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橘媽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關於孩子敏感期的書,得到一個以前沒有明顯感覺到的感悟,那就是,孩子的發展是連續的,是層層遞進的,是同一的,前一個時間段是後一個時間段的基礎,每個時間段,都有不同的成長任務,他們構成了最後的發展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曾經提出過一個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他把人的一生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對核心的矛盾,能夠解決這些矛盾的孩子,這個問題就不會成為他之後的障礙,而如果沒有解決這個矛盾,那一個人就會出現殘缺性狀態和不連貫狀態。
敏感期理論,和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相結合,就能看出他們的共通點:孩子的發展,確實是連續而階段性的。
埃裡克森的理論很有意思,他將人一生整個過程都包含了進去,不管是剛出生還是到老年,人都會遇到不可調和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過程,就是終身成長的過程,而矛盾的順利解決,也是人健康成長的前提。
我們今天重點來說說前3個階段,也就是孩子0-6歲階段。
一、0~1.5歲嬰兒期
基本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這個階段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度很高,於是造成了他對父母既信任又不信任的心理矛盾。
埃裡克森認為,此時孩子的信任能夠形成「希望」這一品質:對自己的願望的可實現性持久信念。
也就是說,嬰幼兒時期孩子能否擁有信任感,決定著他是否具有希望這一品質,而希望對於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信任感和希望有什麼關係呢?
具有信任感的孩子,敢於去希望,具有非常強烈的對未來的方向感和前進感,給孩子帶來自我力量的增強。反之,不信任感帶來的自我懷疑,會讓孩子不敢去抱有希望,對人生相對悲觀,也不敢對父母做更多要求。
美國之前一個專家提出「不抱」孩子理論,他認為孩子的哭泣是為了讓父母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行動,如果父母不被孩子的哭聲控制,則可以反過來控制孩子的哭聲。很多父母效仿這種方式,最後發現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不信任感,也可以說是安全感。
7、8個月的孩子會開始認人,他們在能夠認出父母之後,會對父母出現很強的依賴性。雖然有時候很煩人,但這是一個孩子人生最初階段最基礎的需求,這個需求沒有滿足,他以後的人生中會不停的尋找,會不斷的懷疑,無法充滿希望的生活。
二、1.5-3歲兒童期
自主與害羞的衝突
一歲半之後,孩子第一個反抗期會開始出現,他會有較強的自主性,同時,堅持自己的意見,其實需要克服一定的害羞或懷疑心理,於是矛盾出現。
我看到過有位媽媽對著其他人評價孩子:這孩子主意大,每天穿什麼衣服都要自己搭。孩子當時就在跟前,聽了媽媽這話特別羞愧,臉都憋紅了,緊緊閉著嘴巴不說話。雖然自主性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孩子堅持自主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害羞,有的孩子選擇克服害羞,有的孩子可能因此而克制自己的自主意識。
埃裡克森把這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定為意志,如果能夠解決這個矛盾,可以在孩子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也就是「不顧害羞和懷疑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當孩子出現自我意識,他會開始對外界的反抗,經常對爸爸媽媽說「不」,反覆的說「我」,希望自己有自我控制能力,希望自己決定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
所以對父母來說,需要掌控引導孩子行為,與包容孩子自主感之間的平衡,不過分壓抑孩子,也不過分放任孩子,在幫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允許孩子堅持自己喜歡的方式,並且在他意志力不足時給孩子更多的鼓勵。
自主能力和意志力的關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這兩種品質對孩子以後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意義重大,所以父母不要總覺得孩子此時的自主性是「不遜」,從而拼命打壓,想讓孩子聽你的,反而應該鼓勵孩子用意志力克服害羞心理對自主性發展的阻礙。
三、3~6歲學齡初期
主動與內疚的衝突
這個階段的孩子主動探究精神萌發,他們有創造力,有想像力,喜歡問為什麼,這是主動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主動性遭到譏笑與遏制的時候,孩子會產生內疚感,這兩種感覺就是矛盾來源。
比如孩子上課提問問題。
老師們都知道,孩子們上課提問問題的積極性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弱的,小時候孩子思維比較發散,常常在課堂上提出和老師想講的內容無關的問題,看起來有點像是故意搗亂,為了繼續講課,有的老師可能會處理不當,讓孩子感覺到內疚,從而主動性下降。
埃裡克森認為,成功解決主動與內疚之間的矛盾之後,孩子就有了目的品質,「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
這個階段的矛盾和目的性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孩子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說明他的目的性佔了上風,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欲望,擊敗了內疚感帶來的退縮傾向。
如果孩子目的感更強,哪怕老師批評他說你這樣一直提問會影響大家的上課秩序,孩子也不會罷休,非要弄明白自己的問題,他有可能會課下去問,或者自己再去探究。而如果孩子沒有生發出目的性或者目的性不強,遇到挫折之後就會放棄。
這是最容易幫助孩子成功的一種品質,目標明確的孩子其實並不多。
想要孩子出現目的品質,父母就要對孩子的主動性行為多加鼓勵。比如孩子主動幫爸爸媽媽做事,主動想要在一個場合中出彩,父母都要維護孩子,自己不要嘲笑孩子,也保護孩子不受他人嘲笑的影響。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人格發展的奠基階段,父母的引導,環境的影響對孩子非常重要,能否在矛盾中處理好矛盾雙方的關係,讓孩子發展處這個階段成功後應該發展處的品質,是給父母的重大課題。
而了解這個理論框架,就是第一步,這樣父母才知道,在什麼階段孩子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此時重點應該如何培養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每個階段都不留下遺憾。
同時,了解這些也有助於父母自己回顧自己的童年及成年曆程,發現自己目前的矛盾,然後主動解決,在此基礎上,去盡力彌補之前階段沒有解決的矛盾,讓自己的人格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