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論之心理動力學理論

2020-12-06 金碧輝煌姚小六

關於主動塑造人格的心理過程的理論主要有三種:心理動力學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調動機和心理障礙,尤其是無意識動機;人本主義理論強調意識,當下的主觀現實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社會認知理論描述學習,認知與社會互動對行為的影響。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第一種,心理動力學理論。

1.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是指弗洛伊德對於人格和心理障礙的解釋,精神分析是其對於心理障礙的一系列治療方法。

1.1 無意識與本能

弗洛伊德將無意識這個概念置於人格舞臺的中央。他認為本能,即我們最基本,最隱秘的動機,驅力和欲望為無意識心理的混亂進程提供動力。無意識驅力包括艾洛斯(性本能)和桑納託斯(死亡本能),其中艾洛斯創造的力量稱為力比多(欲望),它是一種原始的生命力量,為人格的其他部分提供能量;而桑納託斯創造的力量用於解釋人類的攻擊和破壞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死亡本能。

1.2 人格的結構

弗洛伊德將人格描繪成自我,本我,超我三維一體的結構。本我與生俱來,儲存著最原始的動機,驅力和欲望,本我像小孩一樣衝動,總是想要即刻滿足各種欲望,不計較行為的後果。超我類似於良心,是孩子根據父母和其他成人強加的外部規則形成的一套內部規則,超我還包括了理想的自我。本我散發的性驅力和攻擊性驅力持續與超我中的道德力量鬥爭,現實中的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之間鬥爭的協調者。

1.3 人格的心理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會在不同的精神層次裡發生和進行,主要包括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三個層次。意識在最外層,來源於感官經驗,是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前意識作為中介,位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其主要功能是審查,負責同意危險性和破壞性不大的潛意識心理活動浮現到意識層面,而對危險性和破壞性大的內容保持警惕,確保它們被封鎖在潛意識之中。潛意識位於心理結構的最底層,由各種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構成,潛意識的本能通過各種偽裝或歪曲的形式出現,推動者個體的活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動力源泉。

1.4 自我防禦機制

自我在處理本我與超我的衝突時,會啟動一系列的自我防禦機制,在接近意識層面的前意識層面運作。當無意識欲望過於強烈時,自我會以一種限制的方式將這些欲望和威脅性記憶深藏在無意識的內心之中,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稱為壓抑,是自我防禦機制的核心。被壓抑的情感,記憶和欲望並不會消失,它們會在無意識層面繼續間接影響人的行為,可能會表現為夢境,幻想或者更心理障礙的症狀。

除了壓抑,其他重要的自我防禦機制還包括:

否認-通過簡單否認問題的存在來避免困難的處境。

合理化-通過尋找一些能夠為社會所接受的理由來緩解壓力。

反向形成-朝自己無意識欲望恰好相反的方向行事。

轉移-將反應從真正的應激源轉向更加安全的個體或事物。

退行-採取不成熟,幼稚,但在年幼時確實有效的行為應對壓力,例如哭泣,摔東西,甚至尿褲子。

升華-將壓抑的能量投入創作性行為或過度工作中,以更易於被社會接受的方式釋放能量。

投射-將無意識的欲望和恐懼錯誤的歸因到其他人或物上。

1.5 投射測驗

投射測驗是一種藉助防禦機制進行的診斷。它背後的假設是:受到困擾的個體會將他們隱藏的動機和衝突投射到圖像上,從而看到符合自己幻想的事物。包括羅夏墨跡測試,主題統覺測驗和精神決定論。其中亨利·莫裡的主題統覺測試有著較為牢靠的科學基礎,尤其適用於成就動機的測評。對於弗洛伊德學派的分析師而言個體做的每件事都可能有著深層的心理意義,不存在偶然和巧合。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我們內心的精神狀態決定的。這是精神決定論的理論基礎。

1.6 對弗洛伊德理論的評價

我們必須肯定弗洛伊德提出了第一個且可能仍然是最具綜合性的人格,心理障礙和心理治療的理論。通過大量研究者的努力,弗洛伊德理論中公認的觀點包括:

A.許多心理過程是無意識的。

B.內心衝突是由不同方向的衝突動機造成的。

C.穩定的人格模式從童年開始形成。

弗洛伊德理論的局限性在於不符合科學規範,他提出的許多概念,例如「力比多」或者「壓抑」等都缺乏清晰的操作性定義。關於受壓抑的記憶也沒有可信的,獨立的證據。畢竟我們無法判斷被恢復的記憶到底是真的個體壓抑的記憶還是受治療師,媒體等暗示而被植入的記憶。第二種批評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論對未來反應的預測性很差,是對過去的誘導性解釋,可能只是一種後視偏差。對童年行為起源的過分強調可能會混淆問題,讓分析師將注意力從心理,行為障礙真正的應激源那裡移開。第三種批評指出弗洛伊德輕視女性,他只是將自己與當時男權社會的態度投射到女性身上。最後對於情緒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無意識心理並沒有弗洛伊德認為的那樣敏銳和具有目的性,它並不是一個充斥著洶湧性慾和死亡欲望的意識空間。

