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2021-01-08 詠卿先生

B7 認知學派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凱利將人視為科學家,他對人性的看法為:

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來的。

2.人對環境有主動形成表徵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動的反應。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決定的。

4.在人格的獨特性與普遍性方面,凱利採取中立的立場。

(二)人格概念

人格的核心概念是建構。建構或構念,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分析世人的觀點,是人們用來對事件整理分類的一種概念,也是人們看待並控制事件的思維模式。它能對現實作出預測。

(三)人格結構

凱利的一個理論假設是:人格結構是由一組獨特結合的建構群所組成的複雜系統。個體差異就表現在個體所擁有的建構性質、數量、質量和組合方式的不同上。凱利從不同的角度對各種建構進行了分類:

1.依據建構的作用:核心建構和外圍建構

核心建構是個體行為中最基本、最穩定的建構,它是決定了個體行為的一致性或同一性的關鍵建構。

外圍建構是較易改變的建構,不起決定作用的建構。

2.依據建構的通透性:可滲透建構和非滲透性建構

可滲透建構是能容納新成分進入其適用範圍的建構。

非滲透性建構是拒絕新的成分進入其領域的建構。

3.依據建構的可變性:緊縮建構和鬆散建構

緊縮建構是對事件的預測絕無改變的建構。

鬆散建構是對事件的預期可隨時間、情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的建構。

4.依據建構的表達方式:言語建構和前言語建構

言語建構是有一定文字符號來表達的建構。

前言語建構是通過非文字符號來表達的建構。

5.依據建構的層次:主導建構和從屬建構

主導建構是包含其他建構在內的上位層次的建構。

從屬建構是被包含在別的建構中的下位層次建構。

(四)基本假設與推論

凱利以一種高度組織化且結構化的方式提出他的人格理論。他的整個理論有一個基本假設和十一項推論。

基本假設:是指個體的心理過程是由其預測事件的方式所引導的。

在這一基本假設下,凱利提出了11 種推論:

1.結構推論:是指一個人通過對事件的反覆建構來預測事件。

2.個性推論:是指人們在事件建構上的互不相同。

3.組織推論:是指為了預測事件個體會發展出一個包含各種有序的獨特的建構群。

4.二分推論:是指個人建構系統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構所組成。所有建構都具有兩極:相似極和相異極,稱為建構極。

5.選擇推論:是個人在二分建構中做出選擇,是確定建構還是擴展建構。人們在解釋和預測世界時,會有兩條選擇途徑:一條是確定且安全的,另一條是擴展但冒險的。

6.範圍推論:是指一個建構只適用於預測特定範圍內的事件。每個建構都有其使用範圍。

7.經驗推論:是指個人建構系統隨著個人連續對事件所作的解釋而改變。人在一生中會建立許多建構,這些建構會不斷地被驗證、被調整。預測有效的建構會被保留下來,錯誤或無效的建構會被修正或被淘汰。

8.調節推論:是指個人建構系統的變化會受限於該建構的通透性。通透性強的建構系統會不斷地吸納新的建構,使之不斷擴展、豐富,更好地解釋和預測複雜世界,適應外部環境。

9.片段推論:是指個人可以連續使用各種不同的、不關聯的建構系統。在這個建構系統中,會存在著許多彼此不同的亞建構。這使得人們會使用不同建構解釋相似的事物,用相同的建構去解釋不同的事物。

10.共同推論:是指個人能夠運用與他人相同的經驗建構的程度,代表其心理過程與他人的心理過程相似。只要用相似的方式解釋世界,就說明擁有相似的人格。

11.社交推論:是指人們解釋他人建構系統時,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個人的社交活動中扮演角色。在與人交往中,只有理解了對方的建構,才能理解對方看問題的方式,或按照別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動,這就是角色扮演。如果兩個人彼此扮演的角色是互惠的,就會產生良好的社會互動。

(五)人格動力/簡述凱利的CPC循環理論

凱利提出了CPC循環理論。人遇到新情境時,其行動是依照詳察—預斷—控制三個階段的循環(簡稱CPC循環)而進行的。

1.詳察期:人們在開始接觸事物時,會謹慎地考慮各種可能性,提出各種建構,反覆嘗試。

2.預斷期:通過嘗試各種建構,選擇出對情境最適合的建構。

3.控制期:將所選擇的建構付諸行動。

由此可見,凱利描述了人如何從認知向行動的轉化過程。通過CPC循環,人們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減少不確定性,逐漸形成人格,並獲得良好的適應。

(六)人格發展

凱利認為人格的發展就是建立在建構系統的發展之上。個體的發展就是要不斷提高對世界預測的準確性。

二、研究方法

(一)角色建構測驗

角色建構測驗提供一種途徑,以考察個體運用什麼建構來解釋世界。角色建構測驗的實施程序如下:

