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埃裡克·霍姆伯格·埃裡克森(1902-1994)
埃裡克森出生於德國,她的母親是猶太人,生父是丹麥人,有斯堪狄那維爾血統。她的母親與生父並沒有結婚就已經懷孕,但是生父並沒有與他的母親結婚。後來他的母親嫁給他的繼父奧多爾·霍姆伯格,是一名猶太醫生。
隨著埃裡克森漸漸長大,他身材高大,金色的頭髮與藍色的眼睛都表現出與自己的父母不一樣特徵。外貌的特殊導致它在學校裡被同學叫「猶太人」,但是在家族中又被稱為「異教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埃裡克森正處在青春期,這使得他在忠於德國還是忠於丹麥人之間產生了矛盾。這也對他後面對人格發展同一性的提出產生了影響。
埃裡克森畢業於蒙臺梭利學校,畢業後他違背了繼父讓他當醫生的願望,開始從事藝術,週遊整個歐洲。在1927年的時候埃裡克森遇到了人身的巨大轉折點,這一年他受老同學邀請去維也納的一所學校從事藝術工作,而這所學校的生源是弗洛伊德的病人以及其朋友的子女。在這裡他結識了弗洛伊德的小女兒——安娜·弗洛伊德。並跟隨安娜開始接受兒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訓練,埃裡克森沒有特別高的文憑,在這裡接受的訓練就是他獲得的最正規的訓練了。這對他後面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29年結婚,開個人的精神分析診所,做研究員。之後埃裡克森的職業生涯變得很順利,他先後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
二、埃裡克森的自我概念
弗洛伊德的「自我」是本我衝動和超我命令之間的調停人。
埃裡克森的「自我」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同一感。同一感包括「我是不是獨特的?」「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將來可以做什麼?」
如果在明確這些問題的時候出現混亂和失望,那就會出現同一性危機,通常多出現在青少年時期,但不限於年輕人。
三、人格發展階段
埃裡克森認為人的一生都處在人格發展中,因此他將人格的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副「地圖」的話,這八個階段就是我們遇到的「分岔路口」,每一個路口我們都會遇到不同的前進方向。在埃裡克森的模型中,這些路口代表人格發展的轉折點,他把這些轉折點稱為「危機」,決定著我們人格發展的方向。
再面臨「危機」時候,我們的解決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適應;一種是不是適應。兩種方式都會給我們的人格發展帶來不同結果。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