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裡克森提出的八個階段:
①信任對懷疑——建立信任與愛——沒有安全感;
②自主對羞怯——自主性行為——缺乏信心,產生羞愧感;
③主動感對內疚感——自信和責任感——產生內疚;
④勤奮感對自卑感——勤奮,成功感——自卑失敗感;
⑤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同一性,方向明確——難以保持自我一致,容易喪失信心;
⑥親密感對孤獨感——與人交往有密切感——被排斥,孤獨感;
⑦繁殖感對停滯感——關愛家庭,扶養下一代,有社會責任感——自我,頹廢感,生活消極懈怠;
⑧完美感對絕望感——感到滿足,安享晚年——在絕望中度過餘生。
優點:既注重社會因素又注重文化因素,考察各個方面的關係,涉及人的一生。
缺點:忽視人的意識、理智等高級心理過程在發展中的作用的傾向。
柯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品德發展理論:
(1)前習俗水平:①懲罰和服從的道德定向階段;②樸素的享樂主義或功利主義定向階段。
(2)習俗水平:③人際和諧定向階段,又稱「好孩子」;④尊重權威和維持社會現有秩序的定向階段。
(3)後習俗水平:⑤社會契約和法律的定向階段;
⑥普通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的定向階段。
柯爾伯格道德對德育的啟示:
①首先了解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德育才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②兒童道德發展順序是一定的,不可顛倒的,與兒童思維發展有關;
③要促進兒童道德發展,必須讓他不斷的接觸道德環境和道德兩難問題,以便討論和展開道德推理練習,進而提高兒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
意義: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漸進,提出道德教育必須配合兒童心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