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2021-01-18 詠卿先生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2.阿德勒強調個人的行為能根據其目標自主表現,他認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為並非受制於本我與潛意識內盲目的本能衝動。人是理性動物,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富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

3.阿德勒持一種行為目的論的觀點,即所有人的行為都具有其目的。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將人格定義為一個人為了嘗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而顯現出的特殊風格。他強調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基本上是受社會驅力所激勵的。阿德勒的人格理論突出強調人的整體性、統一性和社會性。他認為人的思想、價值、動機、行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標決定的,都帶有生活目標的印記,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三)人格動力/簡述阿德勒的人格動力理論

1.早期動力理論

阿德勒不同意將力比多作為人格的主要動力。在他的早期理論裡認為,對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補償是人格的原初動力。他認為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2.晚期動力理論

後來,阿德勒將強調的重點從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理自卑轉移到心理的自卑感。他發現自卑感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正常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不足而獲得優越感,並力求完善。追求優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導動機,也是人類的天性。

(四)人格結構

1.生活風格/簡述阿德勒的生活風格理論

在阿德勒看來,每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是不同的,所處的環境條件也千差萬別,因而每個人試圖獲得優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這種個人追求優越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決定了一個人適應生活中的困擾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

阿德勒將生活風格劃分為四種:

(1)統治支配型

這一類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卻有較高的活動度,傾向於支配和統治別人,缺乏社會意識,他們的行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顧及別人的利益,他們追求優越的傾向特別強烈,不惜利用或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

這種類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很少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依賴別人照顧他們,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一切,並且竭力索取一切他所能索取的東西。

(3)迴避型

這樣的人社會興趣和活動度水平都較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決問題或危機,不想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迴避困難從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敗。

(4)社會利益型

這樣的人具有較高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他們可能是關心家庭、朋友和社會的人。

2.創造性自我

創造性自我即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遺傳和環境的塑造,而是會創造性地自由運用遺傳和環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加以組合,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3.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

(五)人格發展與成因/簡述阿德勒提出的人格發展與影響因素

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樣重視兒時經驗對於人格發展的作用,不過他關注的是家庭環境和社會關係的影響,如父母教養方式、兒童的出生順序等。

1.父母教養方式

兒童遇到的最初的社會環境是家庭,在家庭中與母親的接觸和母子關係的發展形成了將來與他人關係發展的基礎。

2.出生順序

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並不一定共享著同樣的生活環境,他們在家中的排行,也就是出生順序,會影響一個孩子怎樣與社會聯繫,還影響他生活風格的發展。

長子都曾經歷一段獨生子唯我獨尊的時光,通常會受到大量的關懷與寵愛,他們通常喜歡搬弄權勢,並過分誇張規則和紀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發展出喜歡幫助人,保護人的性格,或具有善於組織的才能。在個性上,老大值得依賴,而且會努力上進。

次子或中間的孩子一出生便須與另一個孩子分父母的關懷,所以他比長子易於與人合作。次子總是不甘屈居人後,他努力奮鬥想超越別人,好像時時刻刻在參加比賽,他通常都比長子有才能,且更成功。如果長子在某方面表現優越,則次子會發展另一方面的才華來抗衡,次子在立場上通常是反對長子的。父母對最小的孩子總是特別細心對待,因為他們既年幼又弱小,需要別人的幫助,但他們並不喜歡當最小的孩子,因為最小的孩子不值得信賴,沒有信心,所以他們想證明他們樣樣都能做,因此他們特別重視權力的追求,往往會成為家中最能幹的人。

二、研究方法

(一)早期記憶法

阿德勒認為早期記憶是發現個人生活風格起源的方法之一。當讓一個人回憶他幼年的事件時,他回想起來的事件不是隨意想起來的,而是與他的生活風格有密切相關的事件。

(二)心理治療

阿德勒治療的目標是培養來訪者的社會興趣,這當中伴隨著提高其自我察覺能力,並修正其基本假設、人生目標及基本觀念。阿德勒學派的治療程序可分為與目標相呼應的四個階段:

1.建立合作性治療關係

阿德勒學派認為良好的治療關係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與目標一致的基礎上,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並加強當事人對自己生活應負的責任。

2.探索來訪者內在的心理動力(分析與評估)