第一步:填寫「角色稱謂列表」。

第二步:比較所列角色的異同。

第三步:主試分析被試的建構特點。

(二)固定角色療法

固定角色療法讓來訪者扮演一個由心理治療者設定的新角色,來訪者按照新的角色要求來行動,治療者鼓勵患者以新的方式來看自己,以新的方式行動,並以新的方式來解釋自己,也就是成為個新的人。

三、研究主題

1.認知複雜性—簡單性

2.焦慮與威脅

當人們的建構系統發生變化時,或在使用建構發現無法預測世界時,就會產生焦慮或威脅的情緒感受。

焦慮是個體對所遭遇的事件位於他的建構系統適應範圍之外的認知。

威脅是對個人核心建構中將發生全面改變的意識。

四、理論應用

(一)建構作用與功能失調

1.去除混亂或製造混亂;

2.統領作用或制約作用。

(二)病態建構的特點

1.建構系統缺陷

(1)建構過度可滲透或過於不可滲透;

(2)建構的不確定性;

(3)建構系統的組織無層次。

2.建構使用失誤

(1)建構過度緊縮或鬆散;

(2)過於尋求安全確定性的建構;

(3)建構使用超出其適用範圍。

(三)自殺與敵意

凱利從認知角度來解釋自殺行為,他認為自殺乃是一種確認自己生命的行動,或是一种放棄生命的行動。他認為,攻擊是對個人認知領域積極的補充。敵意是個體試圖使別人依照他的預期而行動,以保證他的建構系統。

五、理論評價

(一)學術貢獻

1.豐富了人格理論的認知向度;

2.發展了有效的人格評價工具;

3.研創了獨特的認知心理療法。

(二)理論缺陷

1.忽視了人格中的非認知因素;

2.角色建構測驗的使用局限;

3.理論系統中的未決問題。

相關焦點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
    B7人本主義學派C3 認知信息處理論一、理論要點(一)人性觀認知信息處理論主要是探討人們如何組織並陳述其經驗。卡弗和斯切瑞指出理解人類行為的三個假設:1.了解人類行為就是要了解人們如何處理周圍環境提供的信息。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B7 認知學派C2 社會認知理論一、羅特的社會認知論(一)理論觀點1.人性觀(1)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議題上,羅特傾向於自由選擇和行動。羅特強調認知變量並相信人們可以調節並按照經驗選擇自己的行為。(2)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是學習的結果。(3)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2.羅特的人格理論/羅特的行為預測理論羅特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他的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在社會情境中習得的。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人格理論之心理動力學理論
    關於主動塑造人格的心理過程的理論主要有三種:心理動力學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調動機和心理障礙,尤其是無意識動機;人本主義理論強調意識,當下的主觀現實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社會認知理論描述學習,認知與社會互動對行為的影響。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第一種,心理動力學理論。
  • 認知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是內部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
  • 筆記|《人格》B4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B4 行為主義學派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基本概念/簡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學習四要素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是習得的,而學習是由以下四個要素組成的。1.內驅力內驅力是促使有機體行動的任何一種強烈刺激。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艾裡克森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心理學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人格三結構」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西方人格心理學的開始。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歷年來,學習理論部分通常以兩大題型出現,分別是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分布於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中,總體特徵是知識點分散、零碎。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一)認知主義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二)建構主義1.個體建構主義。
  • 中公專項輔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區分
    學習理論是各地區教育心理學的一大。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
  •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教育心理學-認知學派詳細對比
    認知學派反對行為主義極端的研究人的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時人主動地在人腦中構建認知結構,強調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有苛勒、託爾曼、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其中最為著名也最容易成為我們考試重點的人物是奧蘇貝爾和布魯納,因此,我們詳細來對比奧蘇貝爾和布魯納的相關理論。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建構主義思維導圖及其重點內容
    認知學習理論1. 格式塔學派——頓悟學習理論;格式塔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苛勒;觀點是:①學習的實質——形成新的完形;②學習的過程——頓悟過程;2.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動機階段,了解領會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有八大階段:東林活寶會做蓋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 學生中心模式又稱為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建構主義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中很多教育理論流派有太多的不理解,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把每種理論都要分清楚,弄明白,知道每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
  • 戰略認知學派——心智過程
    4.3儲存/修復認知始於記憶。就個人而言,記憶是不同信息條目相互聯結所組成的網絡;就組織而言,這些聯結根植於組織的形態、規則、程序、傳統和技術中。社會化則將個人和組織聯繫在一起:組織使個人接受已有的慣例,然後這些慣例成為個人記憶的一部分,從而使個人認知和組織協調起來。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