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2.阿德勒強調個人的行為能根據其目標自主表現,他認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為並非受制於本我與潛意識內盲目的本能衝動。人是理性動物,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富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
3.阿德勒持一種行為目的論的觀點,即所有人的行為都具有其目的。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將人格定義為一個人為了嘗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而顯現出的特殊風格。他強調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基本上是受社會驅力所激勵的。阿德勒的人格理論突出強調人的整體性、統一性和社會性。他認為人的思想、價值、動機、行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標決定的,都帶有生活目標的印記,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三)人格動力/簡述阿德勒的人格動力理論
1.早期動力理論
阿德勒不同意將力比多作為人格的主要動力。在他的早期理論裡認為,對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補償是人格的原初動力。他認為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2.晚期動力理論
後來,阿德勒將強調的重點從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理自卑轉移到心理的自卑感。他發現自卑感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正常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不足而獲得優越感,並力求完善。追求優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導動機,也是人類的天性。
(四)人格結構
1.生活風格/簡述阿德勒的生活風格理論
在阿德勒看來,每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是不同的,所處的環境條件也千差萬別,因而每個人試圖獲得優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這種個人追求優越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決定了一個人適應生活中的困擾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
阿德勒將生活風格劃分為四種:
(1)統治支配型
這一類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卻有較高的活動度,傾向於支配和統治別人,缺乏社會意識,他們的行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顧及別人的利益,他們追求優越的傾向特別強烈,不惜利用或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
這種類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很少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依賴別人照顧他們,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一切,並且竭力索取一切他所能索取的東西。
(3)迴避型
這樣的人社會興趣和活動度水平都較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決問題或危機,不想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迴避困難從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敗。
(4)社會利益型
這樣的人具有較高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他們可能是關心家庭、朋友和社會的人。
2.創造性自我
創造性自我即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遺傳和環境的塑造,而是會創造性地自由運用遺傳和環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加以組合,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3.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
(五)人格發展與成因/簡述阿德勒提出的人格發展與影響因素
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樣重視兒時經驗對於人格發展的作用,不過他關注的是家庭環境和社會關係的影響,如父母教養方式、兒童的出生順序等。
1.父母教養方式
兒童遇到的最初的社會環境是家庭,在家庭中與母親的接觸和母子關係的發展形成了將來與他人關係發展的基礎。
2.出生順序
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並不一定共享著同樣的生活環境,他們在家中的排行,也就是出生順序,會影響一個孩子怎樣與社會聯繫,還影響他生活風格的發展。
長子都曾經歷一段獨生子唯我獨尊的時光,通常會受到大量的關懷與寵愛,他們通常喜歡搬弄權勢,並過分誇張規則和紀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發展出喜歡幫助人,保護人的性格,或具有善於組織的才能。在個性上,老大值得依賴,而且會努力上進。
次子或中間的孩子一出生便須與另一個孩子分父母的關懷,所以他比長子易於與人合作。次子總是不甘屈居人後,他努力奮鬥想超越別人,好像時時刻刻在參加比賽,他通常都比長子有才能,且更成功。如果長子在某方面表現優越,則次子會發展另一方面的才華來抗衡,次子在立場上通常是反對長子的。父母對最小的孩子總是特別細心對待,因為他們既年幼又弱小,需要別人的幫助,但他們並不喜歡當最小的孩子,因為最小的孩子不值得信賴,沒有信心,所以他們想證明他們樣樣都能做,因此他們特別重視權力的追求,往往會成為家中最能幹的人。
