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情分析
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階段論是我們的教師資格證以及教師招聘考試中常見的考點,出題形式多為單選題型,一般是給出某一階段,匹配相對應的人格發展任務,或者是給出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去匹配對應的階段。但是部分省份也出現過多選、辨析、簡答等出題形式。因此,要求考生對於埃裡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每一個階段對應的年齡、衝突、人格發展任務、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都要識記清楚。
二、知識詳解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的人格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發展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消極選擇之間的衝突。
埃裡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貫穿於個體的一生,整個的發展過程可以轉化為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嬰兒期(出生到18個月):基本信任對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嬰兒期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階段。當嬰兒從一個安全的穩定的子宮環境出生到一個不確定的環境,需要去確認外界環境的安全性。當孩子哭或餓時,如果父母能夠及時出現,滿足嬰兒的需求,那麼嬰兒就會建立對父母的信任,進而發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反之如果得不到周圍人們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特別是對周圍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
2.兒童早期(18個月-3歲):自主對害羞和疑慮的衝突
兒童早期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害羞感與疑慮感的階段。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他們想要自己去做,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自己探索世界。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洩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學前期(3-6、7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學齡初期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4.學齡期(6、7-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學齡期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衝突
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同一性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在這個時期,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認清自己的角色,並確立自我意識,達到自我同一性。否則,青少年就會遇到角色混亂的危機,即無法體驗到自身的存在,懷疑自我認識與他人對自己認識之間的一致性。
6.成年早期(19-30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成年早期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也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包括友誼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指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與其他人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7.成年中期(30-60歲):繁殖對停滯的衝突
這是中年期與壯年期,是成家立業的階段,也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的階段。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埃裡克森認為,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繁殖感。反之沒有繁殖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8.成年晚期(60歲以上):完美感與絕望感的衝突
成熟期是獲得完美感,避免絕望感階段。當老人回顧過去時,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匯集成完美感,回顧一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於是產生了一種絕望的感覺,精神委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人格發展的上述階段是相互依存的,後一階段發展任務的完成依賴於早期衝突的解決衝突,而後期的階段仍有可能產生先前的已解決的衝突。個體解決每一個階段危機的方式對個體的自我概念和社會觀有著深遠的影響。早期階段中問題的不當階段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在後期的階段中得到修正,但卻往往會對個體一生的發展造成間接而深遠的影響。
三、跟蹤練習:
1.埃裡克森認為青少年時期(12到18歲)的主要發展任務是( )。
A.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B.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C.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
D.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
【答案】D。中公解析:12-18歲是青春期階段,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同一性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在這個時期,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認清自己的角色,並確立自我意識,達到自我同一性。所以選擇B。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