儘管有著諸多的批評,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得到了大部分公眾的認可,他的學說意向和符號大量存在於20世紀的藝術和文學作品之中。

2.新弗洛伊德學派

2.1 卡爾·榮格:拓展無意識

卡爾·榮格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在發展和精煉精神分析理論的過程中創造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並最終與弗洛伊德決裂。榮格認為弗洛伊德過於強調性慾,而忽視了靈性這一同樣重要的無意識需求。另外榮格將無意識擴展為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其中個體無意識取代了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本我,而集體無意識是一個儲存人類共享的本能「記憶」的場所,它將無數代人的歷史拼接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古老的意向,這種意向我們稱之為「原型」。在原型記憶中,榮格識別出了兩個概念,阿尼姆斯和阿尼瑪,分別代表人格中男性陽剛的一面和女性陰柔的一面。自我的陰暗面中則隱藏著陰影原型,它代表著人格中我們不願承認的破壞性和攻擊傾向,這一描述與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類似。

榮格的另一個創新在於他將每一類人格描繪成一組對立傾向之間的平衡狀態。他認為大多數人在每一組對立傾向中往往只會偏向其中一個,這些傾向的總體模式構成了不同的人格類型。在榮格提出的許多組人格傾向中,最著名的是內傾和外傾,這一組概念類似於我們今天常說的內向和外向。

和弗洛伊德理論一樣,榮格理論的局限性在於無法進行科學的觀察和檢驗。但是榮格對心理學這門學科依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首先,他對弗洛伊德提出了挑戰,開啟了人格理論百花齊放的局面。其次,他的人格類型觀點為氣質,特質,人格類型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2 卡倫·霍妮:女權主義的聲音

霍妮認為男性與女性之間的人格差異來源於習得的社會角色,而非受無意識驅動。人格的形成不只是依賴於早期經歷,而是與正常的成長和社會關係以及個人潛力是否得到充分發展有關。霍妮將焦慮作為核心概念來闡述家庭環境,教育對人格的影響。她認為人格的發展會被基本焦慮引發的不確定感和孤獨感所阻擋。當基本焦慮失控時,為了克服生活的恐懼,無望和孤獨,人的無意識鬥爭會以一種或多種神經質需求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些需求是正常需求的極端狀況。她認為人們會以三種常見態度和模式應對基本焦慮:

A.接近他人:想要不斷得到愛和肯定的病態需求。

B.反對他人:通過打敗或攻擊他人獲得權力與尊重。

C.遠離他人:封閉自己,遠離親密和支持。

霍妮的理論也存在著科學基礎不夠堅實的缺陷。

2.3 後弗洛伊德學派

後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家很大程度上都接受了有關精神決定論無意識動機的觀點。他們更強調自我的機能,認為社會變量(例如家庭,文化,同伴等)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並且他們將人格發展延伸到了整個人生,而不只是兒童時期。其中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得到了現代科學團隊的數據支持,明確了人格在成年後會繼續發生變化的觀點。後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打破了弗洛伊德對於人格理論的壟斷,為人本主義和認知學派理論家的新思想鋪平了道路。