二、研究方法
(一)早期記憶法
阿德勒認為早期記憶是發現個人生活風格起源的方法之一。當讓一個人回憶他幼年的事件時,他回想起來的事件不是隨意想起來的,而是與他的生活風格有密切相關的事件。
(二)心理治療
阿德勒治療的目標是培養來訪者的社會興趣,這當中伴隨著提高其自我察覺能力,並修正其基本假設、人生目標及基本觀念。阿德勒學派的治療程序可分為與目標相呼應的四個階段:
1.建立合作性治療關係
阿德勒學派認為良好的治療關係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與目標一致的基礎上,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並加強當事人對自己生活應負的責任。
2.探索來訪者內在的心理動力(分析與評估)
探訪來訪者的心理動力是通過主觀性與客觀性會談實現的。在主觀性會談中,諮詢師協助來訪者儘可能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故事。客觀性會談則致力於收集有關心理障礙的資料,如心理障礙的發生過程、誘發事件和治療史,社交史以及應對方式等。
3.激勵來訪者形成自我了解(洞察)
阿德勒學派所認為的領悟,是指了解來訪者生活中不斷運作的動機為何的意思。諮詢師鼓勵當事人發展出洞察力,以察覺錯誤的目標與自我挫敗行為。
4.協助來訪者做出新的抉擇(引導與再教育)
行動導向階段,幫助來訪者重新定向,讓他能再度領悟並去行動。通過引導與再教育,使洞察能化為行動。此階段的焦點是協助當事人看見新而光明的選擇,鼓勵他們鼓起勇氣去冒險,在生活中嘗試。
三、研究主題
(一)自卑與心理補償
阿德勒認為,心理補償源於自卑心理。在心理上,在某方面自感不如他人時,往往會在其他方面加倍努力,最終獲得其他領域裡的輝煌成就。
儘管自卑感對於所有積極的成長起著一種激勵的作用,但是也可能會導致神經症。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感是以一種障礙因素而不是激勵因素髮揮作用的,阿德勒稱其為自卑情結。
優越情結是指在力爭上遊的過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勝過別人為人生樂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時常以貶抑他人來抬高自己,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二)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高的人比社會興趣低的人在利他、可信度、社會正義、助人等方面表現得會更好,抑鬱、焦慮、孤獨、自戀、敵意等負面情緒更少。
四、理論評價/簡述對阿德勒的評價
(一)理論貢獻
1.阿德勒提出了人本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必受命運支配,人具有利他思想、充滿博愛,具有合作性、獨特性和覺察性。
2.阿德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個體,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實現的意義,從而計劃並指引個人的行為。
3.他認為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人的行為受社會驅力所推動,而社會興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學者注意到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並促進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4.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獨特性和整體性。
5.他首創的「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對於精神分析理論而言是相當新穎的,有助於補償經典精神分析理論過分的「客觀主義」。
6.阿德勒對於當代治療實踐的貢獻相當的大。
(二)理論缺陷
1.雖然個體心理學已經歷過進一步的發展與提煉,但阿德勒許多原創性的基本假說被描述為難以實證。
2.批評者認為他大部分的理論均根據常識般的心理學知識而複雜的觀念則過度簡化。首先他把為克服自卑感而追求優越視為個體發展的唯一動力,過於簡單絕對。其次,補償作用乃為反抗自卑感而來,解釋太過消極。最後,阿德勒雖然重視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但只論述了家庭環境這一有限的社會環境,過於局限,並未觸及社會的本質。
C4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簡述榮格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區別
1.在對人的意識水平的分析方面,兩人存在差異。弗洛伊德將心理活動區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認為潛意識是人類活動的根源力量所在,且認為潛意識裡只有非理性的成分。榮格也十分重視潛意識的作用,但其包含的範圍相對廣泛,除個體潛意識外,還有集體潛意識。
2.在對力比多實質的理解上,二人不盡相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力比多代表著性慾本能,而榮格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他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
3.在對人格形成的理解上,榮格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個人及種族的歷史和對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而弗洛伊德的理論則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就是受過去的影響。
簡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區別
1.弗洛伊德認為女性羨慕男性,阿德勒認為不論男女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的感覺,目的是為了擺脫自卑。
2.阿德勒認為人性是善良的,他的理論鼓勵人生積極進取,相信人生積極的一面。而弗洛伊德則對人性持悲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