探訪來訪者的心理動力是通過主觀性與客觀性會談實現的。在主觀性會談中,諮詢師協助來訪者儘可能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故事。客觀性會談則致力於收集有關心理障礙的資料,如心理障礙的發生過程、誘發事件和治療史,社交史以及應對方式等。

3.激勵來訪者形成自我了解(洞察)

阿德勒學派所認為的領悟,是指了解來訪者生活中不斷運作的動機為何的意思。諮詢師鼓勵當事人發展出洞察力,以察覺錯誤的目標與自我挫敗行為。

4.協助來訪者做出新的抉擇(引導與再教育)

行動導向階段,幫助來訪者重新定向,讓他能再度領悟並去行動。通過引導與再教育,使洞察能化為行動。此階段的焦點是協助當事人看見新而光明的選擇,鼓勵他們鼓起勇氣去冒險,在生活中嘗試。

三、研究主題

(一)自卑與心理補償

阿德勒認為,心理補償源於自卑心理。在心理上,在某方面自感不如他人時,往往會在其他方面加倍努力,最終獲得其他領域裡的輝煌成就。

儘管自卑感對於所有積極的成長起著一種激勵的作用,但是也可能會導致神經症。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感是以一種障礙因素而不是激勵因素髮揮作用的,阿德勒稱其為自卑情結。

優越情結是指在力爭上遊的過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勝過別人為人生樂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時常以貶抑他人來抬高自己,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二)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高的人比社會興趣低的人在利他、可信度、社會正義、助人等方面表現得會更好,抑鬱、焦慮、孤獨、自戀、敵意等負面情緒更少。

四、理論評價/簡述對阿德勒的評價

(一)理論貢獻

1.阿德勒提出了人本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必受命運支配,人具有利他思想、充滿博愛,具有合作性、獨特性和覺察性。

2.阿德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個體,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實現的意義,從而計劃並指引個人的行為。

3.他認為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人的行為受社會驅力所推動,而社會興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學者注意到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並促進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4.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獨特性和整體性。

5.他首創的「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對於精神分析理論而言是相當新穎的,有助於補償經典精神分析理論過分的「客觀主義」。

6.阿德勒對於當代治療實踐的貢獻相當的大。

(二)理論缺陷

1.雖然個體心理學已經歷過進一步的發展與提煉,但阿德勒許多原創性的基本假說被描述為難以實證。

2.批評者認為他大部分的理論均根據常識般的心理學知識而複雜的觀念則過度簡化。首先他把為克服自卑感而追求優越視為個體發展的唯一動力,過於簡單絕對。其次,補償作用乃為反抗自卑感而來,解釋太過消極。最後,阿德勒雖然重視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但只論述了家庭環境這一有限的社會環境,過於局限,並未觸及社會的本質。

C4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簡述榮格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區別

1.在對人的意識水平的分析方面,兩人存在差異。弗洛伊德將心理活動區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認為潛意識是人類活動的根源力量所在,且認為潛意識裡只有非理性的成分。榮格也十分重視潛意識的作用,但其包含的範圍相對廣泛,除個體潛意識外,還有集體潛意識。

2.在對力比多實質的理解上,二人不盡相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力比多代表著性慾本能,而榮格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他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

3.在對人格形成的理解上,榮格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個人及種族的歷史和對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而弗洛伊德的理論則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就是受過去的影響。

簡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區別

1.弗洛伊德認為女性羨慕男性,阿德勒認為不論男女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的感覺,目的是為了擺脫自卑。

