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名詞解釋) 埃裡克森(1902~1994)是美國精神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他同意弗洛伊德徳對人格結構作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劃分,但他對自我的理解不同於弗洛伊徳把一切活動和人格發展的把心理的動力部歸於「性」方面。他提出人格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一)心理社會發展的內涵(名詞解釋)美裡克森認為個體的人格發展是在社會背景下進行的,受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影響和制約。人格的發展是一個經歷一系列階段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一種特定的危機和特定的任務,即待解決的心理社會問題。危機的解決標誌著前一階段向後一階段的轉化。危機的成功解決(利度過危れ)有助於自我力量的增強和對環境的適應:而不成功的解決(不能順利度過危機)則會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礙對環境的適應。
(二)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山西簡,17蘇州簡,17四川簡,19寧波簡根據每個階段不同的危機和衝突,埃裡克森將個體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同時指出了每一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
1.信任對懷疑(0~1.5歲):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自主對羞怯(1.5~3歲)這一時期,嬰兒渴望自主探索新事物,由於父母的養育態度和方式,容易使嬰兒介入自己意願和父母意願相互衝突的危機中。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獲得一種獨立的自我意識。反之,就會使兒童對自己產生懷疑,形成自我羞愧感。
3.主動感對內疚感(3~6歲):如果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就能培養兒童對生活的自主成自我愧感。
性和目的性。相反,就會導致兒童退縮內疚,缺乏主動性。
4.帝感對自卑感(6~12歲):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大多數在上小學,學習成為幾童的主要活動。從學習活動中,ル童可以產生勤奮感。如果兒童不能發展這種勤奮感,他們將對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心,從而產生自卑感
5.角色同一對角色混亂(12~18歲):這一階段,個體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種新的自我同一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就獲得了自我同一性。如果在這個階段青少年不能獲得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亂或消極同一性。
6.親密感對孤獨感(18~30歲):主要任務是發展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和婚煙的實現。
7.繁殖感對停感(30~60歲):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關心的品質:如果是消極解決,就會導致自私自利,出現人格的停滯。
8.自我完普對悲觀喪(60~死亡):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形成智慧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有失望和毫無意義感。
評價
優點;埃裡克森對人的心理研究,既注重社會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考慮識心理發展的某一個方面,而是考慮各個方面的關係:不是只研究某一個年齡階段,而涉及人的一生
缺點:其理論有過分強調本能,相對忽視人的意志、理智等高級心理過程在發展中作用的傾向。其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及每一個階段矛質的確立,是否合理,是否適合不F化背景的人,都是引起爭議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