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的人格漸成論 Epegenetic principle 把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八個相互聯繫的階段。
第一階段 獲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從出生到十八個月左右是嬰兒期。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階段。所謂基本信任,就是嬰兒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這階段嬰兒對母親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愛利克·埃裡克森理論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人們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特別是對周圍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順利發展。
第二階段 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
從十八個月到三、四歲是童年期。這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階段。個體在第-階段處於依賴性較強的狀態下,什麼都由成人照顧。到了第二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顧他們的成人,允許他們獨立地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了一種自主感,能夠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過分愛護他們,處處包辦代替,什麼也不需要他們動手;或過分嚴厲,這也不準那也不許,稍有差錯就粗暴地斥責,甚至採用體罰。例如,孩子由於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溼了褲子,成人就對其打罵,使孩子一直遭到許多失敗的體驗,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第三階段 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
四到五歲是學前期。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階段。個體在這階段的肌肉運動與言語能力發展很快,能參加跑、跳、騎小車等運動,能說一些連貫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活動擴展到超出家庭的範圍。除了模仿行為外,個體對周圍的環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機體)充滿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別,也知道動物是公是母,常常問問這,動動那。這時候,如果成人對於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責,那麼,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愛利克·埃裡克森
第四階段 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
從六歲到十一、二歲是學齡初期。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階段。學齡初期兒童的智力不斷地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他們很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與性質,對於工具技術也很感興趣。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讚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使之進一步對這些方面發生興趣。
第五階段 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
從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裡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它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個體的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個體的歷史性任務的認識與其主觀.願望的統一;也可理解為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稱為"核心的自我"。
第六階段 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
從十七、八歲至三十歲是成年早期。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包括友誼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第七階段 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
這是中年期與壯年期,是成家立業的階段。這是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愛利克·埃裡克森。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向積極方面發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展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以至子孫後代的幸福。他們在工作上勇於創造,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另一種可能性是向消極方面發展,即所謂"自我專注",就是只顧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和痛苦,即使有創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階段 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匯集成完美感,回顧-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痛不勝痛,於是產生了-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