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我心理學
人是會說「我」的動物,能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埃利希·弗洛姆弗洛伊德把自己視為一個對前所未知的世界(無意識)進行探索的人。他在複雜廣袤的精神領域中艱難前行,揭露至關重要的無意識的幼兒期願望,這些令他深深地著迷和激動。弗洛伊德想要探索的東西是秘密,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理世界,在那個世界中秘密已被隱藏起來。像謝裡曼決心要挖掘出那埋沒多年的城市一樣,弗洛伊德在探險中也注意並識別出了很多較為尋常的發現,但是他探索遙遠異域遺蹟的熱情不可避免地將他的注意拉回到挖掘上,驅使他超越那些平凡事物,進入更深、更原始的人類體驗的隱秘之處。然而,在弗洛伊德繼續探索時,聚集在發掘現場的一部分追隨者開始對心理世界中更尋常的特徵感興趣,而這些是弗洛伊德挖掘出來後便扔在一旁的,因為他要去追逐更幽暗的幼兒期秘密。關於內部結構和心理發展層次,弗洛伊德的挖掘開啟了一個生動而具代表性的視角。這些新近被發掘出來的街景,引發了研究人類心理早期歷史及其功能的熱潮。據我所知,這一傳統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維也納,自我心理學在那裡開始萌芽,後來由於戰爭的緣故流入英格蘭,最終在美國深深紮根。
1923年以前,弗洛伊德以一種鬆散的、非系統的方式使用自我這個詞,指的是思想中佔主導地位的部分,它主要是意識的,而不包括被壓抑的內容。1923年,在《自我與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一書中,他開始使用自我來代表內心的三個基本心理成分(另外兩個是本我和超我)中的一種。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表徵現實,並通過築起防禦,在現實面前(包括社會習俗和道德的要求)引導和控制內部驅力所帶來的壓力。弗洛伊德將心理視為圍繞著驅力的衝動和防禦而建立起來的結構,自我心理學家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這一觀點的自然外延:自我是否要逐步通過某些階段、獲得某種漸進的能力,來完成其防禦任務?這種漸進是被先天決定的、必然展現的過程,抑或環境因素會幫助或抑制它的發展?儘管自我在關鍵的俄狄浦斯期之前業已開始發展,但它是否像超我的發展一樣,受到與撫養者的聯繫以及對撫養者某些方面的內化的影響?儘管力比多驅力和攻擊驅力被描述成在功能上與自我相反,並受自我的控制,但它們是否在自我能力的最初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對這些更「尋常」的心理現象的興趣還包括,關注發展過程中驅力的不同結構和表現,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超我的鞏固及其建設性功能的建立。
最終,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拓展了對正常心理功能和病理心理的理解,這反過來既使精神分析理論得到提煉,也為其注入了活力,並大大拓寬了精神分析的治療範圍。像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自我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的其他思想學派—人際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以及自體心理學一關注很多共同問題。所有從弗洛伊德的思想中派生出來的這些理論學派,都開始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討論正常的發展以及環境和早期關係的影響問題。自我心理學方法與其他思想路線的區別在於,其理論背後精心地保存了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
本文作者:史蒂芬·A.米切爾,版權屬於原作者。我們對所有資料來源方、原文作者表示由衷地感謝和敬意!(如果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方將在24小時內撤銷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