,因為嬰兒對父母信任或不信任的態度會遷移到其他人。
2.兒童期
兒童期(2~4歲)主要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恥與懷疑,體驗意志的實現。該階段兒童開始具有基本的能力,如爬、走、推、拉及語言活動。如果父母允許兒童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鼓勵獨立探索願望,兒童就會認識自己的能力,養成自主的個性;反之,父母溺愛或過分批評指責,就可能使兒童懷疑自己,對自我和環境的控制能力產生羞恥感。
3.學齡初期
學齡初期(4~7歲)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由於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動範圍擴展到家庭之外,兒童喜歡嘗試探索環境,承擔並學習掌握新的任務。此時,如果父母和教師對兒童遇到的問題耐心聽取、細心回答,對兒童的建議給予適當的鼓勵或妥善的處理,則兒童不僅發展了主動感,而且還能培養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和教師對兒童的問題感到不耐煩或嘲笑兒童的活動,兒童就會對自己的活動產生內疚感。
4.學齡期
學齡期(7~12歲)兒童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這個時期,絕大多數兒童已進入學校,第一次接受社會賦予他並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他們追求學業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感及由此成就帶來的師長的認可和讚許。如果兒童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地取得成就並受到成人的獎勵,兒童將以成功、獎勵為榮,養成樂觀、進取和勤奮的人格;反之,如果由於成人教育不當,或兒童努力不夠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視,兒童就容易產生自卑感。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勤奮感或自卑感能延續終身。
5.青春期
青春期(12~18歲)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角色混亂,體驗忠實的實現。自我同一性是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一致性的形象。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做什麼,扮演什麼。此階段是在前四個階段基礎上對各種「材料」加以整合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整合過程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自己是什麼人的意識,從而逐漸形成自我同一性。如果這個階段的整合出現問題不能獲得自我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亂」或消極心理。
埃裡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個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習題演練
1.上中學以來小時好像不認識自己了,「我到底是誰?我將來做什麼呢?」這類問題常常困擾著他。根據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他處於哪個發展階段?()
A.親密對孤獨
B.勤奮對自卑
C.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D.信任對不信任
2.中學生小孫近期心裡很矛盾,覺得未來的自己應該是一名科學家,但又覺得能力有限,遙不可及。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當前他的主要發展任務是()。
A.獲得勤奮感
B.克服內疚感
C.避免孤獨感
D.建立同一性
答案:1.C。2.D。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