2.阿德勒認為人性是善良的,他的理論鼓勵人生積極進取,相信人生積極的一面。而弗洛伊德則對人性持悲觀的看法。

相關焦點

  •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C4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心理學丨全面解讀傳奇人物之弗洛伊德
    心理學丨全面解讀傳奇人物之弗洛伊德關於弗洛伊德的一生與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在心理學領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絕對是個神奇的存在。他研究心理學五十年,為世人留下了《性學三論》、《夢的釋義》、《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著作。其理論不僅對心理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還對西方當代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歷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他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派,迄今為止都是每個心理工作者必修的課程。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病人們——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
    4歲時,他隨他的家庭遷移到維也納,他一生不僅創建了精神分析職業,並且創建了精神分析理論。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對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也有重要的影響,它通過傳播批判學派、帕洛阿爾託學派、拉斯韋爾、霍夫蘭等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傳播學領域。上世紀初,維也納成了精神分析理論的誕生地。
  • 新心理學史二三事:精神分析的後世時代
    離開弗洛伊德之後,有的人成為了精神分析的翹楚,比如榮格,繼承弗洛伊德的精神而將精神分析帶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有的人則另立門戶,比如馬斯洛,試圖以新的觀念為心理學帶來新的視野。這些人都化為精神分析學派建立之後的滿天星辰,讓一直紛爭不斷的心理學充滿了勃勃生機。其中,我們首先需要講述的,就是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
  • 阿德勒的自卑理論在營銷管理中的應用
    我在前兩篇文章中分別討論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在營銷中的應用,今天我來談另一位心理學大師的理論,他就是阿德勒,他也曾跟著弗洛伊德研究潛意識理論,但後來他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自己創立了個體心理學。
  • 心理學學科人物介紹:精神分析派開山祖師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開闢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它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於治療精神病的臨床實踐經驗。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心理學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人格三結構」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西方人格心理學的開始。
  • 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學習 弗洛伊德的意識層次理論
    潛意識指那些只能通過他人(主要指精神分析師)的幫助才能意識到的部分。比如原始的衝動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的經驗(比如某種兒時留下的恐懼)和創傷性經驗、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精神分析學派是唯一一個研究潛意識的學派或者說心理學分支,其他學派要麼否認潛意識的存在,要麼是通過行為來推理。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艾裡克森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 自學心理技術「精神分析」,五點拆解弗洛伊德老爺子的高深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學生。然而,他在中年期也出現了很多的身心障礙。不過優秀生能夠合理利用一切資源,包括自己的身心障礙。弗洛伊德結合理論與自己的身心障礙,發展出了精神分析理論。如果你去做心理諮詢,諮詢師表示自己是精神分析取向的。
  • 「心理學必讀清單」10本經典著作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阿爾弗雷·阿德勒,是早期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弗洛伊德的學生,跟著弗洛伊德學習了九年。與榮格、弗洛伊德並稱為心理學家中的三巨頭,但後來他與老師意見相左分道揚鑣,成立了自己的派別——個體心理學。
  • 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第二章·自我心理學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學人是會說「我」的動物,能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埃利希·弗洛姆弗洛伊德把自己視為一個對前所未知的世界(無意識)進行探索的人。他在複雜廣袤的精神領域中艱難前行,揭露至關重要的無意識的幼兒期願望,這些令他深深地著迷和激動。
  •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的13句經典名句,句句戳心,引人深思
    作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可以說弗洛伊德對心理學貢獻是非常大的,他提出了一系列對世界影響重大的心理學理論,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極大的促進了心理學理論的發展。此後,開始了其漫長的理論研究生涯,39歲時,弗洛伊德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43歲時就出版其代表作《夢的解析》。公元1939年,弗洛伊德在英國倫敦逝世,享年83歲。
  • 弗洛伊德的真正貢獻並不是精神分析,而是……
    無論是學過心理學的人還是沒學過心理學的人,當你問:「你可以說出來一個心理學家的名字嗎?」我想不管是誰,答案一定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為什麼這麼出名?因為他的理論包括性、釋夢這些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luoti,立刻想到……」這就是人類的通性。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主體間性)/大師系列(弗洛伊德·榮格...
    無論是自體心理學、主體間理論,還是依戀理論、波士頓變化過程小組,或是家庭治療、團體治療、督導關係等等各個領域,都分別有與之相關的理論書籍,但幾乎沒有將這些理論整合應用於臨床工作的資料——此書恰恰可以填補這一空白。
  • 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在心理學歷史上,還有很多心理學家也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其中有一位讓我們感到特別溫暖的心理學家就是他的學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的傑出貢獻就是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同意他師傅的關於兒童期心理創傷對成年性格的影響觀點,他反對他的師傅把心理問題的根源歸結為性相關的戀父戀母情結,他把問題的根源的原因轉向社會層面。認為一個人成功與失敗都來自早年的自卑感。
  • 心理學:弗洛伊德的前半生與癔病研究
    學習心理學,你可以不知道精神分析的具體內容,也可以不了解精神分析與個體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區別。但你不能沒聽說過這個名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為心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對心理學的貢獻已無需多言。在他功成名就之前,他的心理學道路也經歷過種種質疑與艱辛。本文重點介紹從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學開始到初步創立精神分析理論的這段坎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