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個人心理學:綜合靈性傳統和心理學來揭示意識

2020-11-25 騰訊網

[摘要]《超個人心理學》一書是西方深度心理學與東方高度心理學的整合,它致力於將心理學的關注點從個人的病態擴展到超越性與靈性,也就是將宗教、哲學所關注的人生終極議題納入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中。

《超個人心理學》,【美】布蘭特·寇特萊特 著,易之新 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本文摘自《超個人心理學》,【美】布蘭特·寇特萊特 著,易之新 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7月。

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個人心理學結合了世界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

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為古老的基本疑問「我是誰」提供了兩個最令人感嘆和關心的答案。各種靈性傳統在回答這個疑問時,深入內心所得到的答案是「靈魂,一種靈性的存在」;各種宗教的修行就是這些靈性傳統試圖與這種內在本體聯結的方法。相反,現代心理學則提出非常不同的答案,心理學所提出的答案是「自我,一種心理的存在」,而深度心理治療就是重新認識自我、療愈自我、自我成長的心靈旅程。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結合這兩種答案,以全新的方式綜合這兩種深入人類意識的方法,並保持對兩者的尊重。超個人學術圈有一種陳腔濫調:「你需要先成為某人,然後才能成為無我之人。」其實這個議題非常複雜,但這句話確實反映出超個人心理學關注的重點:發展自我,同時重視超越自我的需要。

就超越自我的範疇而言,意識可以開啟形形色色的經驗,遠超過弗洛伊德最初關於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構想。意識被視為一種廣闊、多維的存在,可以展現「終極存有」(Being)、萬古常新的諸多面貌。這種集體的宗教智慧認為所有存在都是一種浩瀚的靈性實相,所有人類(以及所有生靈萬物)都具有這種靈性實相。

這些存在已久的傳統認為,自我(心理的存在)是基本的靈性素質、存有基礎中最表面、最容易看見的部分,心理學的任何詮釋都只考慮到事物的表面,所以必然有不足。現代深度心理學穿越心靈的表層,發現了不為人知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動力,而宗教傳統的教導指出維持外在「自我」心理存在有賴於至高、終極的靈性意識來源。

不論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的研究,還是家庭系統、母嬰互動、童年早期發展的研究,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考慮到天性或教養的表面解釋,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蓋並超越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的靈性維度,才能為人類存在的問題提供適當的答案。

從另一個角度來定義超個人心理學,就是探討「超個人」(transpersonal)的字義。《韋氏大詞典》說明前綴「trans—」出自拉丁文,有兩個意思:超越和跨越。trans—的第一個定義是指「在上方和超越」,比如「超經驗」(transcendent experience)會使我們超越平常的意識。第二個定義是指「跨越」或「從一邊到另一邊」,比如「跨越大西洋的飛行」(transatlantic flight)是指飛機從大西洋的一邊飛到另一邊。這兩個意思都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越個人」的定義是超個人心理學草創時,最初所強調的意義。事實上,超個人心理學有時被認為只包括超越個人的內容,比如神秘經驗、超常意識狀態、拙火①經驗(詳見第六章)、各種超心理現象(如超感官知覺、神視、通靈、心靈感應等)、巫師的歷程、合一狀態、瀕死經驗,等等。雖然這些「超越個人」的現象確實是超個人心理學的一部分,但超個人心理學近年來的重心已逐漸轉變方向,試圖尋找日常生活、一般意識中的神聖性。

「Trans—」的第二個定義「跨越」也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因為超個人心理學橫跨個人的範疇,不但承認和繼續探索傳統心理學探討的自我和潛意識,而且把個人心理學放入更大的架構中。自我仍是超個人心理治療關注的焦點,但是超個人心理學把傳統心理學帶進更大的靈性上下文裡,使個體的自我跳出空虛的存在,進入靈性教導指出的更廣闊的層面。

將「超越」和「跨越」兩種意義結合起來,就可以說「超個人」的意義涵蓋了個人和超越個人的兩個層面,所以超個人心理學不但研究靈性如何在個人身上表現,也研究自我的超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個人心理學為所有傳統心理學的知識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不但涵蓋傳統的心理學,更使心理學進入嶄新的模式和靈性的架構。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定義——理論與實務