參考書目: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人格三結構」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西方人格心理學的開始。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Ⅰ:基礎入門的理論及實踐
    原創 萬千心理 萬千心理圖書 收錄於話題#新書上架之精神分析動力取向20個本書單為想要學習掌握精神分析動力取向的入門者提供了優質的基礎必備經典。學習精神分析最好的導入路徑參考書,能夠為進一步的提高進階打下堅實的基礎。
  • 埃裡克森社會人格心理發展理論
    在教師招聘中的考點主要是人格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常常以單選題的方式考查不同階段與其發展任務的對應。他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在這八個階段中,個體發展首先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個體在每一發展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特殊的心理任務,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會有相對應的發展矛盾,個體需要解決。如果在該階段此矛盾能夠得到順利解決,那麼個體的人格將會健康發展。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是指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格被視為從內部控制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這種內部心理機制決定著一個人在一切給定情境中的行為特徵或行為模式。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艾裡克森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 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的幹預方式幫助來訪者獲得穩定的人格結構(積極的客體關係單位),從而達到人格的成長。但是在這一階段會遇見來訪者移情的再次反覆,這時治療者必須運用解釋技術揭示其遺留的一些問題,使之能夠面對現實。當來訪者能夠解決移情時,治療階段可以宣布結束。治療技術技術選擇原則:病人的心理狀態越是原始(人格結構整合程度低),心理諮詢師也就應該越多的採用支持性的技術。
  • 人格理論之內隱人格理論和情境人格系統
    內隱人格理論之前章節中介紹的各種人格理論講述了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人格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即使不具備相關心理學專業的知識,也會無意識的運用自己的一套理論來理解和評價他人。這種簡化的理解他人的系統被稱為內隱人格理論,它是對於人格的個人解釋。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 人格的扭曲是如何形成的?弗洛伊德理論剖析反社會人格的變態心理
    作者:周雲騫,綜融方向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學院研究生,心理諮詢師,心理社工。致力於心理學公益,心理讀書會發起者,帶你三年內讀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本文是從小白到達人的六部曲第二部分《心理學的故事》的內容。「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 即應在哪裡。
  • 卡特爾人格特質理論
    1928—1931年,在英格蘭埃克塞特大學任講師;      1932—1937年,創辦並主持了英格蘭萊斯特市心理診所。     1937年應美國著名心理生學家E·桑代克邀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 工作一年,之後分別在克拉克大學及哈佛大學講學,    1944年以後長期供職於伊利諾斯大學。
  •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這八個階段分為:1.嬰兒期(0~ 1歲):信任和懷疑的心理衝突。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4.在人格的獨特性與普遍性方面,凱利採取中立的立場。(二)人格概念人格的核心概念是建構。建構或構念,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分析世人的觀點,是人們用來對事件整理分類的一種概念,也是人們看待並控制事件的思維模式。它能對現實作出預測。(三)人格結構凱利的一個理論假設是:人格結構是由一組獨特結合的建構群所組成的複雜系統。
  • 第三節人格發展理論與教育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名詞解釋) 埃裡克森(1902~1994)是美國精神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他同意弗洛伊德徳對人格結構作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劃分,但他對自我的理解不同於弗洛伊徳把一切活動和人格發展的把心理的動力部歸於「性」方面。他提出人格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 用MBTI人格理論測測你是《陳情令》16型人格中的哪一種
    《陳情令》是一部格局很大的作品,筆者認為其在人物的複雜人格塑造上可望紅樓之項背,喜歡陳情令的人往往也不只喜歡主角,因為其中每一個小人物都具有獨特的魅力而讓人慾罷不能。關於mbti人格理論是我很喜歡的一套心理學理論,在之前的文章中略有提及。它是基於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先生的《心理類型》而提出的一套更詳細也更實用的人格理論。
  • 筆記|《人格》B4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B4 行為主義學派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基本概念/簡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學習四要素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是習得的,而學習是由以下四個要素組成的。1.內驅力內驅力是促使有機體行動的任何一種強烈刺激。
  • 人格發展理論有哪些?
    人格發展理論有哪些?下面我們來看看: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5.兩性期(13-18 歲左右) 此時期個體性氣管成熟,生理上和心理上所顯示的兩性差異開始顯著。
  • 2016年考研心理學: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一)
    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一)   ▶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發展觀   (1)弗洛伊德:①人格動力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本能,人格的發展就是性(心理性慾)的發展。②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三者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它們之間的關係決定著人格的基本面貌。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低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的,遵循快樂原則。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其作用是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現實原則。
  •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在我們的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都會複習到這樣一個知識點----埃裡克森的人格八階段理論。埃裡克森的理論一般在考試中呢不全是大題考察的,多為細碎的小知識點的選擇題考察。那麼如何能夠更容易地記住這方面的理論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吧!
  • 筆記|《人格》B6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4 五因素模型 & C5 對特質論的...
    B6 人格特質理論C4 五因素模型一、大五模型/簡述人格因素模型(一)基本假設格爾頓最先提出了詞彙假設的觀點。神經質水平高的個體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過分的渴望,或者是無法容忍失敗以及無法做出克服困難的反應。它包括幾個維度,比如焦慮,氣憤,抗議,沮喪,自我覺知,易衝動,易受傷。而在此維度上得分低的人多表現為平靜、自我調適良好、不易出現極端和不良的情緒反應。5.開放性也稱求新性,是指對經驗持開放、探求態度。
  • 幼兒教師資格證: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流派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流派是《幼兒園保教知識與能力》裡考察的重點,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網根據考試大綱為廣大考生整理推薦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主要流派的相關知識點,希望對考生備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