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 認知學派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凱利將人視為科學家,他對人性的看法為:
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來的。
2.人對環境有主動形成表徵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動的反應。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決定的。
4.在人格的獨特性與普遍性方面,凱利採取中立的立場。
(二)人格概念
人格的核心概念是建構。建構或構念,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分析世人的觀點,是人們用來對事件整理分類的一種概念,也是人們看待並控制事件的思維模式。它能對現實作出預測。
(三)人格結構
凱利的一個理論假設是:人格結構是由一組獨特結合的建構群所組成的複雜系統。個體差異就表現在個體所擁有的建構性質、數量、質量和組合方式的不同上。凱利從不同的角度對各種建構進行了分類:
1.依據建構的作用:核心建構和外圍建構
核心建構是個體行為中最基本、最穩定的建構,它是決定了個體行為的一致性或同一性的關鍵建構。
外圍建構是較易改變的建構,不起決定作用的建構。
2.依據建構的通透性:可滲透建構和非滲透性建構
可滲透建構是能容納新成分進入其適用範圍的建構。
非滲透性建構是拒絕新的成分進入其領域的建構。
3.依據建構的可變性:緊縮建構和鬆散建構
緊縮建構是對事件的預測絕無改變的建構。
鬆散建構是對事件的預期可隨時間、情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的建構。
4.依據建構的表達方式:言語建構和前言語建構
言語建構是有一定文字符號來表達的建構。
前言語建構是通過非文字符號來表達的建構。
5.依據建構的層次:主導建構和從屬建構
主導建構是包含其他建構在內的上位層次的建構。
從屬建構是被包含在別的建構中的下位層次建構。
(四)基本假設與推論
凱利以一種高度組織化且結構化的方式提出他的人格理論。他的整個理論有一個基本假設和十一項推論。
基本假設:是指個體的心理過程是由其預測事件的方式所引導的。
在這一基本假設下,凱利提出了11 種推論:
1.結構推論:是指一個人通過對事件的反覆建構來預測事件。
2.個性推論:是指人們在事件建構上的互不相同。
3.組織推論:是指為了預測事件個體會發展出一個包含各種有序的獨特的建構群。
4.二分推論:是指個人建構系統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構所組成。所有建構都具有兩極:相似極和相異極,稱為建構極。
5.選擇推論:是個人在二分建構中做出選擇,是確定建構還是擴展建構。人們在解釋和預測世界時,會有兩條選擇途徑:一條是確定且安全的,另一條是擴展但冒險的。
6.範圍推論:是指一個建構只適用於預測特定範圍內的事件。每個建構都有其使用範圍。
7.經驗推論:是指個人建構系統隨著個人連續對事件所作的解釋而改變。人在一生中會建立許多建構,這些建構會不斷地被驗證、被調整。預測有效的建構會被保留下來,錯誤或無效的建構會被修正或被淘汰。
8.調節推論:是指個人建構系統的變化會受限於該建構的通透性。通透性強的建構系統會不斷地吸納新的建構,使之不斷擴展、豐富,更好地解釋和預測複雜世界,適應外部環境。
9.片段推論:是指個人可以連續使用各種不同的、不關聯的建構系統。在這個建構系統中,會存在著許多彼此不同的亞建構。這使得人們會使用不同建構解釋相似的事物,用相同的建構去解釋不同的事物。
10.共同推論:是指個人能夠運用與他人相同的經驗建構的程度,代表其心理過程與他人的心理過程相似。只要用相似的方式解釋世界,就說明擁有相似的人格。
11.社交推論:是指人們解釋他人建構系統時,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個人的社交活動中扮演角色。在與人交往中,只有理解了對方的建構,才能理解對方看問題的方式,或按照別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動,這就是角色扮演。如果兩個人彼此扮演的角色是互惠的,就會產生良好的社會互動。
(五)人格動力/簡述凱利的CPC循環理論
凱利提出了CPC循環理論。人遇到新情境時,其行動是依照詳察—預斷—控制三個階段的循環(簡稱CPC循環)而進行的。
1.詳察期:人們在開始接觸事物時,會謹慎地考慮各種可能性,提出各種建構,反覆嘗試。
2.預斷期:通過嘗試各種建構,選擇出對情境最適合的建構。
3.控制期:將所選擇的建構付諸行動。
由此可見,凱利描述了人如何從認知向行動的轉化過程。通過CPC循環,人們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減少不確定性,逐漸形成人格,並獲得良好的適應。
(六)人格發展
凱利認為人格的發展就是建立在建構系統的發展之上。個體的發展就是要不斷提高對世界預測的準確性。
二、研究方法
(一)角色建構測驗
角色建構測驗提供一種途徑,以考察個體運用什麼建構來解釋世界。角色建構測驗的實施程序如下:
第一步:填寫「角色稱謂列表」。
第二步:比較所列角色的異同。
第三步:主試分析被試的建構特點。
(二)固定角色療法
固定角色療法讓來訪者扮演一個由心理治療者設定的新角色,來訪者按照新的角色要求來行動,治療者鼓勵患者以新的方式來看自己,以新的方式行動,並以新的方式來解釋自己,也就是成為個新的人。
三、研究主題
1.認知複雜性—簡單性
2.焦慮與威脅
當人們的建構系統發生變化時,或在使用建構發現無法預測世界時,就會產生焦慮或威脅的情緒感受。
焦慮是個體對所遭遇的事件位於他的建構系統適應範圍之外的認知。
威脅是對個人核心建構中將發生全面改變的意識。
四、理論應用
(一)建構作用與功能失調
1.去除混亂或製造混亂;
2.統領作用或制約作用。
(二)病態建構的特點
1.建構系統缺陷
(1)建構過度可滲透或過於不可滲透;
(2)建構的不確定性;
(3)建構系統的組織無層次。
2.建構使用失誤
(1)建構過度緊縮或鬆散;
(2)過於尋求安全確定性的建構;
(3)建構使用超出其適用範圍。
(三)自殺與敵意
凱利從認知角度來解釋自殺行為,他認為自殺乃是一種確認自己生命的行動,或是一种放棄生命的行動。他認為,攻擊是對個人認知領域積極的補充。敵意是個體試圖使別人依照他的預期而行動,以保證他的建構系統。
五、理論評價
(一)學術貢獻
1.豐富了人格理論的認知向度;
2.發展了有效的人格評價工具;
3.研創了獨特的認知心理療法。
(二)理論缺陷
1.忽視了人格中的非認知因素;
2.角色建構測驗的使用局限;
3.理論系統中的未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