我們習慣把心理治療區分為理論和實務。理論層面包括哲學的世界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研究對象的概念,以及形成理論和實務間橋梁的方法學。實務則是指實踐方法學的手段。每一種治療取向的背後都或多或少有明確的理論、產生改變的方法學,以及實踐方法學的一個或一整套技術。

舉例來說,在傳統精神分析中,理論的層面包括潛意識、防禦機制、本我及「自我」和超我、本能理論、夢等觀念;方法學(或改變的方法)則是移情的處理;實務層面則包括自由聯想、釋義和釋夢。

再以生物能量學為例,理論層面除了以身體為焦點外,其他部分非常類似精神分析;方法學則是軟化身體的盔甲(這裡的盔甲是指長期緊繃的肌肉模式,它會導致活力的喪失);實務則包括各種呼吸訓練和壓力的宣洩,使身體像被充電一樣,增加能量的流動,軟化盔甲。

在各個取向中,實務來自方法學,方法學則來自理論。不論是哪一種學派的心理治療,每一種技巧隱含的理論都包括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當對方哭泣時,不論是根據老祖母的理論,把感受視為需要壓抑的危險,而說「好啦,好啦,別哭了,一切都會沒事的」,還是根據感受的體驗和表達是有益的理論,而說「請你和眼淚同在,繼續呼吸,讓眼淚說話」,兩者都隱含有對人性和成長的假設。本章和下一章要檢視超個人的理論,下一章還會檢視超個人理論產生的方法學。本書其餘部分則探討理論和方法學在臨床應用中的意涵。

