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過程本身都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精神過程不過是一些孤立的動作和整個精神生活的局部。
夢的本質是潛意識願望的曲折表達,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偽裝的、象徵性地滿足。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開闢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
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它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於治療精神病的臨床實踐經驗。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弗洛伊德在用催眠方法治療病人時發現,在催眠的狀態下,病人的想法與現實的大不一樣,而且常常有悖於高尚的倫理道德。此後弗洛伊德又發現,讓病人在放鬆狀態下自由聯想,也能獲得與催眠狀態下同樣的效果。弗洛伊德說他發現了症狀背後的驅動力—本能,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於1895年出版了《癔病的研究》一書,這本書被看作是精神分析的正式起點。1900年他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提出夢是無意識欲望和兒童時欲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1908年由他發起並領導的國際心理分析協會在紐倫堡成立,這標誌著弗洛伊德主義的誕生。1901年發表的《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和1913年的《圖騰與禁忌》,這兩部著作是弗洛伊德將其理論擴展到哲學、社會學以及日常生活領域的經典之作;1923年的《本我和自我》為精神分析理論添加了人格結構說;1930年的《文明及其不滿》用文明與本能的衝突來揭示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始動力。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於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慾的衝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並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欲望或動機收到壓抑,是導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所謂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現病人潛在的動機,是精神宣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動機的研究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這是他們的貢獻,但是,他們過分強調無意識的作用,並且把它與意識作用對立起來;他們的早期理論具有泛性慾主義的特點,把性慾誇大為支配人類一切行為的動機。這些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