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埃裡克森於1940-1950年間提出了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他認為,社會對個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個體自身的需要和能力與社會要求之間會出現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就會給個體帶來緊張感和內心衝突,埃裡克森把這種社會要求在個體心理種引起的緊張和衝突的矛盾,稱為心理社會危機。進而根據個體不同時期心理社會危機的特點,將人格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
該理論包含的主要內容有第一,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任務,都存在特定的心理危機。第二,人格發展任務完成的成功與否,會導致人格形成的兩個極端,成功的一端形成積極的品質;不成功的一端形成消極的品質,出現發展的「危機」。第三,教育的作用在於發展積極品質,避免消極品質。第四,現代人一切心理問題,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會要求不適應甚至失調所致。
雖然埃裡克森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師從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但該理論與弗洛伊德理論還是存在區別的,概括起來其中的區別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人格發展的驅動力不同。弗洛伊德強調性本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認為性本能是人格發展的動力。兒埃裡克森承認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時更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的作用。因此,埃裡克森把自己的人格理論稱為: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用以區別弗洛伊德的心理-性發展階段理論。
第二,階段時期不同。弗洛伊德講兒童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欲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5歲)、潛伏期(5-12歲)、生殖期(11或13歲開始)。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跨越的時期更廣,包括整個人生,共分八個階段。第一階段:嬰兒期(0-18個月,口欲期)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第二階段:幼兒期(1.5-3歲,肛欲期)自主對羞怯與懷疑;第三階段:學前期(4-6歲)主動對羞怯;第四階段: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第五階段:青年期(12-18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第六階段:成年早期(18-24歲)親密對孤獨;第七階段:成年中期(24-50歲)繁殖感對停滯感;第八階段:成年晚期(50歲以後)完善對絕望。
以上是埃裡克森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簡要介紹,希望能對您的備考有所幫助。中公教育祝您考試成功!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
回復「招聘備考」下載【教育理論章節練習題】
回復「時事政治」下載【30頁時政熱點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