沒有任何特定作者的理論能完全涵蓋整體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各個理論家如肯·威爾伯(Ken Wilber)、卡爾·榮格(Carl Jung)、斯坦尼斯拉夫·格羅夫(Stanislav Grof),分別代表超個人心理學的某些特定觀點,就好像政治和藝術有許多觀點並存一樣。不論是佛教、基督教還是巫術的「心理學」所定義的超個人心理治療都不能完全代表當前的超個人心理學。拉塞爾(Russell,1986)認為這些靈性體系都缺乏西方心理學的重要洞識,如果將它們稱為心理學,會遺漏大部分現代心理學的發現,比如鑑別診斷的分類、兒童發展理論、精神病理學理論,以及內在衝突、防禦機制、潛意識驅力等。超個人心理治療也不能由特定的主題來界定,比如禪修靜坐、超意識或靈性危機(雖然這些是最顯而易見的主題)。超個人理論不只是這些特定的觀點,而是從廣泛的心理靈性視野來說明人生的歷程。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肯恩·威爾伯與超個人心理學
    有開超個人心理學方面的著作,臺灣目前譯介過來的只有李安德博士的《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可見國人對這個領域,尚處在牖中窺日的階段。根據法蘭西斯•沃昂與羅傑•沃許(威爾伯的莫逆之交,也是著名的超個人心理學者)的詮釋,所謂超個人經驗,就是從個人的統合感擴張到整體生命、靈性和宇宙的面向,而有關超個人的學術研究,指的則是以更科學的方式來理解和詮釋傳統的宗教體驗,包括存在的意義,生命的一體性,最深的洞見,慈悲和宇宙大愛。 北美及歐洲的超個人心理學多半源自所謂的「反文化靈修圈」。
  • 「心理學必讀清單」10本經典著作
    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找到個體行為與其成長環境及經歷之間的關係。另外,阿德勒在書中說明了合作、奉獻的重要性,強調社會意識。這本書系統地闡述了馬斯洛關於人性、人的需要、人格發展的動力和規律、社會改革和促進健康人格發展的方法和途徑的觀點和理論。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經典著作。
  • 馬斯洛:靈性需求
    轉載   摘錄自李安德《超個人心理學》頁172-173馬斯洛的Z理論
  • 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區別及聯繫
    威廉·詹姆斯同意鐵欽納關於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的觀點,但是他認為意識是流動的,就像是一條永遠變化著和流淌著的表象和感覺的河流,而絕不是像結構主義者描述的那樣是無生命的一堆磚頭。機能主義者普遍關心的基本問題是,心理機能或功能在人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因此,機能主義者認為重要的是心理過程的行為和機能是怎樣的,而不是心理的內容是什麼。後來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創建了機能主義學派。
  • 心理學導論
    對科學方法(見第2章)、精確測量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的強調,體現了馮特心理學的傳統特色。結構主義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人類的所有心理經驗都可以作為基本成分的組合來理解。這個觀點的目標是,通過分析組成個體心理生活的感覺及其他經驗的構成元素,進而揭示人類心理的基礎結構。
  • 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
    導讀: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心理學與生活》《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個研究》《探索生命》。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其核心是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繫,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
  • 2020心理學考研:普通心理學之心理學概論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為了方便小夥伴們掌握書本上的基本概念,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普通心理學複習知識點,還希望各位考生將基本知識點牢記於心,掌握基本概念。先來學習第一章!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種學生主體性的缺失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主要表現在把一些比較普遍的、抽象的理論觀點外在地灌輸給學生,而沒有能夠調動學生自己獲得相關知識以形成有效互動、融合和升華的積極性;二是受傳統心理學和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於對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特質、行為和價值觀念的批評、懲罰與化解,不大注重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培育,未能有意識地引導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等等。
  • 描述心理學開啟人文科學心理學主體論邏輯
    描述心理學特別是浪漫主義傳統的描述心理學,從生機論、整體論、文化論和互動論的視角來看待人及其心理生活,認為人是現實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整體性存在,是有目的、有需求、有體驗、有情感的發展性存在,人在意向性本質驅使下通過與周圍環境互動形成了主觀、鮮活、整體和富有意義的心理生活,人是自己獨特心理生活的創造者和管理者。
  • 我是靈性療愈師紫膺,關於靈修的種種問題,問我吧!
    我是紫膺,前記者和前心理學圖書編輯,現在從事靈性療愈工作。
  • 心理學的七大流派(下)
    關注我,一起學習心理學接下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弗洛伊德,他的《夢的解析》可是忽悠了不少人。(五)精神分析心理學:心理活動的動力精神分析理論由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在1896年創立。精神分析是一種治療精神病的技術,即利用潛意識來解決個體心理衝突與情緒問題,用它在臨床中尋找患者異常行為產生的根源。
  • 心理學詩人的遐思
    作者:本人周雲騫 十年的超心理學愛好者,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熱衷公益的社會工作者,《超心理》——生命這齣戲是我立足於心理學普及的自媒體號,堅持每天寫原創文章,希望能和每一位心理學愛好者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 心理學之流派之爭:心理學中的百家爭鳴
    在心理學的形成及接下來的發展歷史中,因為建構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分歧,「百家爭鳴」的現象同樣出現。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學中派別林立的時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心理學發展中的這些重要派別。構造主義主要誕生及興盛於1879(心理學正式誕生)—20世紀2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為馮特和鐵欽納
  • 2014年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研大綱
    Ⅰ.考試性質 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心理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
  • 考研心理學衝刺複習:西方心理學必背考點
    (一)關於心理學的性質和對象   △華生認為心理學是純粹自然科學的一個客觀實驗分支   △他認為凡是不可經驗的對象都不能作為心理學的對象,主張放棄傳統的內省法,放棄所有與   意識有關的範疇,諸如感覺、情緒、思維等   △在他看來,討論意識問題無疑屬於一種空論,所以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華生所講的行為首先是一種可觀察到的機體反應
  • 2018年考研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
    考試題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綜合題等4種題型。Ⅰ.考試性質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學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心理學學科大學本科階段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心理學學科優秀本科畢業生所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錄取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質量
  • 提升中國特色心理學研究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社會變遷提供了動態、豐富、特殊、具體的現象資源,為心理學研究者提供了「實驗靶場」。我們必須以轉型期中華文化為背景,整理並吸收優秀的文化傳統,研究社會文化變遷中需要面對的心理與行為現象和問題。
  • 心理學筆記-心理學概論(1)
    1.基本定義心理學是一門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學科。基本分支包括構造主義,機能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2.2.1 構造主義主張通過內省來研究人的心理。其代表人物馮特的結構主義將人的心理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個部分。2.2.2 機能主義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一樣主張通過內省來研究人的心理。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中)-行為主義心理學
    弱點: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對立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間的規律。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認為查明了刺激和反應的關係,就可以預測行為,通過控制環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學的刺激和平時所說的刺激其實是不同的,外界客觀事物對人體感覺器官所發生的作用都叫刺激。例如光線對眼睛在心理學上講就是一種刺激。行為主義心理學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地對立起來,片面地強調了行為的絕對影響力。